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详解)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850711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详解)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详解)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详解)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详解)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详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详解)(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详解)一、关于古诗(包括词、曲)节奏的划分1. 古诗的声律(节拍)节奏诗经的时代,主导的诗歌形式是四言。在它的影响下,古诗逐渐形成了以两个音节 (即两个汉字)为一节拍的声律特点。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 霏”(诗经小雅采薇),体现出整齐匀称、琅琅上口的韵律美。五七言诗虽然也是以一节拍两音节为主,但与四言、六言不同的是,五言、七言除了几 个完整的节拍外,还有一个畸零的单音节,五言是两个节拍外加一个畸零单音节,七言是三 个节拍外加一个单音节。为什么需要这样一个单音节呢?有两个作用:一是更便于体现诗叶 韵所带来的韵律美。五言、七言的节律一般是二二一和二二

2、 。第二个作用是使诗句更 具顿挫、变化之美。二二一和二二二一因此就分别成为五言与七言诗基本的,也是经典的声 律节奏。汉以后的诗人写诗,一般都遵循这样一种经典的声律节奏来造句,如:潮平两岸/ 阔,风正/ 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 易钱塘湖春行)。2. 古诗的意义结构五七言诗之所以成为古典诗歌主流形式,还与它有着更强的意义表达功能有很大关系。 人们发现,各句中那个畸零的单音节如此显眼,以致它很自然就成为表达的中心。于是,许 多诗人都把功夫放在单音节的锤炼上,从而使五七言诗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成为锻造名句 的诗歌时代。当然,根据意义的需要,单音节的位

3、置就不仅可以置于句末,也可置于句中。 如: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谢脁晚登三山还望 京邑)。这样,古诗就出现了两种常见的意义结构:一,单音节在末尾。五言诗为二二一, 七言诗为二二二一,这是符合自然的、经典的声律节奏。第二种,单音节在句中。五言为二 一二,七言诗为二二一二,这也是比较常见的。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读少府之任蜀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不过,这样一来,诗的声律节奏与意义结构二者之间就出现了一个错位。如果说第一 种是经典的声律节奏,是诗的声韵所要求的自然节奏,那么第二种就是对自然的声律

4、节奏的 一种背离。换言之,诗韵所带来的呼应回环美,有所淡化。为此,在实际应用中,一般是把 两种形式错综起来使用,且看一首完整的诗,如陆游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 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 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 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两种节奏形式交错起来,产生了更丰富、更深永的美感效应,经典的声律节奏与对它 的突破并没有从根本上破坏诗应有的自然的声律美。不过,第二种节奏形式中,单音节在句 中的位置是值得注意的,不管是五言还是七言,它都是处于最后一个节拍之前,在意义上往 往与最后一节拍结合较紧,而与开头

5、的节拍更疏离。粗粗看上去,它与第一种形式是相似的, 这种节奏形式可以看作是第一种形式的一个变式。为此,前人提出了三字尾之说,现代有 学者则把它称之为半逗律(林庚唐诗综论)。前者认为,五七言诗句末尾三字,从意 义上看是一个大的意义单元(如存知己、丝方尽)。后者则认为诗句之内还存在一个半 逗”,五言在第一节拍后(如海内存/知己”),七言在第二节拍后(如春蚕/到死/丝/方 尽)。因此,可以说,第二种节奏形式是在没有根本违背经典的声律节奏的前提下所作的 一个小变通而已,仍然是声律与意义的和谐统一。然而,又有些诗人为了追求诗意的奇峭, 对于三字尾或半逗律规则都突破了。如: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杜甫旅

6、 夜书怀)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杜甫宿府)有时/三点两点雨, 到处十枝五枝花。(李山甫寒食)寻觅诗章/在,思量岁月惊。(元稹遣行) 以上各例全部都不符合三字尾规则,从意义结构看,例中半逗的点在第一音节之 后,例在第五音节之后,例在第二音节后,例在第四音节后。只要稍一诵读,就能发 现它们与前述两种形式的巨大差异。在这里,诗的自然声律节奏,被彻底打破,代之而生的 是一种拗峭、奇拔的效果。3中学生如何划分古诗节奏中国的语文教育向来是特别注重诗,而一直到二十世纪上半期,学诗都特别注重吟诵 的。而传统的吟诵,有腔有调,节奏完全依照自然的声律节奏,而不管意义结构如何,都 只按前述的第一种节奏形式

7、,即经典的节奏形式来吟诵。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 /又一/村”,虽然读的人知道疑无无解,又一隔断了词义,但实际吟诵时就是这样。可见, 传统的吟诵方法是注重声律,而忽视意义的。(参阅朱光潜诗论)这种方法,用在今天的中小学的教学中,当然是不合适的。那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划 分节奏呢?关于这个问题,语文界是有争议的。这种争议在2000年人教版初中第一册语 文课本P144练习一中即有反映,这是中学生初次学到古诗,这个练习中要求学生划分节 奏,提出的原则是兼顾音节和意义(笔者按,音节应改为声律),给出的示范有两种, 分别是:故人/具/鸡黍故人/具鸡黍谁家/新燕/啄/春泥谁家新燕/啄春泥然而到了

