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8417591 上传时间:2024-02-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汉武帝刘彻生于公元前156年,死于公元前87年,在位54年。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大有作为的帝王。不仅他的文治武功对汉帝国的存在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在秦王朝开始的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领域里,全面推行一系列专制主义的政策和制度,为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在各个领域里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其影响极为深远。一、官僚体系的加强汉帝国建立之初,“汉承秦制”,政治制度基本上是承袭秦王朝的郡县制,但部分地采取了分封制。汉武帝即位后,着力于推行“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的大一统政策,打击和排斥分封制,进一步完善郡

2、县制。在政治领域里强化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的正常运转有赖于一个庞大的官僚体系的支撑。为了网罗人才,汉武帝还采纳董仲舒的“求贤”建议,开创了察举制与考试相结合的选官制度。(一)察举制的创立察举,即先行考察,再举为官之意。武帝令各郡国每年举孝廉(孝子和廉吏)各一人。此外,还有茂才、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明法等。被察举上来的儒生,送到中央任郎官。选官的另一种途径是以博士弟子员入补官吏。公元前124年,丞相公孙弘奏请,让博士弟子员受业一年,经过“射策课试”,能通一经者就可以补文学掌故之缺,课试高第者可以任郎中。(二)中朝预政制度武帝对这样的选官制度还是不放心,又另创中朝预政

3、的政治制度,以保证其惟我独尊的专制统治能够得到充分的贯彻实行。所谓“中朝”,是指与由宰相为首的正规职官组成的“外朝”相对应的由侍中、常侍、给事中、尚书等皇帝的近臣(中朝官)组成的政治机构。在中朝出现之前,丞相是政府的行政首脑,参与国家方针大计的决策过程,但是等到中朝一出现,真正得到皇帝信任并和皇帝一起参与决策的是中朝的官员,而不再是以丞相为首的合法的政府系统官员。原来的合法政府官员被排斥出决策圈之外,成为一个政务执行机构,真正的宰相职权落入了中朝官手中。武帝令中朝预政,削夺了丞相的权力,把朝廷大权集中到皇帝个人手中,从而加强皇帝对朝臣以及朝廷对各地的控制。中朝官员秩爵并不显要,但因为身份特殊,

4、不仅参与军国大事的谋议,有时还奉命与公卿大臣论辩,敢于当面顶撞身份显赫的大臣。武帝任用近臣管理国家大事,以图达到以卑制尊、以轻驭重、以中御外、尊君抑臣的政治目的。这种架空现有的政治系统,用自己信任的臣子、侍从以至太监等亲近的人组成一套班子代行政府权力的做法,大大加强了君权对国家各方面的控制,这也往往为后世专制君主加强君权统治所效仿。二、完善郡县制、强化中央集权(一)先秦时期的郡县设置县、郡的设置,在先秦,春秋时期已有。但与秦汉时期的郡县制不同,郡、县之间并无相互统属的关系。到了战国时期,县的设置已较广泛。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商鞅第二次变法,在秦国普遍推行县制,把乡、邑、聚等合并为县,建

5、置了四十一个县(史记秦本纪、六国年表、商君列传作“三十一县”),县令由国君任免。县令之下,有掌管民政的县丞、掌管军事的县尉,还设有管理各种事务的啬夫(如田啬夫、亭啬夫等)以及令史等官吏。国家对这些官吏实行定额俸禄制。县之下有乡、里等作为国家对居民进行控制的基层组织单位。郡的设置要较县为晚。秦穆公九年(前651年),晋公子夷吾(即晋惠公)对秦国使者谈到“君实有郡县”,为秦国设郡的最早记载。而后,晋、赵、吴相继设置了郡。这一时期郡的地位比县低,但县与郡之间并无相统属的关系。到了战国时期,随着边防设郡之地逐渐繁盛,需在郡下作进一步的划分;同时,内地的县逐渐增多,也需要建立起更高一级的管理机构,于是就

