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护理方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8488668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05 大小:108.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护理方_第1页
第1页 / 共105页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护理方_第2页
第2页 / 共105页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护理方_第3页
第3页 / 共105页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护理方_第4页
第4页 / 共105页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护理方_第5页
第5页 / 共10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护理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护理方(10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胸腰椎骨折中医护理方案一、 常见证候要点(一)血瘀气滞证:损伤早期,瘀血停积、血瘀气滞、肿痛并见,多见局部肿胀、疼痛剧烈,胃纳不佳,大便秘结,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二)营血不调证:损伤中期,筋骨虽续而未坚,肿痛虽消而未尽,局部疼痛程度已有减轻,但活动仍受限,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缓。(三)气血两虚证:损伤后期,气血不足,筋骨不坚,可见腰部酸软、四肢无力、活动后腰部仍隐隐作痛,舌淡苔白,脉虚细。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腰背部疼痛1.评估疼痛诱因、性质、部位、持续时间,与体位关系,做好疼痛评分。2.仰卧硬板床,慎起居,避风寒,以免加重疼痛。3.配合医师行持续骨盆牵引,牵引重量为1015千克,一

2、般在2448小时内腰背痛可逐渐缓解。及时评估牵引效果及腰背部疼痛的情况。4.遵医嘱腰背部中药贴敷、中药离子导入、艾灸、拔罐、中药熏蒸等治疗,观察治疗后效果,及时向医师反馈。5.给予垫枕复位:患者仰卧硬板床,于骨折脊椎平面垫约厚10cm的软枕(杨氏万能包),并逐渐加高,在数日内加至15-20cm,达到使脊柱过伸复位。6.遵医嘱给予耳穴压豆或镇痛药,减轻疼痛。(二)肢体麻木1.评估麻木部位、程度以及伴随的症状,并做好记录。2.协助患者按摩拍打麻木肢体,力度适中,增进患者舒适度,并询问感受。3.麻木肢体做好保暖,指导患者进行双下肢关节屈伸运动,促进血液循环。4.遵医嘱局部予中药熏洗、中药塌渍、艾灸等

3、治疗,注意防止皮肤烫伤及损伤,观察治疗效果。5.遵医嘱予穴位注射,常用穴位:足三里、环跳、委中、承山等。(三)下肢活动受限1.评估患者双下肢肌力及步态,对肌力下降及步态不稳者,做好安全防护措施,防止跌倒及其他意外事件发生。 2.做好健康教育,教会患者起床活动的注意事项,使用辅助工具行走。3.卧床期间或活动困难患者,指导患者进行四肢关节主动运动及腰背肌运动,提高肌肉强度和耐力。4.保持病室环境安全,物品放置有序,协助患者生活料理。5.遵医嘱予物理治疗如中频脉冲、激光、微波等;或采用中药热熨、中药熏洗、穴位贴敷等治疗。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胸腰椎复位的护理1.前告知患者复位方法及配合注意事项。

4、2.复位后注意观察患者腰背部疼痛、活动度、双下肢感觉运动及大小便等情况。 3.一旦复位后吧,应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减少软垫厚度至10cm以上,保持复位。4、仰卧硬板床休息,定时轴向翻身,侧卧时背部置长垫。5.保持过伸姿势8-10周。(二)骨盆牵引的护理1.牵引治疗前做好相关解释工作,告知注意事项以取得必要配合。2. 遵医嘱选择合适的体位及牵引重量、牵引角度,牵引时上下衣分开,固定带松紧适宜,使患者舒适持久。3.牵引时嘱患者全身肌肉放松,以减少躯干部肌肉收缩抵抗力。4.牵引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感受,观察患者是否有胸闷、心慌等不适,及时调整。出现疼痛加重等不适立即停止治疗,通知医师处理。5.注意防寒

5、保暖,用大毛巾或薄被覆盖患者身体。6.牵引后患者宜平卧20分钟再翻身活动。(三)围手术期护理1.术前护理(1)做好术前宣教与心理护理,告知手术注意事项及相关准备工作,取得患者的配合。(2)术前2天指导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及俯卧位训练。(3)对于吸烟者劝其戒烟,预防感冒;指导患者练习深呼吸、咳嗽和排痰的方法。(4)常规进行术区皮肤准备、药物过敏试验及交叉配血等。2.术后护理(1)术后妥善安置患者,搬运患者时,保持脊椎一条直线,防止扭曲,使用过床板平托过床。翻身时,采取轴线翻身方法。(2)根据不同的麻醉方式,正确指导患者进食,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3)注意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观察双下肢感觉、运动

