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历史通史版:第8、9讲 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巩固练 含解析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8517161 上传时间:2022-09-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历史通史版:第8、9讲 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巩固练 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最新]高考历史通史版:第8、9讲 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巩固练 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最新]高考历史通史版:第8、9讲 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巩固练 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最新]高考历史通史版:第8、9讲 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巩固练 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最新]高考历史通史版:第8、9讲 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巩固练 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历史通史版:第8、9讲 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巩固练 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历史通史版:第8、9讲 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巩固练 含解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学年度2020年编精选历史备考资料2019学年度第8、9讲巩固练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经孔子整理后成为儒家经典的原因1儒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2孟子的天人观3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4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比较5韩非子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思想6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7董仲舒思想对原始儒学民本思想的背离8董仲舒重视儒家伦理的教化作用9汉代后期的治国主张“外儒内法”10汉代儒学的经世致用作用11东汉统治者注重礼法矛盾的调和12综合13、14一、选择题1.(2018河北张家口期末)春秋是鲁国史官对时事流水账似的记录的总称。从历史的眼光看,是一部后人所谓

2、的“断烂朝报”,但经孔子修订整理后,成为儒家典籍,被后世统治者所推崇。原因在于其()A.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B.具有了伦理教育的功能C.起到了维护贵族社会的作用D.确立了纪传体史学体裁解析:B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故A项错误;经孔子整理后的春秋能被后世“封建”统治者所推崇,不可能起维护贵族社会的作用,故排除C项;由材料“对时事流水账似的记录”可知春秋是编年体史书;题干中春秋经孔子修订、整理后,成为儒家典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它具有伦理教育的功能,有利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所以被后世统治者推崇。2.(2017湖北黄冈模拟)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而他的弟子曾参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

3、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表明儒家()A.强调学养与修养并重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C.以“仁”为思想核心D.注重追求功名的官本位思想解析:B儒家的入仕是为了实践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抱负,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意思是“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忍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更是强调一种社会责任意识,故B项符合题意。其他选项都是对材料的误读,排除。3.孟子提出,人的内心存在仁、义、礼、智的思想胚芽,天也具有仁、义、礼、智的特质,因此心性可与天命相通;连接二者的途径是“反身而诚”,即存心养性以扩张四端,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其思想的进步之处在于()A.形成整

4、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体系B.突出了人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的强烈愿望C.削弱了天的神秘色彩而将其义理化D.用外在比照方式寻求天与人的内在联系解析:C形成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体系的是理学,A项错误。材料中孟子的思想没有反映出人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的强烈愿望,B项错误。孟子指出天与人的内心一样,具有仁、义、礼、智的特质,心性可与天命相通,这就削弱了天的神秘色彩而将其义理化,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外在比照方式,D项错误。4.(2017广东深圳一模)老子认为“无为而无不为”,以为天地万物,都有一个独立不变,周行不殆的道理,用不着神道作主宰,更用不着人力去造作安排。该思想()A.源自对社会现实的反思B.批驳了

5、诸子百家思想C.希望重建等级社会秩序D.否定了自然法的思想解析:A根据材料可知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是源于“天道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从自然界运行的规律出发,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这是源自对春秋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思,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老子批驳了诸子百家思想,排除B项;希望通过“礼”重建等级社会秩序的是孔子,故排除C项;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是源于“天道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是顺应自然法的思想,故排除D项。5.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并提出了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主张。与当时儒家的思想相比,墨家更注重()A.区别等级名分B.维护血缘关系C.讲求实际功利D.强

6、调重义轻利解析:C墨子主张的兼爱是没有等级差别的爱,不论“王公大人”还是普通“万民”,都不分轻重厚薄;孔子所说的仁爱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有等级差别的爱,A、B两项错误。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与儒家强调重义轻利是针锋相对的,C项正确,D项错误。【新知生成】 孟子对墨子的批判孟子对于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完全否定的,在孟子看来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对于宗法血亲社会的否定,缺乏社会基础和人性基础。但另一方面,墨子的兼爱思想的思考点是恰恰作为儒家代表的孟子所不能理解的。因此孟子曾批判墨子“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6.(2017山西三地五校联考

7、)韩非子在实践基础上将其理论加以完善,提出要建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大一统集权国家。下列主张与该思想理论相符的是()A.“一家二贵,事乃无功”B.“战阵之间,不厌诈伪”C.“法不阿贵,绳不挠曲”D.“事以密成,语以泄败”解析:A材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是强调建立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这与强调只应有一个最高统治者的“一家二贵,事乃无功”主张一致,故A项符合题意。B项强调“兵不厌诈”,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体现依法治国,反对贵族特权,与题干材料不符;D项强调“保密思想”,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7.(2018山西太原月考)秦汉时期,谶纬神学(一