6、形成了郡、县两级制的地方管理体系。(二)汉时期郡县制度的完善秦统一后,郡县制遂遍行于全国;汉继秦制,比秦更为严整。汉代的太守、令、丞、尉皆由中央任免,而守、令以下的属吏由归守、令任命。各乡则设三老以掌教化,设啬夫以听讼和收赋税,设游徼以禁盗贼。亭有亭长,里有里典或里魁、里正。郡县制确立后,中央政府可以通过考课和监察,加强对地方政权的控制。秦汉之制,郡守于每年秋冬向中央上计,县也同样要集簿于郡,中央及各郡即在这时各对其下属进行考核。守、令有功者可受奖赏或升迁,有过者轻则减薪,重则免官、服刑。和考课相辅而行的是监察制。中央派郡监或刺史监察各郡,郡、县也各派督邮、廷掾监察各县、乡。刺史、督邮等可随时

7、按劾有罪赃的守、令或其他官吏。由于自上而下的层层督课,使得中央政令能较为顺利地贯彻到最基层,保证了政令的划一性。秦汉以郡县制代替周的分封制,实际上是从政治上的贵族地方分权演化为干强枝弱的中央集权制度,为后来两千年的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奠定了基础。公元前127年,武帝采纳权臣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由长子继承王位之外,还应在原封地内将其余诸子封侯,新封的侯国直接由郡县来管理,不再受原王国的控制。这一措施名义上是皇帝“推恩”,实际上缩小了诸侯王的地盘,剥夺了其大部权力。与此同时,对有罪的诸侯王,则借机削夺其封国,强化中央集权。仅元鼎五年(前112年),武帝以酎金(根据汉制,每年八

8、月要举行宗庙大祭,王侯必须献黄金助祭,称为“酎金”)不合规定为理由,就削夺了106个人的爵位。这种“恩”、“威”并施的强干弱枝政策,使此后的伫候王惟得衣食租税,不能参与政事,与一般富室无异,这就基本上解决了汉初以来长期未得到解决的诸侯王势力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强化了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三、任用酷吏,打击豪强、建立刺史制度以加强中央集权豪强指称霸乡里的地主。豪强一般无官职,但利用封建宗法关系,结成强宗大族。他们武断乡曲,欺凌农民,横行不法。豪强大族同封建王朝之间,除了上下依恃以统治人民的关系以外,显然还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汉武帝即位后,采用强行迁徙强宗大姓手段,不许他们族居;还任用酷

9、吏诛锄豪强。如周阳由为郡守,“所居郡,必夷其豪”3。张汤为御史大夫,对豪强并兼之家的打击毫不留情。王温舒被汉武帝任为河内太守,上任后捕抓郡中豪强千余家,重的灭族,轻的处死。酷吏打击豪强的活动,对于压抑豪强气焰,提高皇权,起了显著作用。汉武帝时,中央统辖郡国约100多个,为加强对地方郡国的督察,武帝于元封五年(前106年),将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2。汉武帝还规定“以六条问事”,这六条详细规定了刺史的督察范围,其中一条是督察强宗豪右,其余五条督察郡国守相。刺史秩品仅六百石,地位很低,但出使时代表中央,可以监

10、察二千石和王国相,也可以监察诸王。刺史权责虽重,但不直接处理地方政务。这样既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又不妨碍地方正常行使权力。为加强对京师地区的监控,征和四年(前89年),武帝又于首都长安设立司隶校尉,负责纠察京师百官和三辅(京兆、冯翊、扶风)、三河(河东、河内、河南)、弘农七郡,职权和部刺史相似。刺史和司隶校尉的设立,加强了皇权对地方官吏的控制,起了强干弱枝的显著作用。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对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变革,从而完善了国家制度,察举制度为国家选出大量的人才,中朝预政它加强了皇权对国家各方面的控制,而且大大精确了中央决策的内容,使工作效率得以提高,同时也便于众人对武帝意图的理解。王国问题的解决、郡县制的全面推广和监察制度完善使地方无力与中央对抗。总之,汉武帝刘彻在位54年,通过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一系列的专制主义改革,使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得到空前强化,并且作为一种治国的范式留给了后代,为中国全面进入封建专制社会奠定了基础。提纲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一、官僚体系的加强(一)察举制度的创立(二)中朝制度的创立二、完善郡县制、强化中央集权(一)先秦时期的郡县设置(二)汉时期郡县制度的完善三、任用酷吏,打击豪强、建立刺史制度以加强中央集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