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D_3对称性的M_5L_6型超分子簇的设计、合成与磁性质研究报告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844643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具有D_3对称性的M_5L_6型超分子簇的设计、合成与磁性质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具有D_3对称性的M_5L_6型超分子簇的设计、合成与磁性质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具有D_3对称性的M_5L_6型超分子簇的设计、合成与磁性质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具有D_3对称性的M_5L_6型超分子簇的设计、合成与磁性质研究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具有D_3对称性的M_5L_6型超分子簇的设计、合成与磁性质研究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具有D_3对称性的M_5L_6型超分子簇的设计、合成与磁性质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具有D_3对称性的M_5L_6型超分子簇的设计、合成与磁性质研究报告(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具有D_3对称性的M_5L_6型超分子簇的设计、合成与磁性质研究【摘要】: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只获得具有单一性质和功能的材料,而是更加青睐于能够获得同时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和功能的材料,如兼具导电性与磁性、磁-光学性、多孔性与磁性、手性与磁性等,特别是自从1997年Rikken和Raupach两位科学家在一种手性顺磁材料中观察到有弱的磁-手二色性(MChD)后,设计具有手性特征的磁性材料,由于具有理论上研究不对称磁各向异性和磁手二色性以及实际中可作为多种材料的潜在应用价值而特别引起人们的兴趣,所以设计兼具奇异手性和磁性的分子材料迅速成为超分子化学最热门的研

2、究领域。但是由于金属和配体之间配位关系的多样化,以及磁相互作用的复杂性,人们对于准确预测配合物结构和磁性质之间的关系还存在很大的困难,到目前为止,仅有少量这样的材料被报导,所以如何对配体和金属离子进行合理的选择与设计,使其按照我们期望的方式进行配位,成为构建此类型材料的关键所在。本文正是以构建此类兼具手性与磁性的分子材料为研究目标,设计合成了一系列以1,2-二(2-苯并咪唑)乙烯醇为配体的具有D_3对称性的M_5L_6型簇合物,分别对其形态、磁性质以及水热反应条件下形成此类金属簇合物的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并对构-磁关系进行了总结,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对现有的具有C_(3h)对称性的五核配合物

3、模型进行改进,首次构建了全新的具有D_3对称性的M_5L_6三螺旋结构模型,并据此模型选择了之前从未被报导过的双苯并咪唑类化合物1,2-二(2-苯并咪唑)乙烯醇为配体,进行配合物的合成。将此平面三齿配体放入设计的模型中,既便于控制配体与金属离子之间的配位方式,得到预期结构的金属配合物,又可有效缩短相邻金属离子之间的距离,使金属离子之间的磁相互作用得到更有效的传递。2、根据设计的模型,分别用微波和水热方法合成得到了配体及十种M_5L_6型簇合物,所有簇合物均为首次报导。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热重-差热图谱、元素分析、ICP及X-射线单晶衍射等方法确定了这10种配合物为同形结构,可由通式M_5L

4、_6X_nY_(4-n)mH_2O(X,Y分别代表不同的阴离子)表示,它们都属于单斜晶系,P2_1/c空间群,结构参数上也只有很小的变化,如晶胞参数a,b,c及的变化X围分别为,13.019(2)13.330(3)(),26.132(5)26.880(2)(),28.969(2)29.237(5)()和104.976106.535(9),其中单一金属的体系有六种,分别是全镍体系和全钴体系;双金属体系的有四种,分别为镍-铜体系,镍-锌体系,钴-锌体系和铁-锌体系。十种配合物均由一个四价阳离子,四个一价阴离子及溶剂分子构成,其中作为主体结构的四价阳离子M_5L_6(4+)除配合物7外,基本类似,只

5、是其中的金属离子有所替换,而外界阴离子与溶剂分子随金属离子的变换有所不同。在主结构中,六个平面配体上的O原子,按照模型设计,充当桥基连接了五个排布成三角双锥的金属离子,六个配体平均分为三组,组与组之间的夹角近乎垂直,每组中的两个配体近乎平行,平面间的距离为3.3-3.5(),表明有较强的-相互作用。五个金属离子的配位构型也有所不同,分别是位于C_3轴上的两个金属离子采用六配位八面体构型,位于赤道平面的三个金属离子采用四配位四面体构型,整个四价阳离子M_5L_6(4+)具有D_3对称性。10种配合物中,主体结构唯一有所不同的配合物7表现在四价阳离子上还存在一个由苯并咪唑上未参与与五核配位的N原子

