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考试武汉理工大学解析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8481585 上传时间:2023-09-1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8.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考试武汉理工大学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武汉理工大学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武汉理工大学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武汉理工大学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武汉理工大学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考试武汉理工大学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考试武汉理工大学解析(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武汉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一、辨析题(2题,每题20分)1、自然界的演化就是进化从自然界的演化过程中可以看出,自然界的演化实际上由相反相成的两个部分构成: 一个是进化方向,另一个是退化方向。这两个方向的辩证统一,构成了自然界丰富多彩的演 化图景。进化一般是指物质客体演化中由无序到有序、由低序到高序的趋势和过程。这是一条 物质系统日益复杂。组织化程度日益提高的路线。退化一般是指物质客体演化中由有序到无序、由高序到低序的趋势和过程。这是一条 物质层次逐步下降、物质系统愈趋简单、组织化程度下降的路线。演化除了指事物的上升、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有序到高级有序的不可逆过程即“进 化”之外,

2、还包括了事物的下降,从有序到无序、从较低级有序到较低级有序的“退化”和 从宏观有序态到远离平平衡的“混沌太”以及不同远离平衡的混沌太之间的更替总之,进化和退化是自然界演化中两种相反趋势,二者密切结合,不可分割,每一方 是对方发生的条件,二者的结合,形成了自然界演化的循环螺旋式推进方式。所以这种说法 是不合理的。2、系统的加和性只与系统的组成元素有关,与环境无关(P11、12仅供参考)答:系统是由若干有特定属性的要素按特定关系而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系统的加和性是指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存在某种加和关系或守恒关系。系统具有三个方面的特性:它是由两个以上的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部分与部分、部 分与

3、整体以及整体与环境之间,是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部分之间经过相互作用产 生出综合性功能即任何组成部分在孤立状态下所不具有的整体功能。系统具有普遍性、动态性与整体性。系统是由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在一定的关系基础上 组成的整体,这些关系的集合不能先于或脱离其部分而存在,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但处于 系统中的各个部分不是单纯的叠加或机械的堆积在一起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的, 从而使整体具有新的属性和规律,这些新的属性和规律与它的各个部分在孤立状态下所具有 的属性和规律有质的区别,它们不是部分属性和规律的相加。系统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整体 性。从系统与其环境的关系,自然界的物质系统可以分为开放系统

4、与封闭系统。开放系统 与环境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封闭系统则无。封闭系统趋向熵增,导致无序, 开放系统则可以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吸收抵制自身的熵增,扩大自身有序的程度。自然 界只有相对封闭的系统,不存在绝对的封闭系统。因此,系统的加和性不仅与系统的组成元 素有关,还与环境有关。3、人定胜天 “人定胜天”中的“人定”指“人谋”;“人定胜天”是说人的意志和力量可以战 胜自然。 这一命题有一定道理,因为它看到人在客观世界面前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意识能 够准确地反映客观世界,能够认识客观世界及其发展规律,并能在正确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 改造世界,为人类造福。正是基于此,“人定胜天”作为我国

5、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在指导 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对这一命题的理解应是有条件的,不能绝对化。一方面,每一代人认识自然和征 服自然的能力是有限的,看不到客观的历史条件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制约,就易犯主观唯心 主义的错误;另一方面,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建立在尊重和运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并且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只有当人的认识和行为符合客观规律时,并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 方能胜天。 总而言之,“人定胜天”,说法是片面的,只从一方面肯定了人可以战胜自然。人 与自然界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人和自然是有机整体,其任何作用于自然的行 为都会引起自然的反响,人类决不能不

