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分子生物学基础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8416598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1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胞分子生物学基础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细胞分子生物学基础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细胞分子生物学基础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细胞分子生物学基础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细胞分子生物学基础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细胞分子生物学基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胞分子生物学基础(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细 胞 分 子 生 物 学第一章1、细胞学说:德国植物学家M.J.Schleidon(1838)和动物学家T.Schwann(1839)根据前人的工作和自己的研究成果,结论性地提出关于生物结构的学说,主张:一切生物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胞构成;细胞是生命的结构单位;细胞只能由细胞分裂而来。第二章1、福尔根反应的原理:由Feulgen和Rossenbeck (1924)发明,对DNA的反应具有高度专一性。其原理是: 标本经稀盐酸水解后,DNA分子中的嘌呤碱基被解离,从而在核糖的一端出现了醛基。Schiff试剂中的无色品红与醛基反应,形成含有醌基的化合物,醌基为发色团,呈现出紫红色。2、免疫细胞化学的

2、原理:免疫细胞化学是根据免疫学原理,利用抗体同特定抗原结合,对抗原进行专一定位测定的技术。 如果将抗体结合上标记物,再与组织中的抗原发生反应,即可在光镜或电镜下显示出该抗原存在于组织中的部位。3、免疫荧光技术:如果将抗体结合上标记物,再与组织中的抗原发生反应,即可在光镜或电镜下显示出该抗原存在于组织中的部位。标记荧光素的称为免疫荧光法(immunofluorescent technique),常用的萤光素有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罗丹明(rhodamine)等。 4、放射自显影技术:放射性同位素发射出的各种射线能使照相乳胶中的溴化银晶体还原(感光) 。利用放射性物质使照相乳胶膜产生该物质自

3、身影像的技术,称为放射自显影术。 5、细胞培养、原代培养、细胞株的概念: 细胞培养:细胞培养技术(cell culture)或称组织培养技术即是选用各种最佳生存条件对活细胞进行培养和研究的技术。原代培养:从动物机体取出的进行培养的细胞群。原代培养的细胞生长比较缓慢,而且繁殖一定的代数后(一般10代以内)停止生长,需要从更换培养基。 细胞株:从原代培养细胞群中筛选出的具有特定性质或标志的细胞群,能够繁殖50代左右,在培养过程中其特征始终保持。 6、细胞融合的方法:真核细胞通过介导和培养,两个或多个细胞合并成一个双核或多核细胞的过程称为细胞融合(cell fusion)或细胞杂交(cell hyb

4、ridization)。 目前诱导细胞融合的方法有三种:1. 病毒介导的细胞融合(如仙台病毒) 2. 化学介导的细胞融合(如PEG) 3. 电激介导的细胞融合第三章1、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要素:(1) 具有一套基因组; (2) 具有一层细胞质膜; (3) 具有一套完整的代谢机构。2、细胞区别于无机界的最主要的特征: 在结构上具有自我装配的能力; 在生理活动中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 在增殖上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要 点原 核 细 胞真 核 细 胞大小大多数很小(110)大多数较大(10100)细胞核 无膜包围,称为拟核有双层膜包围染色体形状数目组成DN

5、A序列环状DNA分子一个基因连锁群DNA裸露或结合少量蛋白质无或很少重复序列核中的为线性DNA分子; 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为环状DNA分子两个或多个基因连锁群核DNA同组蛋白结合; 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DNA裸露有重复序列运动细胞器由鞭毛蛋白丝构成简单鞭毛由微管构成鞭毛和纤毛细胞壁肽聚糖、蛋白质、脂多糖、脂蛋白植物细胞具有纤维素壁营养方式吸收,有的行光合作用吸收、光合作用、内吞基因表达 RNA和蛋白质在同一区间合成RNA在核中合成和加工; 蛋白质在细胞质中合成细胞分裂二分或出芽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内 膜无独立的内膜有, 分化成细胞器细胞骨架无普遍存在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酶的分部质 膜线粒体和叶绿体(植

