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黄山市2012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850442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0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黄山市2012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安徽省黄山市2012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安徽省黄山市2012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安徽省黄山市2012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安徽省黄山市2012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黄山市2012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黄山市2012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黄山市2012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2答第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答第卷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卷(阅读题共67分)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2、-3题。文化的“过度商业化” 改革开放之后,许多文人下海经商,文人与商人之间,似乎不像从前那么泾渭分明了。许多地方“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为招商引资、旅游开发等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后来,文化本身也成了一种产业,许多文化品都名正言顺地有了它的商业属性。这其实也不是一件坏事,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是改革开放给文化领域带来的勃勃生机,是思想解放和市场经济使文化领域呈现出的繁荣景象。如果文化与商业结合有度,这将是一种双赢的局面。只是本世纪以来,随着文化由“现代”向“后现代”的转变,文化产品的精神属性越来越被忽视,“过度商业化”愈演愈烈,与价值失范、信仰崩解、金钱崇拜与娱乐至上的风潮相伴,许多人精神空虚,

3、偏爱感官剌激。“过度商业化”就是迎合了人性中的这些欲望,把古今中外各种文化的糟粕汇于一笼,打着“怎么都行”的旗号,颠覆一切权威,否定一切传统,主张玩世不恭,恶搞一切。各种文化垃圾由此催生,低俗、恶俗充斥文化生活。 以文学论,阿托尔斯泰说:“文学应该预见未来,用自己那最鼓舞人心的成果跑在人民的前面,就像它是在拖着生活向前迈进似的。”然而,在“过度商业化”的潮流中,文学逐渐迷失方向,主动弃置精神属性,互联网极度发达的今天,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发生变化是必然的。但是,现在的问题是把假恶丑的东西搬出来放大,视作自然,当作时尚,无视是非,于是,引发社会道德水平大滑坡也就不足为奇了。大众文化领域如此,学术

4、教育领域也不容乐观。“过度商业化”催生出学术产品低水平重夏甚至剽窃抄袭。本应属于文化发展高端、起引领作用的学术教育领域被如此侵蚀,后果令人担忧。“过度商业化”,正使“象牙塔”充满铜臭昧,使耐得住寂寞、潜心守护学问的真学者愈加艰难而使急功近利甚至品行低下者耀武扬威。 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文化产品的精神属性和教育使命。“真善美是人类判断是非的底线。”巴尔扎克说他写作的最高使命是:用笔深刻把握时代的脉搏和民众的呼声,反映大众的疾苦和不幸替他们呐喊;揭示社会的美与丑,唤醒正义感和良知。 我们要避免文化的“过度商业化”,不能让它成为一堆垃圾,空耗了精神,也使观者丧失对文化的信心,珍惜文化的羽毛啊!(选自2

5、011年11月5日人民日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文化过度商业化”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化过度商业化”指的是人们将文化当作一种产业,利用它为地方带来明显经济效益的现象。 B文化应坚守自己的原则,不能在价值失范、信仰崩解等社会不良思潮中随波逐流,否则难免会走向“过度商业化”。 C改革开放导致了“文化过度商业化”现象的产生,其外在表现为颠覆权威、否定传统、玩世不恭、恶搞一切等。 D各种文化垃圾大量产生,各种低俗、恶俗的内容充斥文化生活,最终导致所谓“文化过度商业化”现象的出现。2根据阿托尔斯泰和巴尔扎克的话,下列选项不符合文化应有的“精神属性”的是(3分)( )A内容上要反映大众的

6、痛苦和不幸,揭示社会的丑恶。B思想上要能给人启迪,指引人们走向方向正确、境界崇高的未来。C行为上要迎合经济发展,与商业价值结合,实现双赢。D情感上要健康、积极向上,有激励人心的作用。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内容的项是(3分)( )A世界观、价值观的变化,导致人们“把假恶丑的东西搬出来放大,视作自然,当作时尚,无视是非”,于是引发社会道德水平大滑坡。B大众文化领域存在的“过度商业化”的问题,已经引发了社会道德水平的大滑坡,值得我们深思。C学术教育领域的“过度商业化”使“象牙塔”充满铜臭味,做学问越来越艰难,这无疑会带来学术产品数量少、水平低的令人担忧的后果。D文化中提出“真善美是人类判断是非的底线”

7、这样的观点,是为了强调“真善美”是衡量一个人品行的唯一标准。二、(3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7题。万石君罗文传苏轼罗文,歙人也。资质温润,缜密可喜,隐居自晦,有终焉之意。里人石工猎龙尾山,因窟入见,文块然居其间,熟视之,笑曰:“此所谓邦之彦也,岂得自弃於岩穴耶?”乃相与定交,磨砻成就之,使从诸生学,因得与士大夫游,见者咸爱重焉。武帝方向学,喜文翰,得毛颖之后毛纯为中书舍人,纯一日奏曰:“臣幸得收录以备任使,然以臣之愚,不能独大用,今臣同事皆小器顽滑,不足以置左右,愿得召臣友人罗文以相助。”诏使随计吏入贡。蒙召见文德殿,上望见,异焉。使待诏中书,久之,拜舍人。是时,墨卿、楮先生,皆以能

8、文得幸,而四人同心,相得欢甚。时人以为文苑四贵。上尝叹曰:“是四人者,皆国宝也。”然厚重坚贞,行无瑕玷,自二千石至百石吏,皆无如文者。上得群才用之,诏书符檄礼文之事,皆文等预焉。上思其功,以歙之祈门三百户封文,号万石君。文为人有廉隅,不可犯,然搏击非其任。喜与老成知书者游,常曰:“吾与儿辈处,每虑有玷缺之患。”其自爱如此,以是小人多轻疾之,或谗于上曰:“文性贪墨,无洁白称。”上曰:“吾用文掌书翰,取其便事耳,虽贪墨,吾固知,不如是亦何以见其才。”自是,左右不敢复言。元狩中,诏举贤良方正,淮南王安举端紫,以对策高第,待诏翰林,超拜尚书仆射,与文并用事。紫虽乏文采,而令色可喜,以故常在左右,文浸不

