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黄陵县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8479476 上传时间:2023-09-03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2.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黄陵县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陕西省黄陵县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陕西省黄陵县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陕西省黄陵县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陕西省黄陵县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西省黄陵县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黄陵县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陕西省黄陵县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陕西省黄陵县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一、 选择题(50分)1. 下图为宋朝画家王居正的纺车图,并有元朝赵孟题诗云:“田家苦作余,轧轧操车鸣。母子勤纺织,不羡罗绮荣。”下列对此评述,正确的是()A. 体现了宋元时期纺织业的发展状况B. 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形态多样化C. 民营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 小农经济下普通民众勤劳安宁的生活状态2. 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

2、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的理解最正确是()A. 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 B. 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C. 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D. 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3. 南宋陆游曾作诗云:“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上述诗文主要反映出中国古代农民()A. 重视历法指导 B. 关注生态环境 C. 讲求精耕细作 D. 注重农事时令4. 唐末徐夤有诗云:“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该诗句中描述的瓷器()A. 质地纯净,官府垄断 B. 色泽光亮,晶莹如雪C. 造型优美,釉色

3、粉彩 D. 技术精良,面向市场5. 据明朝万历华州志记载,陕西华州“郡之柳子镇,有千家铁匠,作刀剑剪斧之用,天下士大夫所共索,以为转相赠予者”。这表明华州柳子镇()A. 冶铁业全行业资本主义萌芽 B. 家庭手工业技术高超C. 冶铁开始采用机械化生产 D. 冶铁业呈现出繁荣景象6. 晚清人士恽毓鼎在日记中写道:“此辫与我相守五十年,一旦截之,不无恋恋。唯上流社会人俱已濯濯,余既不能杜门自守,不免驰骤于酹酢场中,日受刺激,只可降心从众矣。”由此可见他剪辫()A. 被迫顺应时局的无奈之举 B. 出自于反清革命的需要C. 为了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D. 表示彻底与旧风俗决裂7. 徐珂清稗类钞:“上海繁华

4、甲于全国,一衣一服,莫不矜奇斗巧,日出新裁。其间由朴素而趋于奢侈,固足证世风之日下,然亦有由繁琐而趋于简便者,亦足见文化之日进也。衣由宽腰博带,变而为轻裾短袖。”材料根本上反映了()A. 上海是近代中国最繁华的城市 B. 服饰西化现象逐渐风靡上海C. 攀比之风的盛行导致世风日下 D. 近代服饰变革体现文明碰撞8. 右图谣言宜禁刊登于19世纪末发行的点石斋画报,其上配有文字:“泰州为扬属一大邑,早经设立电报局,以便官商寄信之用。乃近有匪徒造谣言,谓电报局所用电气系以死者之魂炼成。故专收人家供奉之神主牌,每牌值价洋四五十元,须在三年以内者方为合用。”上述图文信息从侧面说明了()A. 谣言散布阻碍了

5、通信工具应用B. 晚清时期社会生活实现近代化C. 大众传媒关注科技成果的传播D. 民众普遍接受西方的先进技术9. 1912年上海民立报发表谭人凤粤汉铁路说贴:“世界大势,是由水运而趋陆运。故欧美各邦路线密若蛛网。近且有横贯欧亚之大计划。盖国势随路线而扩张,事业因交通而发展。我国幅员广阔,为统一计,沿边各路,方亟待第次兴办此国策可以促进实业、巩固边防。”由此可见()A. 作者积极主张推进交通近代化 B. 民国政府重视铁路交通事业发展C. 甲午战争后外国资本输出加剧 D. 西方列强支持中国铁路事业发展10. 下图反映了我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的变化。以下关于中国互联网发展的评述,正确的是()A.

6、 互联网将逐渐取代其他大众传媒 B. 中国从2005年开始接入互联网C. 互联网将很快成为“第一媒介” D. 互联网深刻地影响了人民生活11. 1919年2月14日,俄共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关于社会主义土地整理和过渡到社会主义农业的措施”的决定,之后大力宣传成立公社和协作社。许多地方当局通过决定,规定在1919年春过渡到集体耕种土地。这些决定()A. 促进了农业的迅速恢复和持续发展 B. 直接导致苏俄经济政策发生根本变化C. 体现牺牲农业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导向 D. 反映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迫切心态12. 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所造成的”“资本主义关系的加强,其本身就是危险的加强”。新经济政策应

7、该“退到国家资本主义”,“退到由国家来调节商品和货币流通”。这表明,列宁认为实行新经济政策要()A. 退之有度 B. 以退为攻C. 以攻为退 D. 彻底退却13. 苏联经济学家布哈林认为:“加速流通,扩大市场,在此基础上发展生产这里就有可能进一步降低价格,进一步扩大市场。这是我们的生产道路。”“扩大市场的容纳量,提高商品总量,加速工农业之间和工农业内部的流转是加快我们经济生产速度的主要方法”,它“将提供使生产力得到最充分发展的余地”。此观点的核心是()A. 利用市场是发展经济的合理手段 B. 价格降低是生产发展的必要前提C. 加速流通是扩大市场的唯一措施 D. 扩大总量是加快生产的主要方法14

