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文中挖掘写作素材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8427391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课文中挖掘写作素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在课文中挖掘写作素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在课文中挖掘写作素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在课文中挖掘写作素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在课文中挖掘写作素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课文中挖掘写作素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课文中挖掘写作素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从课本中挖掘写作素材在高考语文试卷中,作文几乎占了半壁江山。作文得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语文成绩的好坏。但令人忧虑的是,在日常教学中,尽管广大教师知道作文教学非常重要,心里很着急,但除了逼学生多写以外缺少高招。在作文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对作文素材的积累和对人文素养的积淀这一根本问题,而把教学重心放在阅读教学上,以追求更好的考试成绩。而学生因为课业太紧,没有充足的时间阅读,除了对课本的学习以外,还少有时间读书,因此在作文时,文思枯涩,无话可写。文章内容空洞,言之无物。一提作文就烦,没有丝毫的写作欲望。好不容易拼拼凑凑才写成一篇文章,却写得不够具体,也不真实。那么,有没有一条搞好作文写作的捷径呢。我

2、认为,我们不妨返璞归真,从课本中积累写作素材。古人云:“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具备丰富的写作材料,作文才能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回归课本,把课文中的相关内容信手拈来运用于作文当中,不失为一种简便而迅捷的手段。1、开发利用课本,积累写作素材。语文教材选用的文章均是文质兼美的典范。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许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这些名人或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或正道直行,保持高洁人格;或胸怀大志,执著追求理想;或历尽坎坷,饱尝人世辛酸与作者有关的各种事例,都是写作的好材料。不仅如此,课文中还塑造了许多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如逆来顺受、隐忍不发、最终走上反抗道路的林冲;因循守旧、胆怯懦弱

3、、甘当走狗的别里科夫;忠君爱国、手持汉节在冰天雪地中牧羊十载的苏武这些人物的种种事迹,也是写作的好材。挖掘教材时,可以引导学生按照“美”“爱”“宽容”“正义”“坚强”“苦难”等主题对教材人物归类概括。如“爱”又可分为:热爱祖国的赤子之情,热爱家乡的游子之情,关注人类苦难的博爱精神,亲人间的浓浓亲情,对真挚美好爱情的追求等,他们在课文中都可找到对应篇章。如:韩少功的我心归去,柯灵的乡土情结,海因里希伯尔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李密的陈情表,沈从文的边城等。掌握领会了这些材料,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升同学的精神境界,扩大生活视野,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和对社会人生的洞察及领悟能力,学生作文

4、写作时,将相应的材料充实到文章里,可以极大地丰富文章的内容,使之言之有物,避免空话套话。2、融会课文,深化作文立意。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它是文章的灵魂,直接决定着文章品质的高下、层次的高低。高考作文尽管题目千变万化,但“立意”却万变不离其宗,着重考查考生的心灵体验、道德情操、人文精神以及思辨能力。这些思想、情感与价值观与许多课文的主旨基本一致。从诗经、离骚、史记到唐诗宋词,从鲁迅到沈从文到史铁生,从莎士比亚到雨果到塞万提斯,从老人与海到瓦尔登湖到我有一个梦想,每一个作者都拥有深厚的人文情怀,每一篇文章都充满浓郁的人文气息。在这些经典之作中徜徉,与这些大师进行心灵的对话,仿佛经历一次次

5、精神的碰撞、交融和洗礼,可以培养我们的人文情趣和品格,促使我们探索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如:从古诗词中,可以感受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著坚毅和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豪放;从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归园田居中,可以欣赏到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美感;从陈情表、长亭送别、大堰河我的保姆里,可以体悟出人类至真至诚的情感这些深邃而优美的思想内涵,为高考作文提供了十分广泛而有益的借鉴与启示。毫不夸张地说,任何一个高考作文题,都能从课文中找到与之对应的立意。因此,利用作者对此类话题的看法或认识,熔铸、提升自己的文章主旨。3、借鉴课本,丰富情感体验。一篇好的文章总是给人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精