6、、肌力等神经功能的变化。(4)观察伤口敷料渗出情况,保持伤口负压引流管通畅,定时倾倒引流液,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观察引流液色、质、量的变化,并正确记录。(5)指导患者进行足趾、踝部等主动活动,促进血液循环。评估患者下肢疼痛改善情况,循序渐进指导患者进行平卧抬臀,三、四、五点支撑及飞燕式等功能锻炼。(6)积极进行护理干预,预防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及下肢静脉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7)对排尿困难者,可采取艾灸关元、气海、中极等穴位,或予中药热熨下腹部,配合按摩,以促进排尿。对于便秘患者,采取艾灸神阙、天枢、关元等穴位,或进行腹部按摩,每天4次,为晨起、午睡醒后、早餐及晚餐后l3小时进行,顺时针方向按摩,

7、以促进排便。(8)卧床期间协助患者做好生活护理,满足各项需求。(四)药物治疗1.早期:内服损伤活血胶囊,1次4粒,1日2次;外用草乌南星软膏40g加15味消炎散腰背部外敷,乌樟镇痛外用液15ml腰背部涂擦,1日1次或隔日1次,活血化瘀,消肿止痛。2.中期:内服参川生骨胶囊,1次6粒,1日3次,加味虎潜丸1次1丸,1日2次;外用通筋散40g加二乌南星散40g腰背部外敷,乌樟镇痛外用液15ml腰背部涂擦,1日1次或隔日1次,接骨续筋,舒筋活络。3.后期:内服参川生骨胶囊,1次6粒,1日3次,加味虎潜丸1次1丸,1日2次;外用独香舒筋洗药200g熏洗腰背部,1日3次,舒筋活血通络。(五)中医特色技术

8、1.中药外敷(详见附录2)2.中药离子导入(详见附录2)3.中药塌渍(详见附录2)4.艾灸(详见附录2)5.中药热熨(详见附录2)6.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7.拔罐(详见附录2)8.中药涂药(详见附录2)9中药熏洗(详见附录2)四、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1.早期卧硬板床休息为主,不宜下床。2.指导病人及家属正确翻身,按摩骨突出处。3.尽可能避免外伤,注意保暖。4.功能锻炼(1)早期行平卧位抬臀练习,每日做3-4次,每次100下,臀、背部抬得越高,速度越快越好,动作要协调,循序渐进,由少到多,逐渐加大。(2)中后期行三、四、五点支撑法及飞燕点水法锻炼。(3)嘱患者勿过早下床活动,锻炼时勿急躁,循

9、序渐进、持之以恒,才有利于早日康复。 (二)体位护理 1.患者平卧硬板床,骨突部位垫海绵垫,在骨折部垫一薄枕,使脊柱背伸。2.为防止患者因卧床时间过长而发生压伤和压疮,需定时为患者翻身,翻身时切忌脊柱旋转扭曲,以免加重损伤。 3.按摩骶尾部或用酒精擦拭,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三)饮食护理1.早期饮食宜清淡,应以易消化的饮食或半流质为主,多吃水果、蔬菜,忌食肥甘厚味、辛辣及易胀气的豆类食物。必要时以大承气汤水煎服或灌肠。 2.中后期饮食应以营养和钙质丰富的食物为主,按照健脾和胃,补益肝肾,强筋壮骨之原则来调理饮食。(四)情志护理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多属突发性损伤,伤及筋骨,以致气血瘀滞,导致不同程

10、度的肿痛和功能障碍。患者表现出焦虑、急躁及对疾病预后惊恐的心理。因此护理人员应在详细了解病情、争取合理治疗措施的同时,加强心理护理,给予患者耐心细致的安慰和解释,解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帮助患者了解损伤修复过程和治疗措施,以配合治疗。(五)并发症的护理 1.腹胀便秘:按摩腹部,每日在右下腹顺着结肠向上、向左、向下按摩,时间为20-30分钟,每日3次,可预防腹胀便秘。如出现上述症状,可针刺足三里、关元、气海、天枢穴以理气消胀,促进排便。根据患者年龄、体质不同采用相应行针疗法。 2.尿闭:由于部分患者不习惯卧位,常造成小便困难,甚至尿潴留。在排除神经功能损害性尿潴留的情况下,可用流水诱导排尿,同时做好