6、与Cu(H_2O)配位。如果不考虑这个一价铜离子,整个配合物的主结构同上述配合物基本类似。此外,配合物的圆二色谱表明配合物在溶液状态下保持了其手性特征,即我们分别从配合物的分子结构和圆二色谱证实了其手性特征确实存在,圆满地完成本课题设计手性金属配合物的第一个目标。3.发现了罕见的具有金属-有机配位结构的管状簇合物,并对其形态进行了研究。在合成的M_5L_6型金属配合物中,含有金属镍()的配合物除了阴离子为硝酸根离子时,配合物的形态为颗粒状外,其余配合物均为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四面体或六面体管状形态,管的长度在250750m,管口直径3070m,管壁厚度不均,平均壁厚为15m。体系中镍含量的不同

7、以及是否有其他金属的加入都对配合物管状形态的质量有较大的影响,其中镍-铜混合的配合物的管状物质量最好,在室温下可以稳定存在,且管表面光滑,无裂纹或孔洞,其余配合物所形成的管表面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裂纹或孔洞。研究发现,反应体系的温度、时间,反应物的pH值等均对产物的形态有影响,结果表明,只有在温度X围为423到448K,反应时间大于92小时且反应物pH值在4到7的X围内,此类含有金属镍的配合物才能形成比较完整的管状形态。改变任一条件,均对配合物的形态有影响。4、对配合物的变温磁化率曲线进行分析比较后,发现此类M_5L_6型配合物总体表现出反铁磁相互作用,这应该与主结构中较大的M-O-M键角有关,但

8、是对于不同的金属体系,配合物的磁性质存在有较大的差异。对于含有金属镍的体系,当金属为全镍时,四种配合物变温磁化率曲线中xT值随T降低单调减小,且xT值大小类似,表明外界阴离子和溶剂分子的不同对整个体系的反铁磁相互作用没有太大的影响;镍-铜体系,变温磁化率曲线类似于全镍体系,这是由于铜本身也是一种磁性元素且铜离子在体系中所占的百分含量很少,所以对体系整个的磁交换作用改变不大;但是对于镍-锌体系,变温磁化率曲线在低温区表现出弱的铁磁相互作用,进一步的实验证明出现此种作用的温度点在T=8K。我们将这种低温时弱的铁磁相互作用解释为电子自旋的canting效应,这种现象提示我们,在此种含有金属镍的体系中

9、掺杂非磁性金属可以导致配合物磁性质的改变;对于金属为全钴的体系,虽然总体上都表现出反铁磁相互作用,但是xT值随T变化的曲线存在有较大的差别,这是由于外界阴离子和溶剂分子的不同会使主结构中存在一定的差异,再加上Co()离子的磁各向异性较大所引起的;对于铁-锌体系,虽然整体表现为反铁磁性,但在高温区表现出了弱的铁磁相互作用。这种由于锌掺杂而改变体系磁性质的现象将为人们构筑金属离子簇合物类分子性铁磁体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我们用自旋全矩阵方法对含有Ni_5O_6核的体系进行了理论拟合,根据结构特点定义了三种J值,拟合后所有J值为负,证明体系金属离子之间存在反铁磁相互作用;对配合物4的分子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10、也证明在多重度为3的态中,体系能量最低,此时5个Ni原子中有三个Ni是自旋平行的,而另外两个Ni与它们自旋反平行,表明该磁性分子是反铁磁的。两种理论计算结果均与磁性质实验测量结果相一致。5、由于在合成过程中所使用配方的不同,除了获得预期具有D_3对称性的金属配合物外,还得到了具有配体1,2-二(2-苯并咪唑)乙烯醇部分结构的化合物,依据这些化合物的结构,我们提出了在此类M_5L_6型金属配合物的水热合成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反应机理。【关键词】:烯醇M_5L_6D_3对称性管状簇合物磁性质【学位授予单位】:XX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8【分类号】:O641.4【目录】:本论文的

