新常态下我国碳排放达峰形势分析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8533053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常态下我国碳排放达峰形势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常态下我国碳排放达峰形势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常态下我国碳排放达峰形势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常态下我国碳排放达峰形势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常态下我国碳排放达峰形势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常态下我国碳排放达峰形势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常态下我国碳排放达峰形势分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常态下我国碳排放达峰形势分析随着 2016 年 10 月 4 日欧洲议会全会以压倒性多数票通过了欧盟批 准巴黎协定的决议, 巴黎协定已经具备正式生效的必要条件。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 10 月 5 日宣布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将于 今年 11 月 4 日正式生效,并呼吁各国政府及社会各界全面执行巴黎 协定,立即采取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增强对气候变化的应对能力。 作为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巴黎协定在 2009 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达成的 2 度温控目标政治共识基础上, 进一步 提出努力实现 1.5 度的目标, 并建立了以国家自主贡献为核心的新的责 任分担模式。但是,从相关研

2、究看,综合各国国家自主贡献得到的全球 排放路径仍难以满足全球 2 度温控目标的要求,因此,推动各方进一步 提高减排力度将成为新形势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内容, 而我国作 为全球第一排放大国也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减排压力。在此背景下,本文 对全球 2 度温控目标下我国的碳排放路径进行了分析, 并结合当前我国 经济、能源发展的新常态,对我国碳排放达峰的形势和关键影响因素进 行了探讨,提出了推动碳排放达峰的工作建议。一、全球温升控制目标对我国的碳减排路径的要求尽管全球已就 2度温控目标达成政治共识并在巴黎协定中进步强化,但相关研究显示, 按照当前全球碳减排努力水平测算, 实现“2 度温控目标”面临很大

3、挑战。按照“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第五次评估报告结论,要实现“ 2度温控目标”,全球累积碳排放空间 已不足1万亿吨CO,若按照当前的年排放水平这一排放空间将在约 30年 内耗尽;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到2030年应在2010年水平上下降040%到 本世纪中叶应在2010年水平上下降40%70%到本世纪末应减至近零 排放,而 1 .5度目标的减排要求则更加严苛。目前,按照联合国气候 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缔约方会议要求,绝大多数国家 提交了包含其未来 1 0- 1 5年碳排放控制目标的“国家自主贡献” 。按照 公约秘书处的初步测算,即使各国均能实现自主贡献目标,2030年

4、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也将达到567亿吨CO当量,较实现“2度温控目标”成本最 优路径下的排放限值高出约87亿吨CO当量(即高出约19%。根据笔者对我国碳排放空间的测算分析, 如果各国共同分担弥合与 “2度温控目标”的差距,即使按照“人年均二氧化碳排放均等”这种 较为有利于我国的分配方案,我国碳排放也须于 2020-2030年间达峰, 2030年单位GD碳排放(以下简称“碳强度”)相对于2005年需下降68% 78%, 2050年碳排放需回到 1990-2005年间排放水平。这一减排路径要求 我国在国家自主贡献承诺的 2030年左右达峰的基础上,加快推动经济、 能源等领域的深度低碳转型并尽早实现碳排

5、放达峰。#二、新常态下我国碳排放达峰形势分析当前我国经济体量大、能源消费多、碳排放总量高的特征明显,碳 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量的27噓右:仅能源活动和水泥生产过程的二氧 化碳排放总量已接近OEC国家碳排放量的总和。一方面,两度温升目标 的实现要求全球尽早达到峰值,而全球碳排放峰值的出现也很大程度上 依赖于我国的碳排放达峰时间,在全球碳排放空间日益紧缺的背景下, 我国碳减排的国际压力无疑也将日趋增大。另一方面,考虑到强有力的 碳排放控制能在空气污染治理、减少水资源消耗、人体健康等领域带来 巨大的协同效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碳排放尽早达峰已成为我国 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当前经济、产业和能源