6、物)核糖体70S(50S30S)80S(60S40S)4、朊病毒:1982年S.B. Prusiner在患羊搔痒病的羊体内发现了一种蛋白质因子,是羊搔痒病的致病因子,它将其命名为prion(pr, protein; i, infectious; on, 基本单位)。蛋白质感染因子),也有人译为朊病毒。5、核酶: RNA催化剂,具有催化性能的RNA。第四章1、流动镶嵌模型如何描述细胞膜结构:脂类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网架,脂类分子在膜中的位置并非固定不变,具有动态流动性;蛋白质分子不同程度地镶嵌在脂双层网架中,根据镶嵌程度不同可将膜蛋白分为膜整合蛋白和边周蛋白。整合蛋白靠-螺旋或-折

7、叠构象插入到脂双层中,而边周蛋白靠化学键或吸附结合到膜的内表面或外表面。膜蛋白在膜中的位置并非固定不变,也具有动态流动性。2、支持细胞膜流动性的实验: (怎么证明的)(1).细胞融合实验; (2).淋巴细胞的成斑和成帽反应; (3).凝集素的凝集作用。3、质膜的特征: (1)流动性; (2) 镶嵌性; (3)不对称性; (4)蛋白质极性4、脂质体的概念:脂质体(liposome)是一种人工膜。在水中磷脂分子亲水头部插入水中,疏水尾部伸向空气,搅动后形成双层脂分子的球形脂质体,直径251000nm不等。脂质体可用于转基因,或制备的药物,利用脂质体可以和细胞膜融合的特点,将药物送入细胞内部。5、质

8、膜的物质运输一节:第五章1、蛋白质降解的泛素依赖性途径:2、微粒体:微粒体不是细胞内的一种固有结构, 而是细胞匀浆在差速离心过程中所分离出的一种膜泡成分, 它由内膜系统中各组分的膜断片自然卷曲而成,如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的膜等。 3、粗面内质网和滑面内质网的功能:粗面内质网:1. 蛋白质的合成 2. 蛋白质的修饰与加工3. 膜的生成 4. 物质的运输 5. 贮积钙离子滑面内质网:1. 脂类的合成 2. 解毒作用 3. 糖原代谢4、核糖体与蛋白质合成有关的活性位点:A位点(氨酰基位点):亦称氨基酸受位, 位于大亚单位上, 为接受新氨酰-tRNA的结合位点;P位点(肽酰基位点):亦称肽基部位或释放

9、部位, 位于小亚单位上, 为延伸中肽酰-tRNA的结合位点;E位点:于大亚单位上, 肽基转移后将释放的tRNA的位点;T因子(肽基转移酶的催化位点):于小亚单位上, 可催化氨基酸间形成肽键;G因子(GTP酶结合位点):EF-G结合位点,有GTP酶活性,可催化肽酰-tRNA从A位点转移到P位点,促使肽链延伸;mRNA结合部位:于小亚单位上,16S rRNA的3端有一段序列能识别并结合mRNA的起始端。5、核糖体的成分:6、蛋白质的合成定位与合成后去向:(一)蛋白质合成的定位: 一类是由细胞质溶质内游离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其从核糖体上合成后释放出来再行转运,为翻译后转移 ! 另一类是由附着在内质网

10、上的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其合成与转运同时进行,此运转方式称为共翻译转移 !(二)蛋白质合成后的去向: 游离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1) 非定位性的细胞质溶质蛋白:驻留在细胞质溶质中; (2) 定位性的细胞质溶质蛋白:定位于细胞质的特定位置,如中心粒和中心粒周物质; (3) 核定位蛋白; (4) 半自主性细胞器组成蛋白。 糙面内质网上核糖体所合成的蛋白质:(1) 运往细胞外的分泌蛋白; (2) 进入溶酶体腔形成溶酶体酶等; (3) 留在或运回RER腔中的网质蛋白; (4) 插入到内质网膜中,并随膜流进入内膜系统各区和质膜,形成它们的结构成分。7、信号学说:信号假说认为,分泌蛋白、溶酶体蛋白和膜整