6、考虑他的经济活动将造成怎样的自然后果,违反了自然规律不 但得不到应有的经济效益,还要遭到自然的惩罚。人和自然的关系已不是谁主宰谁的主仆关 系,假如人类对自然不加限制的索取,忽视自然的承受能力,得到的将是加倍的惩罚!答案二:辨析题:这个观点是不完全正确的,涉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 用。人可以能动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但是是在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实事求 是地遵循客观规律去认识解决问题。分析题:1.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去认识事物,并掌 握事物发展变化规律,运用联系和运动的观点来看问题,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又是普遍联 系的,(因果关系)阴霾天气的形成是有原因的,找到形成的原因,一切

7、从实际出发,具体 问题具体分析,遵循客观规律是可以解决问题的。2.人定胜天突出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 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人能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前提是实践意思的能动作用也有两种 表现:积极地和消极的,人的认识有的是真理有的是谬误,真理是对客观事物正确的反映, 谬误是对客观事物歪曲的反映,这些会决定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正确与否,只有来源于实践 并经过实践检验的对于客观事物正确的认识才能更好的指导实践,所谓人定胜天强调的是正 确的认识对于推动事物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并不是人的所有认识都是这样,比如大跃进就是 一个典型的反面例子,脱离客观实际片面的强调人的作用,是不科学的,并不是人有多大胆 地有多

8、大产。)3.所以我们应当辩证的看待问题,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人的认识也是这样 不能绝对的认为人定胜天,脱离实际盲目的夸大人的作用是不可取的,只有在遵循客观规律 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正确的去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4、非科学、伪科学和反科学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科学,首先是自然科学,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主要特征是:具体性、经验性、可 检验性。其中可检验性是关键,他是具体性的体现、经验性的基础和精确性的保证。凡不具 备可检验性特征者就不能说是科学,即是非科学。当然非科学的涵盖非常广,这里并没有一 个好坏的评价。非科学中不乏有价值者,但它们依然是非科学,并不因

9、为他们有价值而可以 成为科学。伪科学是一种特殊的非科学,它实为非科学,却要伪装成科学,不承认自己的非科学 身份。在一定意义上,它也是一种反科学,它违背科学精神,不遵循公认的科学规范,起着 破坏科学的恶劣作用,却还要自称为科学。伪装是它的基本特征。反科学主要是对科学的否定性评价。它并不自称科学,反而直接了当地批判科学,揭 科学的短。反科学反对把科学方法视为最高准则,反对排斥其他方法,只用科学方法来仲裁 一切人类问题。因此,反科学在原则上是有合理性的,是科技与文化整合中不可缺失的一个 成分或方面。它的问题在于片面性,正如把科学看做万能不符合事实,把一切灾难归于科学 更是荒谬。5、分析还原方法在科学

10、认识中永远正确(未找到答案仅供参考)从牛顿以来,运用还原论方法研究自然,再把获得的知识纳入公理化演绎体系加以表 达,成为科学研究的“标准操作”。不过分地说,所谓科学方法,本质上就是还原论方法; 所谓科学精神,所谓实事求是精神,本质上就是科学研究中那种追求细致入微、理论与实际 相互印证的精神。整个近代科学中,所有科学分支都以牛顿的力学理论为基石,用还原论方 法来研究各自的对象,用公理化理论(至少是追求用这样的理论)解释自然。化学原子一分 子学说、生物细胞学说甚至进化学说,能量守恒原理等等,都深深打上还原论方法的烙印。还原论方法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用这种方法建立起来的科学理论,不仅具有精确严 密的

11、特质,还具有强大的预言能力,这种预言经得起实验的检验。无论是哈雷彗星的发现与 确认,海王星的发现,大量新基本粒子的发现认证,大爆炸学说的检验,还是各类化学药物 的发明与临床验证,直至认识生命本质、遗传工程,奔月工程、地下资源开发等等,所有这 些都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在科学实践中取得成功的,而这些科学理论无不是还原论方法的 成功应用。与此同时,公理演绎体系的成功则在于,人类对于自然认识的每一个事实、每一 个概念和理论推演,都被纳入一个前后关联的逻辑统一体中,使得人类的关于自然的认识和 思考,成为知识体系。借助公理理论体系严密的逻辑关联,还原论的另一个优点是,每当预言失败时,或者 理论计算与实验结