6、发展已经步入新常 态,碳排放控制也面临新的形势,有必要根据加强对碳排放达峰形势研 判,识别碳排放达峰的关键因素,并及早开展相关工作部署。总体来看,我国碳排放达峰面临以下新形势。经济和能源发展进入新常态为我国碳排放达峰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全球市场需求增长放缓普遍低迷、 国内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的背景下, 我国政府于2014年启动了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等适应新常 态路径,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加快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动力的 孕育成长,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9%,第三产业占GD比重达到50.5%并首次突破50%工 业领域去产能初显成效,高技

7、术产业增长显著加快。在经济发展转速换2016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数据挡和质量效率提升的驱动下,我国能源发展也进入了“低速增长、快速 转型”的新常态,而随着“十三五”期间“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改 革等任务的逐步落实, 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和能源结构低碳化进程将进一 步加快。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并注意到 2016年上半年就已超额完成全年 能源强度和碳强度下降目标, 可以预见“十三五”乃至更长一段时间我 国碳排放控制工作形势向好, 这为我国提早实现碳排放达峰创造了有利 条件。我国进入能源低碳转型重大机遇期为碳排放达峰提供了重要动力。 “十二五”以来,在积极的规划目标和政策支持下,我国煤炭消费得到 有效

8、控制,低碳能源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能源清洁化和 低碳化进程显著提速。受近年来经济下行、落实大气污染防治任务力度 加大以及替代能源快速发展等多重因素的作用, 我国煤炭消费持续走低, 2015年煤炭消费量同比下降 3.7%,超过上年 2.9%的水平;非化石能源发 展进一步加快, 201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同比增长 7.2%,非化石能源发 电总装机达到 5.2 亿千瓦左右。 2015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 占比上升至 12%,煤炭占比下降至 64.5%,考虑到近期去产能、去库存、 电力相对富裕的情况仍会持续一段时间, 我国将迎来进一步调整能源结 构、提高优质能源比重的良好时机。相

9、关测算显示我国碳排放能够在 2030年左右甚至更早达峰。 根据本 中心的情景研究,若延续并逐步强化现有政策措施, 2020年我国能源消 费量可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单位GD碳排放较2005年下降48%超 额完成哥本哈根40%-45%勺目标。我国能源消费相关碳排放可在2030年 达到峰值,峰值水平控制在110吨CO左右,2030年碳强度较2005年下降 约 68%,到 2050年碳排放总量将回落到 2010年前排放水平。若抓住当前 经济、产业、能源低碳转型勺良好机遇期,进一步强化各部门勺减排努 力,我国能源消费相关碳排放有望在 2025年左右提早达峰,峰值水平控 制在105亿吨CO左右,20

10、30年碳强度较2005年下降约70%到2050年碳排 放总量将回落到 2005年前碳排放水平,与“ 2度温控目标”下我国较优 分配方案接近。三、影响我国碳排放达峰勺关键因素经济增长勺影响。 要实现碳排放提早达峰,需要尽早推动经济增长 与碳排放的脱钩,即碳强度下降率要超过 GDFP增长率。国际主流研究对 我国 2030年增速判断落在大致 3.5%-5.5%勺区间, 而“十一五”和“十 二五”期间我国碳强度的实际年均下降率分别为4.7%和在 4.69%,未来10-15 年碳强度年均下降率的合理预期水平是 4%-5%,因此,我国碳排 放达峰的时间窗口很可能出现在 2025-2030 年。从我国现实情

11、况看,在 GDPP增速较低的情况下,首先受到影响的就是附加值较低的高碳行业, 碳强度因此也可获得较大的下降调整空间。客观上说,当前的碳排放控 制形势趋好虽与相关政策力度不断增强有关, 但各地对控制碳排放的重 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碳强度能获得较大幅度下降主要还是受经济下行的 影响。未来 10-15 年是我国低碳转型的关键期,随着经济形势发生变化 或经济增长压力增大,地方为确保GDP增速而发展高碳产业的冲动会重 新抬头,如不能对碳排放进行强约束, 则不仅难以实现碳排放提早达峰, 还会影响我国 2030年左右碳排放达峰目标的顺利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影响。 一方面,工业部门率先达峰是我国碳排放 提早