11、合蛋白的翻译穿膜活动同以下几种因素有关:(1)、信号肽(由信号密码子编码):为分泌蛋白编码的mRNA普遍带有信号序列,即mRNA核苷酸链在紧接起始密码子之后有一段编码疏水性氨基酸的序列,称为信号密码子。信号密码子序列的翻译产物是信号肽(signal peptide),长度为1030个氨基酸不等。 (2)、信号识别颗粒 / 信号识别颗粒受体:在糙面内质网膜中存在着一种蛋白质翻译耦联易位系统,它与合成分泌蛋白的核糖体结合到糙面内质网膜上密切相关。已发现在这个系统中有两种成分:信号识别颗粒 (signal recognition particle, SRP)和信号识别颗粒受体(SRP recepto

12、r)。SRP存在于细胞质中,它的一端分别有与多肽链上信号肽结合的部位以及与SRP受体结合的部位;另一端则可与核糖体(A site)结合。SRP受体实际上是插在糙面内质网膜上的一种停泊蛋白(docking protein, DP),由嵌入膜内的疏水部分和暴露于细胞质的亲水部分两部分组成。 (3)、核糖体受体(核糖体亲和蛋白):在RER膜上还存在有核糖体受体,为插在RER膜上的一种整合蛋白。核糖体通过与核糖体受体结合而结合到RER膜上。 核糖体与核糖体受体结合后,SRP与SRP受体脱离, SRP参与再循环。肽链合成又可继续进行。(4)、蛋白质转运通道 / 信号肽引导新生肽链穿过通道:信号肽穿膜并整

13、合到RER膜上,介导新生肽链沿蛋白质转运体穿膜进入RER腔内。(5)、信号肽酶(合成结束后切除信号肽):ER膜内表面的信号肽酶将信号肽切除,使整个肽链游离于RER腔中。8、分子伴侣的概念: 凡是能够促进其它蛋白质正确折叠和组装的一类蛋白质分子统称为分子伴侣。 9、可溶性蛋白的合成与转移:1) 多肽链合成的起始:游离核糖体上,起始因子协助;2) 多肽链合成的延伸:肽键形成,延伸因子协助;3) 暴露出N-端信号肽,1530个疏水性氨基酸组成;4) 信号识别颗粒:与信号肽和核糖体结合,牵引核糖体移向RER;5) RER膜上有跨膜的核糖体受体:结合核糖体,将核糖体固定在RER膜上;6) 信号识别颗粒被

14、释放:释放后的信号识别颗粒参与再循环,核糖体继续合成多肽链;7) 信号肽引发RER膜上的通道开放,使新生肽链穿膜进入内质网腔;8) 糖基化修饰:预先合成好的寡糖链经焦磷酸键连在跨膜的磷酸多萜醇上;ASN,一次性转移,N-连接寡糖链分核心区与末端区; 9) 肽链合成结束后,信号肽为信号肽酶切除; 10) 修饰好的新生蛋白以膜泡形式被运往Golgi 复合体;11) 在Golgi 复合体上继续进行糖基化修饰,切去末端区,由顺面至反面依次逐个添加新糖基,一般为O-连接寡糖,最末一个往往是唾液酸; 12) 反面Golgi网膜上分泌蛋白被包装到分泌泡中;13) 含有分泌蛋白的分泌泡被运往质膜,经与膜融合被

15、分泌到细胞外。10、膜整合蛋白的定位机制:1) 膜整合蛋白是来自糙面内质网上核糖体所合成的蛋白质,有些合成后嵌入到膜中成为跨膜蛋白,其肽链中一些片段穿过脂双层,而另外的一些则保留在膜中。2) 具有单一跨膜片段的跨膜蛋白,像可溶性蛋白一样,转移的开始,由肽链氨基末端的信号肽序列发动。但是,这一转移过程被肽链中的另一段疏水氨基酸序列所阻断,使肽链不能再继续进入膜中。这第二个疏水氨基酸片段就称为停止-转移序列(stop-transfer sequence),此序列在进入转移通道后即被释放,从转移通道横移到脂双层中,并形成一个a螺旋状的跨膜片段,把蛋白质锁定在膜内。同时,氨基端的信号序列也从通道释放到脂双层内并被切除。结果,转移的蛋白质便被作为一个跨膜蛋白定向插入膜中。3) 有些跨膜蛋白,是由一个内部信号序列而不是氨基末端的信号信序来起动转移,但这些内部信号序列并不被切除。这些跨膜蛋白中的这种组成形式使肽链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