11、患者的思想工作,解除其紧张情绪,配合按摩期门穴1000下左右,耳穴取膀胱、肾、皮质下压迫3-7天,针灸疗法取三阴交、委中,针后加灸效果更好。以上处理均无效者予以导尿,但尿管留置时间不宜超过3天,以免发生泌尿系感染。五、护理难点患者长期坚持腰背肌功能锻炼的依从性较差。解决思路:1.告知患者腰背肌功能锻炼的方法及重要性,提高患者的依从性。2.印制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宣教资料,向出院患者发放。3.调动患者家属的积极性,协助、监督患者日常锻炼。4.多与患者沟通及随访。六、护理效果评价附:胸腰椎骨折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桡骨远端骨折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气滞血瘀证:患者心烦急躁,唇色青紫,面色晦

12、暗,肌肤甲错,毛发不荣,病损部位胀满疼痛,或痞块刺痛拒按,痛点固定不移,舌质紫暗或瘀斑,脉细或弦。(二)营血不和证:面色萎黄,头晕心悸,气短乏力,自汗,失眠,病损部位骨折处久不愈合,疼痛、活动受限、舌淡嫩,脉细弱。(三)肝肾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舌色淡,筋弛不收,肢体麻木,关节不利,爪甲无华,病损处活动不利,舌淡红,脉细弱。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无移位型1.无移位型桡骨远端骨折,无需复位,直接以小夹板外固定。2.小夹板固定:上臂自然下垂、肘关节屈曲90、前臂中立位、手半握拳、拇指对掌位,前臂吊带悬吊。3.卧位时自然伸臂并将前臂抬高与心脏成水平位。4.观察小夹板包扎的松紧度,

13、以布带能在夹板上下移动1cm为标准。5.根据患肢肿胀情况,及时告知医师,调整布带松紧度。6.观察有无神经受压情况:患肢末梢的感觉,有无麻木,活动是否自如,有异常,找原因,通知医师处理。(二)伸直型1.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外固定。2.观察骨折部位疼痛、肿胀、血运情况;外固定包扎的松紧度。3.患肢皮肤温度和颜色、动脉搏动、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及被动活动手指时的反应等。4.小夹板固定后施护内容同前。(三)屈曲型1.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外固定。2.夹板外固定后12周内,嘱患者行握拳活动,以活动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3.2周后在继续行握拳活动基础上,可开始行肩、肘关节的活动。4.从34周开始逐步行前臂旋转和肩关节的抬

14、举运动。5.约56周拆除夹板外固定后,逐步加强腕、肘关节屈伸及前臂旋转等功能活动锻炼。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手法整复治疗的护理1.事前告知患者复位方法及配合注意事项。2.做好患肢皮肤清洁,检查皮肤有无破损、溃疡等。3.整复时,一般选择坐位,老年人平卧位,嘱患者自然放松,配合固定体位。4.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询问患者感受,根据情况,采取相应措施。5.治疗中体现爱伤精神,注意对患者隐私的保护,冬季注意保暖。6.整复后以小夹板绷带固定稳妥。(二)小夹板固定的护理1.治疗前告知患者小夹板固定的方法及配合注意事项。2.整复完成后告知患者严格遵医嘱患肢制动,以防移位。3.固定时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询问

15、患者感受,根据情况调整小夹板。4.小夹板包扎的松紧度,以布带能在夹板上下移动1cm为标准。随着患肢肿胀逐渐消退,调整布带松紧度。5.密切观察患肢远端感觉运动、血液循环及皮肤色泽等情况,重视患者的主诉,以便及时处理。6.整复固定完成后,搬动患者时,注意患肢保护,保持正确的位置,防止骨折端再移位。7.固定期间,抬高患肢并保持患肢的功能位。站立或坐位时肘关节屈曲90, 前臂旋前中位,绷带或三角巾悬挂于胸前。卧床休息时,帮助病人的患肢摆放舒适,保持固定位置,抬高患肢30。8.骨折复位后2周内应固定在掌屈偏向尺侧位,在固定期间禁止手背屈位活动和向桡侧活动;2周以后应固定在功能位置,即手略微背屈位置。9.整复固定后麻醉药效消失,患者感觉正常后,即可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三)围手术期护理1.术前护理(1)做好术前宣教与心理护理,告知手术注意事项及相关准备工作,取得患者的配合。(2)老年患者反应迟钝对病伤不敏感易掩盖临床症状,检查时应详细全面了解其是否存在合并症或内科疾病,针对其合并症,术前及早给予对应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