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及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教学设计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8528159 上传时间:2023-11-0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面及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平面及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平面及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平面及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平面及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平面及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面及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教学设计(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二册人教A版第三节第4课时,平面与平面垂直问题是平面与平面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考察的重点,求解的关键是根据线与面之间的互化关系,借助创设辅助线与面,找出符号语言与图形语言之间的关系把问题解决。通过对有关概念和定理的概括、证明和应用,使学生体会“转化的观点,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这些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2) 从知识体系看,“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是线面垂直与面面垂直内容的延续,不仅可以加深利用线面垂直证线线垂直,也可以实现面面垂直的证

2、明。因此,我们可以说线面垂直关系是线线垂直关系的纽带,通过线面垂直可以实现线线垂直和面面垂直的相互转化。二 学情分析:(1) 学生已有的知识构造: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掌握了线线垂直、线面垂直及面面垂直的概念,判定定理,及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学生已具备了对空间几何图形的一定水平层次的想象能力和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立体感,学习兴趣较浓,具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年龄的原因,思维尽管活泼,敏捷,却缺乏冷静,深刻,因而片面,不够严谨。这个阶段的学生还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开展趋势,他们的思维正在从经历性的逻辑思维向抽

3、象的逻辑思维开展,仍需依赖一定的具体形象的经历材料来理解抽象的逻辑关系。本课借助生活中丰富的典型实例,让学生通过实验、分析、猜测、归纳、论证等活动过程,从中了解和体验空间线面、面面之间的垂直关系,在实验、猜测和论证中开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 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来看:学生很容易把本节内容与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及应用进展类比,这是积极因素,应因式利导,不利因素是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有待提高,故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三设计理念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重结果,轻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往往采用所谓的“掐头去尾烧中段的方法,到头来把学生强化成只会套用结论的解

4、题机器,这样的学生面对新问题就束手无策。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新课程倡导: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念,必须让学生追求过程的体念。 基于以上认识,在设计本节课时,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内容,而是创设一些数学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定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教材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技能目标:探究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内容及定理的证明, 掌握面面

5、垂直的性质定理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定理的探究和证明,向学生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类比与转化等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比拟、想象、概括等逻辑推理能力及学生转化的思想。能通过实验提出自己的猜测并能进展论证,灵活运用知识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能力目标:以学生的经历为根底,通过实验、分析、猜测、归纳、论证、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索空间线线、线面、面面关系过程中逐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从探索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实现自我价值,培养自信。4情感目标:进一步丰富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激发对空间图形研究的兴趣,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

6、意识。五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教学难点:灵活应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证明线线垂直和面面垂直,到达三者的相互转化。六教法和学法分析: 1充分利用现实情景,尽可能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实践性。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等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生动活泼地展示图形,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实验和主动参与。通过实验猜测论证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学习促自主探究。 2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时机,搭建平台;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学会提出问题,尊重学生的个

7、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作学生安康心理、安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七课堂设计一教学准备: 教师: 制作上课用的三角板教具模型和铅垂线;准备学生用的表示平面的纸板和表示直线的木棍 设计意图: 1为教学实验作准备2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感受线面关系。 二教学实施 活动一:回忆已学知识 1、教师实验:检验教室讲台是否成水平面:让三角板的一边与铅垂线重合,另一边在讲台桌面上,请一学生检查与桌面是否密封。转动一下,再验证。师:结论:桌面是水平的。问题:教师的判断对还是错.为什么. 2、问题:能否将纸板放在桌面上,使它与

8、桌面正好垂直。请说明理由 学生检查教师实验,答复:是密封的。 学生答复下列问题。 学生实验:可有几种方法 让几个学生通过亲身实验,体验知识在实际的运用。回忆已学知识 设计意图:以实验引入课题,使学生回忆已学知识,体验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感受群众的数学。同时以上设计更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活动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提问:观察黑板所在平面与地面垂直,黑板面内的直线与地面都垂直吗.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演示实验:将一根木棍放到黑板面内,转动木棍,让学生观察木棍与地面的关系,由学生总结,得出结论:只有当木棍与黑板面和地面的交线垂直时,木棍才与地面垂直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导入,让学生思考、探索,实验验证得出

9、猜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对几何图形的记忆是开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根底。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实验、猜测、归纳、论证等活动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一个过程。活动三:师生互动,探究问题由此得到启发,让学生思考: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在第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是否垂直于第二个平面呢.先让学生思考一段时间,然后分析:如图2, , , , ,求证: 分析:在 内作 要证 ,只需证 垂直于 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就行,而我们已经有 ,只需寻求另一条就够了,而我们还有 这个条件没使用,由 定义,那么 为直角,即有 ,也就有 ,问题也就得到解决可由学生写出证明过程学生归纳得出结论:两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面

10、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出示课题:两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活动四:学生小结两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应注意:定理的条件有:平面垂直,线在面内,线垂直交线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性质定理的条件,进一步掌握符号语言的运用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的另一个定理,也即课本的例2P37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经过第一个平面的一点垂直于第二个平面的直线,在第一个平面内: , , , 图3求证: 证明:设 过点 在平面 内作直线 ,根据上面的定理有 因为经过一点只能有一条直线与平面 垂直,所以直线 应与直线 重合活动五:知识拓展例题 如图4, 是 的直径,点 是 上的动

11、点,过动点 的直线 垂直于 所在平面, 、 分别是 、 的中点,直线 与平面 有什么关系.试说明理由解:由 垂直于 所在平面,知 , ,即 是二面角 的平面角由 是直径上的圆周角,知 因此,平面 平面 由 是 两边中点连线,知 ,故 由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知直线 与平面 垂直注意:此题也可以先推出 垂直于平面 ,再由 ,推出上面的结论设计意图: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学会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活动六:【演练反应】1如图5,在空间边形 中, 平面 , , , 求证:1 ;2平面 平面 2如图6, 是 所在平面外一点, , , 求证:平面 平面 3如图7, 垂直于矩形 所在

12、平面, 、 分别是 、 的中点,二面角 为 求证:平面 平面 参考答案1提示:由 , ,得 面 ,从而面 面 ,又 ,所以 面 ,所以 ,得 面 2提示:取 中点 ,连结 、 , ,得 3提示:取 中点 ,连结 、 ,证明: , , , , , 面 , , , 面 , 面 活动七:总结提炼定义面面垂直是在建立在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根底上的,理解面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都要依赖面面垂直的定义证明面面垂直要从寻找面的垂线入手,课本第37页上的例2也可以当作面面垂直的一条性质定理,在解题时注意应用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过程经历,给出相应的总结。本节课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多样化的活动方式,激发学生的

13、兴趣,让积极参与。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论证、归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到达了知识的主动构建与理解。变式练习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构造特征不只是表达为形式化的处理,还可以表现为多样化的问题以及问题之间的自然联结和转换,这样数学知识系统就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的动态的活动系统。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并去尝试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同时,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体验成功、感受成功获得情感的满足。八【作业】1、必做题:习题2.3A组2、5、9;2、选做题:习题2.3B组2、3.九【教学反思】 很多教师往往限制于学校的教学条件,譬如多媒体、学案活页的印刷等等.这些问题在全国普遍存在.地区的差异,使得教学水平的差异很大.教学手段也有差异.作为教师的关键是怎么样能在有限的条件下,发挥自己的全部能量,这是我们教师要做到的. v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