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重点班含解析)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8458436 上传时间:2022-11-1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重点班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重点班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重点班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重点班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重点班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重点班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重点班含解析)(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重点班,含解析)第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A. 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B.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C. 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D. 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通过材料分析可以看到,“世俗理性最初觉醒”指的是摆脱民族危机为目标的趋利避害的

2、意识。A时期未出现民族危机;CD项时期不是最先出现以摆脱民族危机为目的的觉醒。1840年前后,中国民族危机开始出现,此时期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即为最初的觉醒。故选B。考点: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点评:中国民族意思的觉醒适合民族危机密切相关的,体现了个人的解放与民族的独立自由紧密相连。与此题相关的洋务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和影响也需要掌握。2.如图是英军随军画师绘的1860年中国战争。在这次战争中,武装侵略中国的国家除英国外,还有A. 俄国B. 美国C. 法国D. 日本【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时间1860年和所学知识,1859年,英法联军因不满意天津条约的某些内容,提出“换约”被

3、拒绝后,发起战争,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第二阶段。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并火烧圆明园。图中除了英国外还有法国。故选C。俄国、美国和日本没有直接参与火烧圆明园,A、和错误。3.阅读下表:18201879年广东某地居民离乡谋生的情况,下表反映出这一地区在鸦片战争以后时期迁出总人数迁至他乡种田人数迁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小商业人数1820-1849292901850-1879721549A.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 宗法社会遭到破坏C. 农业领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D. 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种田人数减少而从事做工或经营小商业人数增加,这是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典型表现,所以

4、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根本就未涉及到宗法社会遭到破坏、资本主义萌芽方面的信息,所以选项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自然经济解体而非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点睛:回答表格型问题的关键有三点,一是要注意表头,了解表格所涉及到的内容,以便结合具体的知识点,二是注意表格的横纵向,了解表格主要展示的项目,三是要注意对比分析数据以及其余内容的变化。4.下图漫画是1845年伦敦出版的“复仇神”号轮舰航行作战记的插图。对该漫画的解读正确的是A. 作者希望再现火烧圆明园的场景B. 该漫画反映了南京条约前的战况C. 作者对侵略者的暴行有所反思D. 英国军人的上

5、述罪行当时由英国驻华公使审判【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时间1845年伦敦出版的“复仇神”号轮舰航行作战记的插图及开埠后的上海外滩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鸦片战争时期上海开辟为通商口岸后的情况,故C符合题意;火烧圆明园的场景发生于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A错误;鸦片战争时期签订的南京条约上海开辟为通商口岸,故B说法错误;外国派遣驻华公使是1858年签订的天津条约内容,D与材料不符。5.某学者在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时说:“(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平等的许诺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下列最有可能导致“贫民失望”的是A. 金田起义仓促举事B. 天朝田亩制度流于空想C.

6、 定都天京斗志松懈D. 资政新篇因故未能实行【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平等的许诺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中主张“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明显是流于形式的空想,未能真正实施,这是导致“贫民失望”的主要原因,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金田起义是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与材料“贫民失望”无关,故A选项错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领导集团内部争权夺利,以至于发生了天京变乱,内部矛盾斗争激化,与题干内容不符,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政新篇反映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与农民无关,不会导致“贫民失望”,故D选项错误。6.有人指出:明清以来,商人总是或热

7、衷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这主要反映了A. 商人积累财富主要用来买地B. 商人以入仕来推动商业发展C. 中国古代商业长期停滞不前D. 传统经济影响商人的价值观【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商人总是或热衷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可知,即便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明清之际,传统“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仍在影响着商人的价值观,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或供应下一代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可知,购置土地并不是商

8、人财富的主要用途,故A项排除;根据材料,这是商人在通过经商来致仕而非以入仕来推动商业发展,故B项排除;材料中并没有对古代商业发展脉络的相关提及,而且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7.明朝万历皇帝时期,由于在朝会上以内阁大臣为首的文官集团经常与他争辩,给皇帝上书进行无端谩骂的官员更是络绎不绝。于是皇帝干脆长期不上朝了。这表明A. 内阁制是一种集体领导体制B. 君主专制权力受到一些约束C. 君主专制的观念越来越淡化D. 内阁体制是朝政混乱的根源【答案】B【解析】题干中文官集团对皇帝“指手画脚”般的争辩与无端谩骂使得万历皇帝干脆不上朝了,当然是因为官员的行动使得他的权力受到一定的制约,故选B;题干是说皇权受

