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泄泻诊疗常规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8441485 上传时间:2022-09-1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2.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儿泄泻诊疗常规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儿泄泻诊疗常规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儿泄泻诊疗常规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儿泄泻诊疗常规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儿泄泻诊疗常规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儿泄泻诊疗常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儿泄泻诊疗常规(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泄泻【概述】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 见病。西医称泄泻为腹泻,发于婴幼儿者称婴幼儿腹泻。本病以2岁 以下的小儿最为多见。虽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 高,秋冬季节发生的泄泻,容易引起流行。幼幼集成泄泻证治说:“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 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化而为气血以行 荣卫。若饮食失节,寒温不调,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 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而下降,而泄泻作矣。”小儿脾常 不足,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肾阳虚,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 调而发生泄泻。轻者治疗得当,预后良好。重者泄下过度,易见气阴 两伤,

2、甚至阴竭阳脱。久泻迁延不愈者,则易转为疳证或出现慢惊风。【诊断要点】1. 诊断依据(1) 临床表现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冒风受寒、感受时邪病史。大便次数增 多,每日超过3-5次,多者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汤样, 或黄绿稀溏,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 发热,口渴等症。重症腹泻及呕吐严重者,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 烦渴神疲,皮肤干瘪,囟门凹陷,日眶下陷,啼哭无泪等脱水征,以 及口唇樱红,呼吸深长,腹胀等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的表现。(2)诊断依据有饮食不节病史,以大便次数及性状改变为主的临床表现,大便 镜检可有脂肪球或少量白细胞、红细胞。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轮状

3、病 毒等病毒检测阳性,或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细菌培养阳性。(3)类证鉴别与痢疾(细菌性痢疾)鉴别:大便稀,有粘冻或脓血,便次增多, 里急后重,腹痛明显。大便常规检查脓细胞、红细胞均多,可找到吞 噬细胞;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2. 辨证要点常证(1)湿热泻症状: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 臭,或见少许粘液,腹痛时作,食欲不振,或伴呕恶,神疲乏力,或 发热烦闹,口渴,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2)风寒泻症状:大便清稀,中多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 热,鼻流清涕,咳嗽,舌淡,苔薄白。(3)伤食泻症状: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 脘腹

4、胀满,便前腹痛,泻后痛减,腹痛拒按,暧气酸馊,或有呕吐, 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4)脾虚泻症状: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 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5)脾肾阳虚泻症状:久泻不止,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 面色光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变证(1)气阴两伤症状:泻下无度,质稀如水,精神萎靡或心烦不安,日眶及前囟 凹陷,皮肤干燥或枯瘪,啼哭无泪,口渴引饮,小便短少,甚至无尿, 唇红而干,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2)阴竭阳脱症状:泻下不止,次频量多,精神萎靡,表情淡漠,面色青灰或 苍白,哭声微弱,啼

5、哭无泪,尿少或无,四肢厥冷,舌淡无津,脉沉 细欲绝。【治疗】1.辨证论治(1)湿热泻治法:清肠解毒,化湿止泻。主方:葛根黄苓黄连汤加减。常用药:葛根、黄苓、黄连、甘草等。常用中成药:葛根苓连微丸、肠胃康。(2)风寒泻治法:疏风散寒,化湿和中。主方:藿香正气散加减。常用药:藿香、苏叶、白芷、生姜、大 腹皮、厚朴、陈皮、半夏、苍术、茯苓、甘草、大枣等。常用中成药:藿香正气液。(3)伤食泻治法:运脾和胃,消食化滞。主方:保和丸加减。常用药:焦山楂、焦神曲、鸡内金、陈皮、半 夏、茯苓、连翘等。常用中成药:保和丸。(4)脾虚泻治法:健脾益气,助运止泻。主方:参苓白术散加减。常用药:党参、白术、茯苓、甘草

6、、山药、 莲子、扁豆、意苡仁、砂仁、桔梗等。常用中成药:健脾八珍糕。(5)脾肾阳虚泻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主方: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常用药:党参、白术、甘草、干 姜、吴茱萸、附子、补骨脂、肉豆蔻等。常用中成药:附子理中丸。(6)气阴两伤治法:健脾益气,酸甘敛阴。主方:人参乌梅汤加减。常用药:人参、炙甘草、乌梅、木瓜、莲 子、山药等。常用中成药:。(7)阴竭阳脱治法:挽阴回阳,救逆固脱。主方: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常用药:人参、麦冬、五味 子、白芍、炙甘草、附子、龙骨、牡蛎等。常用中成药:。3. 其他治疗(1)丁香1份,肉桂2份,共研细末。每次12g,姜汁调成 糊状,敷于脐部,外用

7、胶布固定,每日1次。用于风寒泻、脾虚泻、 脾肾阳虚泻。(2)鬼针草30g,加水适量。煎煮后倒入盆内,先熏蒸、后浸 泡双足,每日24次,连用35日。用于小儿各种泄泻。(3)推拿疗法:清补脾土,清大肠,清小肠,退六腑,揉小天心, 用于湿热泻。揉外劳宫,推三关,摩腹,揉脐,揉龟尾,用于风寒泻。 推板门,清大肠,补脾土,摩腹,逆运内八卦,点揉天突,用于伤食泻。 推三关,补脾土,补大肠,摩腹,推上七节骨,捏脊,重按肺俞、脾俞、 胃俞、大肠俞,用于脾虚泻。(4)针灸疗法:针法:取足三里、中脘、天枢、脾俞。发热加曲 池,呕吐加内关、上脘,腹胀加下脘,伤食加刺四缝,便如水样加水分。 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每日12次。灸法:取足三里、中脘、神 阙。隔姜灸或艾条温和灸。每日12次。用于脾虚泻、脾肾阳虚泻。【调摄】适当控制饮食,减轻脾胃负担,对吐泻严重及伤食泄泻患儿暂时禁 食,以后随着病情好转,逐渐增加饮食量。忌食油腻、生冷、污染及不 易消化的食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换尿布,每次大便后,要用温水 清洗臀部,扑上爽身粉,防止发生红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早发现 泄泻变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