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口瀑布》教案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8462732 上传时间:2024-02-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壶口瀑布》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壶口瀑布》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壶口瀑布》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壶口瀑布》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壶口瀑布》教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壶 口 瀑 布学习目标:1、 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理解课文独特的写景角度。2、 品味本文独具特色的语言,体会课文的风格特点。3、 领会文中所写的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感情。学习重点: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品味本文独具特色的语言。学习难点:领会文中所写的黄河的伟大性格。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课之前先请大家欣赏一下我国三大瀑布的照片。怎么样,美吧?今天老师就领着大家一起去领略中国第二大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壶口瀑布的胜景。二、检查预习,学生展示1、 请二生分别简介作者、背景的相关材料,师出示课件作补充。2、 检查学生字词预习情况。三、速读课文,明确“所至”1、

2、师课件出示游记的三要素:所至、所见、所感。(1)“所至”(游踪)是游记的线索,也是写景抒情的基础。(2)“所见”(风貌)是游记的主体,也是作者着力描写的对象。(3)“所感”(感想)是游记的灵魂,也是游记的生命力所在。2、学生快速默读课文(限时3分钟),读的时候注意文中的“所至”“所见”“所感”。3、如果要把一篇游记写得有新意,应该怎么办呢?如果梁衡不是枯水期去壶口瀑布,能否见到文中之景?如果他不是下到河心,能否见到文中之景?师明确:写人所未至之景,或写人虽曾至而未见之景。可见“所至”显示出文章写景的新意,它在游记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四、细读“所见”,品味语言。1、细读文章主要的写景部分(第3-5

3、自然段),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课文主体部分写了哪些景物?(2)这些景物的特点分别是什么样的?(3)写景的视角是怎样的?小组派代表上黑板展示讨论结果。教师点拨,归纳。2、品味语言。学生品读35自然段,思考:本文在语言表达方面有哪些特点?试举例分析。(1)师课件出示示例1,并赏析。 例1:在表现河水滚滚而来、急坠而下、四溢奔流的场景时,作者多次使用“更闹,更挤,更急”“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这样的短促急骤的句式,突出画面的动态;在描写河底巨石的形态时,作者使用的句式就比较舒缓,表现出画面的静态。可看出文章节奏感强,张弛有度的特点。(2)引导学生接着从修辞和用词角

4、度对文章做赏析,同桌之间相互讨论。学生交流,汇报成果。(3)师总结。课件出示例2:“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学生齐读,感受文章语言的特点。师明确:采用拟人手法,借人写水,生动形象。三个词语将水的流淌方式写成人的动作,使其一下子就带有了不同的情感,甚至成为人遭遇困难、阻碍时选择、心态的象征有的果断放弃,有的伺机而动,有的灰心退却。体现出的特点:善用拟人,生动形象。课件出示例3:“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

5、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学生齐读,用心体会语言之美。师赏析:“势如千军万马”总体描绘波浪,“挤着、撞着”则突出波浪不仅“数量”很多,而且“密度”很大,“推推搡搡”是横向的动态,“前呼后拥”是纵向的动态,这样就把“撞”的情态写得非常细致而生动。体现的特点:用词精准,表现力强。 (4)小结:本文语言表达的具体特点有: 节奏感强,张弛有度;善用拟人,生动形象;用词精准,表现力强。本文语言的整体突出特点是畅达自然与典雅凝练相得益彰。五、理解“所感”,把握内涵。读4-6段,思考:作者观看了壶口瀑布之后产生了哪些感想?作者仰视河面之水、随视瀑布之水震撼人心;由河水展现出的多种形态联想到人生的五味杂陈:小小壶口,容纳千情万态,大千世界;由水侵巨石,认识到黄河个性中的柔中有刚,宽厚而不软弱,进而引申到“历经磨难,方显个性”的哲理。可见作者是观壶口瀑布,见黄河,见人生!六、写作训练,拓展阅读。1、 摘录文中最打动你的语句,并写出你的感受。2、 课外阅读郁达夫西溪的晴雨、徐迟黄山记等游记文章,体会它们在选材、构思、语言等方面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