9、用。上幸甘泉,祠河东,巡朔方,紫常扈从,而文留守长安禁中。上还,见文尘垢面目,颇怜之。文因进曰:“陛下用人,诚如汲黯之言,后来者居上耳。”上曰:“吾非不念尔,以尔年老,不能无少圆缺故也。”左右闻之,以为上意不悦,因不复顾省。文乞骸骨,伏地,上诏使驸马都尉金日磾翼起之。日磾,胡人,初不知书,素恶文所为,因是挤之殿下,颠仆而卒。上悯之,令宦者瘗於南山下。(选自苏轼文集三十九卷,中华书局版)注罗文:假托人名。有一种歙砚也名为罗文,产于婺源龙尾山。毛颖:笔的别称,古时笔以兔毫制成,有锋颖,因此借作姓名为毛颖。韩愈有毛颖传。墨卿、楮先生:墨与纸的别称。端紫:指端砚,产于广东肇庆,居中国四大名砚之首。瘗(

10、y):埋葬。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见者咸爱重焉 重:敬重B以是小人多轻疾之 疾:嫉恨C不如是亦何以见其才 见:看见D因是挤之殿下 挤:推挤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隐居自晦,有终焉之意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B以臣之愚,不能独大用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C因窟入见,文块然居其间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D因是挤之殿下,颠仆而卒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毛纯向武帝举荐罗文,是觉得自己“小器顽滑”,难当大用。B汉武帝用人的原则是后来者居上。罗文不被重用,因为他有贪墨的缺

11、点。C罗文、毛纯、墨卿、楮先生同心同德,友爱互助。武帝称此四人为“文苑四贵”。D驸马都尉金日磾一向不喜欢罗文的作为,搀扶罗文时,故意致罗文跌倒而死。7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蒙召见文德殿,上望见,异焉。(3分)(2)然厚重坚贞,行无瑕玷,自二千石至百石吏,皆无如文者。(4分)(3)左右闻之,以为上意不悦,因不复顾省。(3分)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8-9题。(8分)塞下曲(明)苏佑将军营外月轮高,猎猎西风吹战袍。觱篥无声河汉转,露华霜气满弓刀。【注】觱 篥(bl):古代的一种管乐器,形似喇叭。8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边将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感?(4分)9这首诗前两句写景运用了多种

12、表现手法,请说出一种并作简要分析。(4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六小题)(6分)(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王羲之兰亭集序)(2)出师未捷身先死, 。 (杜甫蜀相)(3) ,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4)昆山玉碎凤凰叫, 。 (李贺李凭箜篌引)(5)予谓菊,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6)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 (苏轼定风波 (7)舞榭歌台,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8)山河破碎风飘絮, 。 (文天祥过零丁洋)三、(2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塑像与目光张鲜明那种眼光,那种洞穿曲折回环的文明的眼光,高高悬在历史的上空

13、。在黄河岸边,在邙山脚下,在蓝天白云之间,突然就看到了那两尊巨型塑像,炎黄二帝的塑像。不,不是“看见”,而是炎黄二帝铺天盖地而来,覆盖了我的整个眼睛。占据了我整个心灵!一座山,整整一座山啊,嶙峋地站着,峥嵘地站着,站成两个活生生的头颅,山人合一,在无垠的苍穹之下,以浩瀚无际的目光,与太阳和月亮一起,与波光粼粼的黄河一起,照耀着我们,沐浴着我们,谁能不为之深深地震撼?这震撼,来自灵魂和血脉的渴望。多少年,多少代,多少灵魂在追寻:我是谁?我们的血脉在不停地叩问:我从哪里来?爷爷奶奶说,咱们是炎黄子孙;父亲母亲说,咱们的血脉像黄河、长江一样悠长,而这血脉的源头,来自炎帝部落、黄帝部落。可是,可是,炎

14、帝是什么模样?黄帝是什么模样?到哪里去祭奠他们?我们千百次追问着。我们只能把炎黄二帝的祭坛设在心里,想象他们筚路蓝缕的身影,想象他们开疆拓土的豪壮,想象他们仰观天象的智慧,想象他们俯察万物的艰辛就像回味着史记里那一页页像风一样飘渺的传说。终于,一群中原儿女,再也按捺不住对于炎黄二帝的渴念,在古老的黄河岸边,以一座高山的挺拔和巍峨,去复原和描摹他们灵魂深处对于人文始祖的想象。这是一场伟大的接力。开始是几个人,在黄河岸边,在邙山脚下,悄悄地创意和谋划;后来是几十个人在一起规划和行动;再后来是几百人、几千人、几万人、几十万人、几百万人、几千万人、几万万人从百姓到官员,从海内到海外,所有炎黄子孙都投入和关注着这个伟大的工程。他们规划设计,他们捐款筹款,他们宣传发动,他们风雨无阻地投入建设。从一九八七年到二零零七年,整整二十个年头,无数中华儿女,用双手,用双肩,用心血,用汗水,用整个心灵,测量着天地的高度、日月的光亮,并用这一切雕塑着人文始祖的高大和辉煌。终于,炎黄二帝回来了,回到了他们创业和出发的地方。他们以山的姿态,站在黄土高原的终点,站在地上悬河的起点,站在苍茫的天地之间。他们比肩而立,一个凤目龙准,英姿勃发,气宇轩昂;一个广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