9、到限制,而不是在说内阁制,故A不符合题意;明朝时君主专制是加强的,所以这种观念肯定不会越来越淡化,故C与史实不符;内阁制是加强皇权的一种制度,故D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8. 洪武元年,明太祖命儒臣修女诫,他对学士朱升说:“治天下者,正家为先。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洪武三年,正式明确“皇后之尊,止得治宫中嫔妇之事,即宫门之外,毫发事不得预焉”。材料主要反映出明太祖A. 力图阻止相权的扩大B. 注意吸取前朝政权覆亡的教训C. 欲抑制外戚,严防恃宠干政D. 欲限制女性人身自由【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皇后之尊,止得治宫中缤妇之事,即宫门之外,毫发事不得预焉”可以看出明太祖在抑制外戚干政,

10、符合题意的是C项;明初废除丞相,排除A项,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不符合题意。【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9.有学者认为:“八国联军惊醒了中国这头“沉睡的巨人”,让中国人向世界看齐,不自觉的参与世界近代化进程”。对作者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 八国联军侵华使中国开始了近代化进程B. 八国联军侵华进一步惊醒中国人,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C. 八国联军侵华中国开始认识世界D. 八国联军侵华给中国造成深重灾难【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中国开始了近代化进程和中国开始认识世界是鸦片战争后,排除AC;根据“让中国人向世界看齐,不自觉的参与世界近代化进程”可以体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故B正确;D也

11、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但不符合题意,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0.据记载,在攻陷涿州前,义和团从没有对铁路、电线杆进行过专门破坏。到涿州后,为防止清军的进剿,义和团才动手破坏铁路。材料表明义和团A. 随斗争形势需要从使用到排斥外来文明B. 放弃“扶清灭洋”的初衷C. 认清了清政府本质而转移斗争主要矛头D. 对清政府并未放松警惕【答案】D【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义和团为了防止清军的进剿而破坏铁路,说明义和团对清廷并没有完全放弃戒备,D正确;材料看不出义和团对外来文明的态度,主要反映的是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态度,排除A;B不符

12、合材料主旨,排除;从材料可以看出,义和团主要是为了防止清军的进剿,而不是针对清军进行的军事斗争,排除C。11.在罗马共和国初期,平民和贵族展开长期的斗争,推动了一部被后世誉为“欧洲一切公法和私法的渊源”的成文法颁布。这部成文法是A. 习惯法B. 十二铜表法C. 公民法D. 万民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十二铜表法的发表,改变了以往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现象,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是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B项正确。习惯法是指贵族为维护自身利益,可随意解释的法律,通常是由贵族制定,是不成文法,排除A。公民法是古代罗马国家固有的法律,包括民众大会和元老院通过的带有规范性的决议、法律以及

13、习惯法规范,其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与材料不符,排除C。万民法是指罗马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侧重于处理经济上的纠纷与利益,与材料不符,排除D。12.1689年,某国外交官提及英国当时政治状况是说,若没有议会的参与,英国国王签署的条约不过是一纸空文。这种状况的形成是因为当时英国A. 王权的神圣性没有改变B. 限制王权法案的实施C. 国王已经成为虚君D. 议会的权力来源于国王【答案】B【解析】【详解】年权利法案通过限制王权的措施,从此议会的权力不断上升,国王的权力不断下降,议会的权力开始超越王权,正确;年之后王权地位开始下降,并不是没有改变,错误;国王已经成为虚君是年责任内阁制确立之后,错误

14、;议会的权力来源于国王是光荣革命之前,错误。13.英、法、美、德等国的代议制各有特点,但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即资产阶级通过设立议会把国家的立法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下列对近代西方议会的解读,正确的是( )A. 英国“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制B.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是国家首脑C. 法国总统没有实权D. 德意志帝国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答案】B【解析】【详解】美国颁布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是国家的元首和国家首脑,故B项正确,英国的议会制度是13世纪就已经形成,并不是“光荣革命”之后,A错误;法国总统的权力虽然受到议会的牵制,仍然有实权,C错误;德意志宪法规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帝国议会只是

15、一个普选机构,不是国家的最高权力,D错误。14.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总统由民选产生”“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上述条文所体现的原则是 ( )A. 天赋人权B. 自由平等C. 民主、分权制衡原则D. 联邦制【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总统由民选产生”可知是民主的原则,依据“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可知分权制衡的原则,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天赋人权的思想,A错误;自由平等的思想也不符合材料的主旨,B错误;材料说明的是分权制衡的原则,不是联邦制的特点,D错误。15.有西方学者在分析某次战争爆发的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这里战争应该是指A. 中英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国家企图进一步打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