12、果发生重大偏差时,人们能够根据逻辑和理论推导上溯到起点,调整理论 预设或假定,从而建立起新的理论,做出新的预言,实现理论创新,甚至完成科学革命一一 对客观自然的基本原理做出全新的假定,或者重新建构关于自然基本作用的规则。我们在观 察电磁理论的创立、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理论的发生时,都会对这一点印象至深。这正是还原 论的力量所在。在20世纪里,分子生物学、大爆炸宇宙学、超弦理论也都是沿着相似的路 径发生的。近现代几百年科学研究实践的历史的经验证明,科学家们自觉使用的还原论方法不但 已经建立起几乎全部的关于自然的知识,而且这种方法还正在继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它 的生命力显现在它的不断创新、不断贡献给

13、人们新知识的过程中。现在,这种生命力已经延 续到了社会科学中,例如,经济学,它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吸收来自自然科学的分析工具, 建立起一种公理化的理论体系。而心理学,则由于成功地引入实验方法和科学的分析手段, 已经被广泛认可为合格的自然科学学科。6、观察独立于理论(P98)观察是感觉图像和一定组织方式的结合。科学观察室科学研究过程中借以获得经验知 识的重要手段,它是人们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通过自身感官或借助于科学仪器,有目的、 有计划地对研究对象进行记载、测定或摄影,以了解其变化过程的方法。首先,科学观察的 本质是一种感性的直观活动。其次科学观察的本质表现在观察之中渗透理论成分。在观察的 第一感

14、知阶段即对观察目的和观察对象的选择中就有理论的指导,因为理论和假说决定了我 么对观察的期待。第三,观察过程的展开也受制于一定得理论。观察仪器的选择以对观察对 象和仪器性能的特征的分析为其依据;任何观察仪器都是根据一定得理论设计的;观察仪器 的操作要遵守严格的程序,而这些操作程序主要是根据实验原理和仪器设计原理而定制的。 最后观察结果的陈述渗透着理论。对观察结果的陈述离不开语言,而语言总是受一定得背 景理论的影响。总之,观察之中渗透着理论的成分,不能说观察独立于理论。7、科学开始于科学事实(p95,96 ppt第二章,仅供参考)这个说法是不对的,科学开始于科学问题。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真正起点,

15、是科学 研究程序的第一环节。提出新问题、新理论,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 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科学是指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 识。它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 系。对于科学的核心特征或者说所谓科学精神,随着人类的进步,有不同的观点,一般认为 科学具有如下特征:理性客观;可证伪;存在一个使用范围;普遍必然性(科学理论来自于 实践,也必须回到实践,它必须能够解释其适用范围内的已知的所有事实)。科学事实是形成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建立科学理论的基础。其次,科学 事实是确证或反

16、驳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基本依据,是推进科学进步的动力之一。科学事实 作为科学对个别事物的认识,有其自身的规定性和特点:其一,科学事实具有可重复性。其 二,科学事实渗透理论。其三,科学事实应该是比较系统的。其四,科学事实具有相对独立 性。因此只有经历了科学事实的过程才会有科学。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从科学问题出发, 选择课题,搜集科学事实,分析整理事实,形成理论认识。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科 学事实就是科学研究的基础。8、在逻辑思维过程中,演绎法比归纳法有意义归纳是从个别或特殊的事物概括出共同本质或一般原理的逻辑思维方法,逻辑学上又 称为归纳推理。其目的在于通过现象达到本质,通过特殊揭示一般,因此归纳过程必然包含 着认知的能动飞跃。演绎方法则是从一般到个别或从普遍到特殊的一种推理方法。自从培根倡导归纳法、笛卡尔倡导演绎法以来,就一直存在着归纳主义的“归纳万能 论”和演绎主义的“演绎万能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