6、神的震憾,而一个思想愚钝、情感卑劣、精神萎靡的人是无法通过文章表现出人类真善美的情感的。没有对生活的思想敏锐性和思考的深刻性,要写出富有创见、思想性强的文章,那是不可想象的。丰富的的思想和真挚情感,并不都是必须从现实生活中亲历直接获得的,除了我们在生活中学习感悟之外,绝大部分思想感情是通过向书本学习、在于文本真诚对话中吸纳、体悟后得到丰富和提升的。教材文本中,许多作品的作者不仅是中外著名的作家、诗人,而且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学者。与他们的作品倾心“交谈”,既可使学生了解他们生活态度各原则,又可使学生在“对话”中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接受他们的生活思想,获得人生启示。当学生与文本对话有一定触动

7、,心灵深处进一步体验作家的独特见解和真情实感时,他们的思想会深刻起来,情感会丰富起来、认识会全面起来、感情会敏锐起来。认识提高了,情感丰富了,作文文意自然就高远了,文章也就有了感染。4、借鉴课本,贯通写作思路。文章是表情达意的,一篇文章从头到尾,要表达什么意思,必定有一个清晰完整的思路,如果东拉西扯,思路混乱,或者层次不清,缺乏条理,你表的什么情,达的什么意,人家理解起来就十分吃力。而这恰恰是学生作文所犯的一大毛病。思路不顺畅,难免就想一句写一句,上一句写好了,下一句不知道在哪里,就像挤牙膏一样。一篇文章,从头到尾,其文意是贯通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有文脉。大凡有成就的作家,都十分讲究“文脉”。

8、文脉通了,情意自然贯达,文章就有了鲜活的生命,反之则不然。而要在作文时学会“写”通文脉,必须在上课文时先学会“读”通文脉。教材文本中有很多写作思路的典范。从全文来说,结构多种多样,但总是根据内容需要来安排。他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后说什么,总是围绕中心来说的,条理清楚,不会给人们混乱的感觉,我们读起来自然毫不费力。写作教学时就是要把这种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后说什么以及为什么会这样说的思维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去模仿、体悟,并通过实践迁移巩固这种写作知识。5、引用课本原话或仿写课本语言,扮靓写作语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只有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才能感染读者;同时,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发展等级中

9、也对“有文采”作了明确的规定。模仿和借鉴课文语言,将有助于快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引用课文名句,点缀考场作文。如,必修一中张洁的我的四季是一篇哲理散文,文中有大量的哲理性语句我们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引用以扮靓自己的作文,如“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有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只要我认真的活过,无愧的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等语句。再者课本中的文言文也很好的保留了古人的一些思想精髓,如果学生在写作时适当引用势必会增加文章的思想含量,及文采性,使文章增色不少。仿拟段落、句式,打造语言亮点。如,我们在讲食指的相信未

10、来时就让学生模仿诗歌中的前两个小节的句式当,当,我依然”进行了仿写训练,再比如十八岁及其他中有这样的句式“十八岁使我想起了,使我想起了”。化用。如语文是那巍巍昆仑,是那草叶上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是古城旧都中国色天香的牡丹;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是那静谧的荷塘,是秦皇岛外滔天白浪里的打鱼船,是那青天里的一行白鹭,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是那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潜过了落满雪梨花的大自然,让我们乘着“刚朵拉”到生活中寻找它的答案。(冷香飞上语文)本段作者借助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将毛泽东的诗词、美国惠特曼的草叶集、柳永的雨霖铃、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杜甫的诗歌以及朱自清威尼斯等课文中的人事景融入到自己的作文中

11、来,显得亦庄亦谐。当然作者并不是直接地引用,而是经过了艺术的处理,这就好比使用典故的雅词一样,将原文或原诗简缩成一个词语或短语,使读者一看便知是用了哪篇课文中的人事物,从而又使文章典雅而显书卷气,雅致大度而不俗。6、 以课本为依托,丰富表达技巧。综观历年的高考优秀作文、全国各地中学生作文竞赛获奖作文,我们可以发现,那些能活用、化用教材文本中出现的材料的文章都得到广大师生的称赞和认可,也得到了阅卷老师的青睐,获得了高分。那么我们在讲授课文的时候不妨把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也作为一个重点,教学生学会借鉴名家名篇的表达技巧应用在自己的习作中。比如在学老舍的想北平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学会怎样做到“以小见大”