8、. 学者叶书宗说:“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材料中“明显地改变”的是()A. 减少了政府指令性计划指标 B. 废弃了工业生产部门管理体系C. 放弃了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 D. 取消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15. 1958年1月,赫鲁晓夫在莫斯科州举行的农业工作者会议上表示:“在莫斯科州,玉米的收成往往很低,而有时在报告材料上却能对付过去。莫斯科州人搞这一套是很有一手的。有时收成不怎么好,他们就找一些丰产田,根据丰产田求出平均数字”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 当时苏联农业领域出现“浮夸风”现象 B. 赫鲁晓夫

9、的农业改革没有成效C. 赫鲁晓夫已认识改革的根本症结 D. 农业集体化仍具有顽强生命力16. “为了提高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美国、欧洲和亚洲的大企业纷纷转向更贫穷的国家,雇佣那里的廉价劳动力,并且在国内或者跨国购买其他公司,以求做得更大。”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 科学技术进步促进全球化深入发展 B. 全球化给贫穷国家提供发展新机遇C. 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 D. 全球化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资本扩张17. 摩根索政治现实主义理论认为:“分裂为国家的当代政治世界将会被具有截然不同特征的更大行为体所代替,这与技术革命不断发展的潜力相符,”也与当代世界的道德呼吁相符。与这一理论认识最相符

10、的是()A.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建立 B.西欧一体化进程C. 世界贸易组织建立 D. 不结盟运动兴起18. 1992年APEC第4届部长会议决定成立秘书处,标志它开始进入实际运作阶段。澳大利亚、美国等西方国家主张加快APEC机制化步伐,但亚洲国家则认为应稳步前进。如泰国总理明确表示,“如急于成立亚太共同体,发展中国家无法同发达国家竞争。”材料表明APEC()A. 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组织 B. 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难以开展C. 成员国的经济差异制约其发展进程 D. 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容易实现一体化19. 下图为“19651995年期间不同类型国家的国际贸易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示意图”。

11、反映了()A. 世界贸易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 B. 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处境恶化C. 发达国家主导世界贸易的发展 D.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贸易冲突加剧20. 1992年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在联合国日致辞中说:“第一个真正的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加利这样说的主要依据是()A. 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使全球化发展有了组织保障B. 市场经济原则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同和确立C. 跨国公司的力量不断壮大成为全球化的中坚力量D. 欧洲共同体逐步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21. 从18761911年中外糖料贸易表中可以反映出,当时中国()年份进口数量(担)进口价值(两)出口数量(担)出口价值(两)187

12、61881(平均)154 148596 5711 007 5722 662 23718821891(平均)155 029748 7121 000 6672 617 64618921901(平均)1 706 9818 312 830722 5662 403 04219021911(平均)4 658 18522 538 554307 2561 200 921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日益增强C. 沦为列强资本输出场所 D. 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2. 阅读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表。对图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 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

13、持续增长 B. 五口通商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C. 中国的民族资本抵制了列强的商品倾销 D. 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占领了中国市场23. 下表为某一时期重庆地区重工业发展状况统计表。导致这一时期各种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统计项目1937年1942年工厂占全国工厂总数比例18%58%资本占全国资本总额比例4.4%78%工人占全国工人总数比例7.3%49%A. 重庆成为通商口岸工业发展迅速 B.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C. 企业内迁以及政府实行战时体制 D. 国民政府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开发24. 1929年7月(民国十八年),国民政府颁布特种工业奖励法;次年二月又公布特种工业奖励标准,

14、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又将其修改为工业奖励法。这些做法()A. 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应急措施 B. 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C. 发挥了政府的经济职能 D. 限制了官僚资本的膨胀25. 下图是“中国近现代几种主要经济形式的发展走势示意图”。其中3(曲线)所代表的经济形式迎来发展最高峰的原因表述正确的是()A.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 B.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C. 官僚资本控制经济命脉迅速膨胀 D. 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二、 非选择题(50分)26. (10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人口政策经过了多次调整。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之初,虽然国家没有制订明确的

15、人口政策,但刚刚脱离战争苦海获得解放的中国人民,带着对新生活的无限憧憬,从内心深处渴望自此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实现“多子多福”的天伦之乐。国家领导人又提出“人口众多是一件好事”的观点,成为鼓励生育的政治理由。到1962年,由于人口政策指导思想的偏差和高生育率的延续,人口数量猛烈增长,国民经济发展出现明显的不协调。杨垣国历史地看待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政策及其演变材料二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迁,传统生育观念正在发生着改变。城乡居民普遍接受了计划生育的国策和一对夫妇只要一个孩子的号召。2001年对农村的一项调查表明:家庭中男女地位的平等,合理生育或少生孩子的观念正在农民当中逐渐形成。“女儿也是传后人”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材料三2015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