12、达峰的必要条件。我国当前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主要高 耗能产品产量达到峰值并开始下降,工业部门能源需求趋于稳定,这对 于控制碳排放是利好因素。但与此同时,我国工业行业转型任务仍较为 艰巨,供给侧改革、 “去产能”等重点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 2016 年上 半年钢铁、煤炭两行业仅分别完成去产能目标任务量的30%和 29%,水泥、平板玻璃产量同比还分别增长 3.2%和 1%,而新动能、新业态对经 济增长的驱动效应尚需逐步显现, 推动增长方式创新和经济发展质量和 效益的提升仍面临极大挑战。另一方面,合理控制建筑、交通能耗增长 也是确保碳排放提早达峰的关键因素。我国现在处于加速城镇化过程, 未来

13、城镇化将成为拉动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客观上看,我国当 前建筑、交通能耗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仍有较大能耗和碳排 放增长空间,但与此同时,我国在城镇规划中对低碳发展的关注度还很 低,新型低碳技术的应用还非常有限,低碳消费模式还远未形成,这些 问题如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将会大幅推高城镇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增速, 从而抵消产业部门的减排效果,延迟碳排放达峰时间。能源低碳转型的影响。 实现我国碳排放提早达峰有几个关键要素: 一是要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 给低碳能源(包括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 发展留出空间; 二是要推动非化石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利用 和快速发展, 2020年后新增能源需求基

14、本由非化石能源满足,推动非化 石能源由辅助能源转向替代能源乃至主导能源;三是要推动电力、天然 气等清洁能源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不断提升, 加快智慧能源体系建设。 总体来看, 实现能源增量基本由非化石能源满足是这些要素的重中之重, 但确保非化石能源的大规模利用和快速发展并非易事。当前,可供我国 开发利用的剩余水电资源已经较为有限, 未来非化石能源增长主要依靠 风能、太阳能和核能。风能和太阳能虽然具有较大潜力,但受制于稳定 性和长距离运输消纳等问题,其实际利用量远小于预期,近年来各地弃 风、弃光的形势变得越加严重。核电面临着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按照 目前规划目标,到 2020年核电装机将达到 58

15、00万千瓦,预期 2030年有望 达到 1.3-1.4 亿千瓦,这意味着 2020-2030的十年间每年需有 8个以上的 百万千瓦级核电站投产,再考虑到核电发展所涉及的安全问题,挑战不 小。综合来看,如 2030年我国的非化石能源发展落后预期,装机量减少 1亿千瓦,则对应要增加约 2亿吨煤炭消费,二氧化碳排放将相应增加 4 亿吨左右,将难以实现碳排放提早达峰。四、推动碳排放达峰的工作建议 推动碳排放尽早达峰是我国履行国家自主贡献承诺、 赢得全球气候 治理主动权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 核心内容和内在要求, “十三五”期间要从多方面主动采取措施,加快 经济社会的低碳转

16、型。一是要完善法律标准和制度体系。 按照我国碳排放峰值目标的总体 要求,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法及相关配套法规条例的出台,促进 由碳排放强度控制向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的转变, 为应对气候变化和低 碳发展提供足够的法律支撑,并以制度来规范相关工作。二是要加强重点行业碳排放控制。 从工业行业率先达峰的需求出发, 加强对建材、化工、钢铁、电力等高耗能行业和建筑、交通等重点部门 碳排放管理, 在深入研究和论证基础上制订和发布重点部门和行业的碳 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研究提出落实方案和出台控排政策措施。三是要加快能源体系低碳转型。 推动相关部门统筹落实支持低碳能 源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加强能源系统的协同优化,加快能源价格改革, 破除机制障碍,确保非化石能源发展分阶段目标的达成。四是要强化发展模式创新和技术革新。 围绕峰值目标和问题导向, 提出适合不同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创新模式和路径,并开展包括 CCUS 在内的重大低碳技术示范工程。五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