8、 2001年版,两种划法只保留了前一种,后一种被删去了。那么,这种修订的 理据是什么呢?事实上,有许多教师更愿意使用后一种划分,因为它更简化,而根据上文的 分析,我们还可以认为简化的二分法符合三字尾或半逗律原则,更便于学生操作。常规 的情况只要把诗句一分为二就行,五言为二三,七言为四三。然而,这种简化的方法实际上是不妥当的。它仅仅只注意到了意义,并没有兼顾到声 律,就如上举的游山西村而言,按二分法划分之后,简单倒是简单了,但这样划分之后, 全诗就变成了单调的四三、四三,没有任何变化,这是不符合该诗实际的美感效应。事实上, 作为律诗,从形式上说,它特别讲究对仗。而对仗要求上下两句必须结构一致,互

9、为对称。 对仗句(即骈句)安排在中间四句的位置。在律诗的首尾通常使用散句,第一和二句,第七 和第八句的结构形式不同。散句和骈句的交错应用,是律诗的基本特点。另外,两联对仗, 在结构形式上通常也需要变化,如果颔联是二二一二,那么颈联一般就是二二二一。这样, 散句和骈句交错起来,几种不同的骈句结合起来,才使律诗既有很强的表现力,又有很美的 阅读效果。游山西村中,第一句为二二二一,第二句则变为二二一二,颔联为二二一二, 颈联则为二二二一,末尾两句又变为二二一二。可见,给古诗划分节奏的要领是:(1)找到各句畸零的单音节,这个音节单独作为一个 节拍;其他音节,只要不违背意思,每两个音节为一个节拍。这样的

10、方法,对于常见的两 种结构形式都是可行的。操作举例,下面是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首先找到各句的畸零单音节:平、混、泽、城、无、耻、情。这样很快就可以给全诗标 出节奏点,如下: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 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旬羡鱼/情。标好后,可以看到,第一句为二二一,第二句为二一二,这一联是散联。中间两联对 仗,一联为二二一,一联为二一二,整齐中有变化。这里,尾联第七句没有按三分法划,这 是因为垂钓者三字不好拆,垂钓当然是结合得很

11、紧的,但者不好独立,故笔者以为还 是尊重意义,把切分后会损害意义表达的结构,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以上的例子属于两种常规意义结构。其实,打破了常规意义结构的诗句,也适用以上 方法,如永初角声/悲/自语冲天/月色/好/谁看。(杜甫宿府)寻觅/诗章/在,思量 /岁月/惊。”(元稹遣行)很明显,这几个例句从节奏上看,与常规节奏是相同的。不 过,以下各例需要特别加以讨论: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杜甫旅夜书怀) 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黄庭坚戏呈孔毅父)以上是按意义作的切分,从节奏上划分的话,第一不能违背意义结构,第二应尽可能

12、细化,以便反映出诗实际的节奏性,第三节奏点和每个节拍的音节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变通 处理。以上三例可以这样标示其节奏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前两例中,两个短节拍是诗句意义的重心,以两个节拍来诵读,有助于领会诗的内涵。 例中两个虚词作为一个单独节拍,主要也是因为岂(难道)和应(理应)各自都是诗 人表达的重心,可以独立表意(这与前面的垂钓者中的者是不一样的)。语文担当着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而要实现这一任务,在诗词教学中,就务必使 青少年喜欢诵读古诗,在诵读中体味到古诗的精神、古诗的美。因此,在指导划分

13、古诗节奏 时,就不应该满足于简单粗略地切分为二,而应该在不违背意义的前提下,尽可能细致地标 出古诗节奏,尽可能真实地还原出古诗本有的声律美。二、关于古文节奏的划分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 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 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 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 “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

14、词,把跟动词有 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 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1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 来停顿。这里包括: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例句:先帝/不以/臣卑鄙。)2“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 要分开读。如:可/以一战。中/间/力拉崩倒之声。3关联词后面要停顿。如:“且”“虽”“因”“惟”“故” 而”等。(例如:且/焉置土 石 虽/我之死 敏而/好学)4总领性词语

15、后面要停顿。如:句首发语词“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 “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例如:至若/春和景明 若夫/ 淫雨霏霏 然则/北通巫峡 诚宜/开张圣听)5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如:瞻余马首/可也 问今是何世 两三点雨山前6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 略动词谓语“鼓”,应略停,以体现谓语的省略。7“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余闻之也/久。8文言文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 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9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后一般要停顿。如:卢陵欧阳修 也。10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 能准确地停顿。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其实,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远不止这些,而这些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确划分朗 读节奏,还是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下列情况不能停顿: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如:其一/犬坐/于前 山行 /六七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