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的形成及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雾的形成及影响(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雾的形成及影响雾是悬浮于近地面大气中大量微细水滴(或冰晶)的可见集合体。 按国际气象组织规定,水平能见度在1公里以下的统称为雾,水平能 见度在110公里的称为轻雾。由于这样分档不能满足气象服务的需 求,因此气象部门在服务工作中,可根据雾天对交通运输等人类活动 的影响程度,分为轻雾、雾、大雾、浓雾及强浓雾等几个等级。一般 将水平能见度在1000米以上的,称作轻雾,对交通运输无大影响; 将水平能见度在1000米以下的,统称雾,对交通运输有较大影响; 将水平能度为500至1000米的,称作大雾,%B云和雾是一回事,来到地面的云是雾,离开地面的雾是云。主要 影响能见度和湿度。云和雾,都是水凝结或凝华形
2、成。但又有不同。 云是空气上升降温,水汽凝结或凝华形成。雾的形成有两大类:蒸发 使空气水汽增加,这较少见;降温使饱合水汽压降低,从而凝结(凝 华)。后者又可根据降温的原因分为多种,最常见的有辐射雾(陆地多 见)、平流雾(海洋多见)。此外较常见的还有锋面雾。雾对交通(公路、水路、航空)等不利,对人体健康也有不良影 响。如加剧呼吸系统病症等。但对某些植物而言,特别是降水少的地 区的植物,是其水分来源之一。雾是由于近地层空气中悬浮的无数小水滴或小冰晶造成水平能见 度小于1km的一种天气现象。近地层的气温降低和水汽增加是形成雾 的基本条件。雾的分类有多种。按其强度可分为重雾(能见度小于 50m)、浓雾
3、(能见度50200m)、中雾(能见度200500m)和轻雾 (能见度5001000m)。根据雾的温度,人工消雾可分为人工消冷雾 (温度低于0C)和暖雾(温度高于0C)。雾是一种常见的大气凝结现象,尤以秋冬季节为多。发生大雾时, 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中,使空气变得混浊,能见 度降低,人们只能看见近处的人或物。一般是空气水平能见度小于 1000米的就称雾,而最近几次导致重大交通事故的大雾能见度不足 100 米。雾的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靠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汽很充足, 遇冷时能达到饱和状态;二是夜间风力很小,大气层结构较稳定,并 有充足的凝结核一一悬浮物质存在。雾形成时,常伴有相应
4、的逆温层 存在,也就是说,在近地面这一段,越靠近地面气温越低,越往上气 温越高。这与正常天气情况刚好相反。雾在夜间逐渐形成,至早晨浓 度最高;太阳出来后,地面温度升高,浓雾就会逐渐变薄,直至消散。 因此有“十雾九晴”的说法。如果久不消散,则会下雨,这大多与秋 冬时季锋面过境有关。雾不是从天下掉下来的,它和云都是由于气温下降使大气中的水 汽凝结而造成的。雾实际上也可以说是靠近地面的云。所谓“腾云驾 雾”,说明云和雾是相似的东西,只是所处空间不同。雾是种灾害性天气,被国际上列为十大灾害天气之一。它的直接 危害是由于能见度低,威胁海陆空交通安全,这类事故不胜枚举。它 还能对输电线路和露天电气设备的绝缘体造成变故,甚至酿成事故。现今科学家认为,雾的产生由于存在“逆温层”大气很稳定,对 流作用减弱,空气中的水汽、尘埃和其他污染物不容易向高空扩散, 便只能滞留在近地面当雾滴消散后,污染物便全部进入空气中,造成 严重的污染,直接危害人体健康。据科学家测定,雾滴中含有各种酸、 碱、盐、胺、酚、尘埃、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的比例,比通常的大 气水滴高出几十倍。这种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以呼吸道最为显著。因 此人们不要在雾中行走,更不要在雾中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