11、主要创新之处10-11摘要11-14ABSTRACT14-17第一章综述17-451.1手性配位聚合物17-211.1.1手性的三个层次171.1.2合成手性配位聚合物17-211.1.2.1由不含手性中心的配体合成手性配位聚合物18-201.1.2.2由旋光的手性配体合成手性配位聚合物201.1.2.3由含手性中心但又是外消旋体的配体合成手性配位聚合物20-211.2分子性铁磁体21-271.2.1导言211.2.2分子性铁磁体21-241.2.2.1无机类分子性铁磁体231.2.2.2单分子磁体23-241.2.3磁性与高自旋分子磁性物质24-261.2.4分子磁体的设计26-271.3金

12、属配合物的设计与组装27-311.3.1基于正(四)方形配位要求的超分子设计27-281.3.2基于Cu_2(RCOO)_4双核结构单元的超分子设计28-291.3.3M_2L_3螺旋,M_4L_6和M_4L_4四面体等超分子结构的设计29-311.4配合物晶体的合成方法31-361.4.1溶液法31-321.4.2界面扩散法32-331.4.3凝胶扩散法331.4.4水热法和溶剂热法33-361.4.4.1水热合成的实验原理341.4.4.2水热合成的分类341.4.4.3水热合成的反应装备341.4.4.4水热合成的介质34-351.4.4.5水热合成的流程351.4.4.6水热合成方法的

13、研究现状35-361.5研究设想36参考文献36-45第二章D_3对称性的M_5L_6型模型化合物的设计及配体的选择45-552.1具有D_3对称性的金属配合物的研究现状45-472.2D_3对称性的M_5L_6型模型化合物的设计47-482.3配体的选择48-512.4本课题的研究内容51-52参考文献52-55第三章具有D_3对称性的M_5L_6型簇合物的合成及表征55-993.1前言55-563.2实验部分56-603.2.1实验仪器及药品563.2.2晶体结构分析563.2.3配体1的合成与表征56-573.2.4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57-603.2.4.1Ni_5(H_2L)_6NO_

14、3(OH)_33H_2O(3)573.2.4.2Ni_5(H_2L)_6Cl_44H_2O(4)573.2.4.3Ni_5(H_2L)_6Br_47H_2O(5)57-583.2.4.4Ni_5(H_2L)_6I_47H_2O(6)583.2.4.5Ni_(5-x)Cu_x(H_2L)_5(HL)Cu(H_2O)Cl_43.5H_2O(x=0.43)(7)583.2.4.6Ni_2Zn_3(H_2L)_6Cl_45H_2O(8)58-593.2.4.7Co_5(H_2L)_6Cl_45H_2O(9)593.2.4.8Co_5(H_2L)_6(OH)_44H_2O(10)593.2.4.9Co_

15、2Zn_3(H_2L)_6Cl_45H_2O(11)593.2.4.10Fe_2Zn_3(H_2L)_6Cl_45H_2O(12)59-603.3结果和讨论60-973.3.1红外光谱分析603.3.2紫外及圆二色光谱60-623.3.2.1配合物4的紫外及圆二色光谱60-613.3.2.2配合物8的紫外及圆二色光谱61-623.3.2.3配合物9和12的紫外光谱623.3.3热重差热图谱分析62-663.3.3.1配合物3的热重-差热分析62-633.3.3.2配合物4的热重-差热分析63-643.3.3.3配合物7的热重-差热分析643.3.3.4配合物8的热重-差热分析64-653.3.

16、3.5配合物9的热重-差热分析653.3.3.6配合物10的热重-差热分析65-663.3.4分子结构66-973.3.4.1含有金属镍的系列配合物66-853.3.4.1.1单金属(Ni_5O_6核)的分子结构(配合物36)66-783.3.4.1.2含镍双金属(Ni_xM_(5-x)O_6)的分子结构(配合物7和8)78-851)配合物7(Ni_(4.57)Cu_(0.43)O_6核)78-802)配合物8(Ni_2Zn_3O_6)核80-853.3.4.2含有金属钴的系列配合物85-933.3.4.2.1单金属(Co_5O_6)的体系(配合物9和10)85-903.3.4.2.2含钴双金属(Co_2Zn_3O_6)的分子结构(配合物11)90-933.3.4.3双金属铁-锌(Fe_2Zn_3O_6)配合物12的分子结构93-97本章小结97-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