8、种宗教神学色彩的理论)一度流行。在董仲舒看来,自然界的许多现象皆与社会政治有关,所谓“王者将兴,必有符谶。”董仲舒的这一思想()A.有助于儒学走上正统地位B.论证了天人感应的合理性C.决定了后世儒学的发展趋势D.背离孔孟学说为士儒所不齿解析:A董仲舒借用谶纬神学改造儒家思想, 使之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割据势力, 从而使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使儒学取得正统地位,A 项正确;材料中董仲舒说明了天人感应的观点,但是并未涉及天人感应为什么正确,B 项错误;决定后世儒学发展趋势的是儒家思想的不断与时俱进,C 项错误;董仲舒在继承孔孟儒学的基础上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并非背离孔

9、孟学说,D 项错误。8.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解析:B对于君与民的关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不同于原始儒学的“民贵君轻”,并未继承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故A项错误;原始儒学中的“民贵君轻”体现了民本思想,而董仲舒“屈民以伸君”的主张,认为君的地位大于民的地位,不再是以民为本,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是原始儒学和董仲舒思想关于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并没有涉及仁爱思想,故C项错误;董仲舒的思

10、想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而且德治并没有摒弃,关于德治的主张题中也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9.(2017河南郑州联考)董仲舒提出“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的改革措施,以此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这体现了董仲舒()A.将儒学思想发展为主流思想B.认为改革受不良风气阻碍C.主张民众平等接受学校教育D.重视儒家伦理的教化作用解析:D据材料“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可知董仲舒主张用儒家的仁、义、礼来教化人民,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出儒学思想发展为主流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改革受不良风气阻碍,故排除B

11、项。材料未涉及民众平等接受学校教育,故C项错误。10.(2017山东潍坊一模)汉元帝在做太子时,见其父汉宣帝所用的大臣多是一些精通法律的“文法吏”,便劝谏说:“陛下治国太偏重于刑法,应该起用儒生,实行德政。”汉宣帝勃然变色,斥责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以德教,用周政乎?”这表明当时()A.统治者强调外儒内法B.儒法对立现象严重C.儒学统治地位受冲击D.依法治国趋势出现解析:A材料“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以德教,用周政乎?”说明汉朝治国并非只是单纯用儒家思想,也包括法家理论,形成外儒内法的治国策略,故答案为A项。材料反映的是儒法互补,不是儒法对立,排除B项;C、D

12、两项表述不能由材料推出,排除。11.(2017山东济南一模)清末学者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写道:前汉武、宣之间,经学大昌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五篇当谏书,治一经得一经之益也。由材料可知前汉武、宣年间()A.儒者治经学重在阐发义理B.儒学获得了独尊的地位C.儒学发挥了经世致用作用D.仅以儒学为据选拔人才解析:C据材料“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五篇当谏书,治一经得一经之益也”,可知这说明当时学习儒学经典,应用于治河、判决狱讼等实践,发挥了经世致用作用,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儒者治经学重在阐发义理,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儒学获得独尊的地位,故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

13、仅以儒学为据选拔人才,故排除D项。12.(2017河北石家庄二模)东汉时女子赵娥砍死杀父仇人后“诣县自首”,县令尹嘉钦佩赵娥的孝行,但又因国法“杀人者死”而犯难,拒绝受理此案,并辞官而去。最终汉灵帝下旨,免去赵娥的死罪,还封她为“孝女”“烈女”。这反映了当时()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B.注重礼法矛盾的调和C.地方官员懒政现象突出D.执法行为具有随意性解析:B材料“县令尹嘉钦佩赵娥的孝行,但又因国法杀人者死而犯难”,说明县令在执法时顾虑到若对赵娥处刑则与儒家纲常伦理相悖,因而“拒绝受理此案”;又据“最终汉灵帝下旨,免去赵娥的死罪,还封她为孝女烈女”,这表明统治者在法律与纲常伦理发生冲突时,会偏

14、重对纲常伦理的维护,体现出执法者注重礼法矛盾的调和,故B项符合题意。A项表述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D两项是对题干材料的误读,排除这两项。二、非选择题13.(2017河北衡水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先秦时期,儒法两家虽共同认识到了官吏在治国中的重要地位,但在选官层面上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如荀子所说:“虽王公大人之子孙也,不能成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法家则认为,个人素质、个人喜怒等因素都是主观任意的,靠不住的,严明的刑罚会使官吏望而生畏,官吏必须严格依法办事,听命于君主,在官与官之间用“刑无等级”来严格约束,使官吏无任何非分之想

15、,以“刑治”达“吏治”。龙昶等中国古代吏治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材料二龚自珍基于朝廷“而凡满洲、汉人之仕宦者,大抵由其始宦之日,凡三十五年而至一品,极速者亦三十年”的现实,发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声。魏源认为要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关键在于要用“贤能之士”,用人应以“德”“才”为标准。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变法”必须“变人”,变人必须改革“官制”。章太炎要求“在官者,非有过失罪状,为法吏所报当者,总统不得以意降调总统与百官行政有过,及溺职受赇(贿)诸罪,人人得诉于法吏,法吏征之、逮之而治之”。阎青义论近代思想家的整饬吏治思想(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法两家吏治观的差异,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吏治观形成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二中思想家们整饬吏治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简要评价。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来看,儒家认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也就是说儒家重视的是道德和礼义,不强调等级与身份;而法家则注重的是“官吏必须严格依法办事,听命于君主”,主张以法治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