12、及如何运用对比手法。在学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写景的手法及如何选取典型景物,避实就虚。而柯灵的乡土情结一文则可让学生学会如何很好的化用诗句,增强文章的内涵及文采性。如果我们在日常的教育学为中将以上几点都落实到行动中,我相信学生的作文就绝不会言之无文、空洞无物、毫无感情和文采了。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丰富的写作素材就不会有内容丰富的好文章。而对于课本的深入挖掘就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解决的捷径,它所蕴含的无穷宝藏正等待着我们去开掘!在课文中挖掘写作素材课改背景下,如何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写作?这是语文习作教学普遍关注的问题。有效地语文课堂小练笔需要思考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写

13、什么。二是为什么写。三是什么时候写。笔者认为问题中最关键的是写什么,这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地解读和恰当地运用,以发现教材的教学价值,选择切合学生的练笔内容。我们不妨根据小练笔的不同目的,从下列几个角度来设计小练笔的具体内容。 一、小练笔是在学生充分阅读理解、感悟课文内容之后,产生了新的思想认识、获得了新的情感体验,有一种表达、交流的欲望,教师适时地选择一个写的话题,学生自然有话可写。这样的小练笔能展示学生的思维成果和情感体验深度,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阅读程度。习作教学要多给予学生人文关怀。 首先,要消除学生习作的心理障碍,让学生懂得文章就是表现生活、再现生活,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

14、用自己的话来表达真情实感。教师还可以借助语文教材中的内容,适时地引导学生推测、构思,以习作的形式把“空白”补充出来。这样既充分利用了手头的教材,又能激发学生习作的灵感和欲望。 只有细致观察、感知具体形象事物,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进而产生表达愿望。让学生细心观察图画和实物,用心思考,每个人才会有心得,写的文章才会有具体内容、有真情实感, 才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我上课时,带来一杯苦瓜水,用手指沾溶液,再用舌头舔手指,然后要求学生跟着做,结果全班学生都叫苦喊涩,其中的奥妙是我用中指去沾溶液而舔的却是食指。我告诉大家,观察一定要细致、准确,否则就要尝“苦”头,写作也不例外。 观察是创作的基点,要帮

15、助学生改变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习惯。要学生眼看、耳听、鼻嗅、手摸,找到事物的特征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二 、小练笔是在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或者关键点设计一个思考的话题,引导学生就此联系课文、联系生活、联系自己的积累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体验,并将自己的独特理解、体验用文字表述出来。 学生具有丰富的想像力,他们在阅读课文时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浮想联翩。如果教师能紧扣课文中隐含的生动的画面和鲜活的形象,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下来,就能既“还原”了课文语言所描绘的原貌,又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 多种角度的习作训练,能够让学生产生对作文的兴趣。一是体裁上的

16、多角度,即习作形式上的多角度,引导学生用同一题材写出不同体裁的作文;二是主题上的多角度,即思想上的多角度,引导学生根据事物的不同特点用同一题材写出不同立意的作文。课文学完后,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扩展阅读,并将课外阅读搜集的资料加以选择、整理,写成一段话。这样的延展性练笔其实是读书摘记。一篇课文有多方面的教学价值,所以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设计不同的小练笔。也可以设计性的练笔:请你这两只水罐在一起时的情景,它们之间会有怎样一段对话,然后写下来。所以,教学之妙,存乎于心。有心者,必然会充分地挖掘教材的读写结合点,设计出恰当的有效的小练笔。 三 、一篇文章写得好与否,不在于文章内容的多少,而是在于它能否吸引读者。能吸引读者的方法之一,就是文章有创意。文章的创意是通过与原来阅读的文章相比较才显现出来的。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