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规划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8414040 上传时间:2022-08-1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1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江流域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长江流域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长江流域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长江流域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长江流域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江流域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江流域规划(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长江流域规划概要水利部规划计划司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1998)一、 流域概况二、 规划概要三、 规划实施情况四、 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一、流域概况 (一)自然地理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东雪山西南侧,全长6300余km,总落差5400m左右,横跨中国西南、华中、华东三大经济区。干流流经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支流布及甘、陕、黔、豫、桂、粤、闽、浙等八个省(自治区)。流域西以芒康山、宁静山与澜沧江水系为界;北以巴颜喀拉山、秦岭、大别山与黄、淮水系相接;东临东海;南以南陵、武夷山、天目山与珠江和闽、浙诸水系相邻;总面积180万平方

2、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75。 由河源至河口,整个地势西高东低,形成三级巨大台阶:第一级阶梯由青南、川西高原和横断山高山峡谷区组成,一般高程在35005000m;二级阶梯为秦巴山地、四川盆地和鄂黔山地,一般高程在5002000m;三级阶梯由淮阳山地、江南丘陵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组成,一般高程均在500m以下。 流域内的地貌类型众多,有山地、丘陵、盆地、高原和平原。据统计,流域的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84.7,平原占11.3,河流、湖泊等水面占4。 (二)气象水文 流域气候分别属于青藏高寒区、西南热带季风区和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其中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面积约占流域的23。青藏高寒区大部分地区风

3、大、气温低、空气稀薄、垂直差异大;西南热带季风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夏季风明显交替,四季分明。 流域内的降水,大都以降雨为主。多年平均降雨量约1100mm,降雨空间分布趋势为由西北向东南递增;时间分布多集中在5一10月;约占全年70-90%以上。与降水相适应,青藏区径流补给有一半左右来自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西南区与华中区径流补给主要来自降水。长江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约9616亿m3,仅次于亚马逊河和刚果河,居世界第三位。长江干流悬移质泥沙多年平均输沙量自直门达971万t,沿程递增至宜昌为53000万t。宜昌以下有所减少,大通站多年平均输沙量为47200万t。 (三)河流水系

4、长江水系发育,由数以千计的支流组成,其中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37条,10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49条,80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8条,其中雅砻江、岷江、嘉陵江和汉江等大支流都超过10万km2。支流流域面积以嘉陵江为最大,年径流量、年平均流量以岷江最大,长度以汉江最长。长江干流宜昌以上为上游,长4504km,占长江全长的70.4,控制流域面积100万km2。宜宾以上称金沙江,长3464km,落差约5100m,约占全江落差的95,河床比降大,滩多流急,加入的主要支流有雅砻江;宜宾至宜昌长1040km,加入的主要支流,北岸有岷江、嘉陵江,南岸有乌江;宜昌至湖口为中游,长955km

5、,流域面积68万km2,本段加入的主要支流,南岸有清江及洞庭湖水系的湘、资、沅、澧四水和鄱阳湖水系的赣、抚、信、修、饶五水,北岸有汉江,本段自枝城至城陵矶为著名的荆江,南岸有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已堵塞)四口分水和洞庭湖、水道最为复杂;湖口以下为下游、长938km 面积12万平方公里,加入的主要支流有南岸的青衣江、水阳江水系、太湖水系和北岸的巢湖水系。 (四)社会经济 长江流域横跨中国的西南、华中和华东三大经济区,流域范围涉及19个省(市、自治区)的35个地区、14个自治洲、68个地级市和698个县。截至1995年底,全流域共有人口4.1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34,其中农业人口3.22亿,占流

6、域内总人口的78。 长江流域自然条件优越,历史发展悠久,人口稠密,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和城镇建设发展全面,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1995年全流域工农业总产值37965亿元,占全国的34,其中工业总产值31594亿元,占83.2,农业总产值6371亿元16.8。 长江流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光热资源充足,历来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和商品粮生产基地,1995年全流域粮食总产达1.6亿t,棉花总产147万t,油料总产877万t,分别占全国的34.2、30.8和39。 长江流域是中国城镇化水平较高,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全流域设有城市186个,其中人口超过200万人的城市有重庆、

7、武汉、南京、上海4个。上述四个中心城市已成为综合性的工业基地,还有其他大中小城市各自形成了有生产特色,联系着自己腹地的各种城市载体和城市带,拥有众多的钢铁、有色金属、机械、石油化工、电力、纺等工业基地。长江流域已建立起完善的包括水运、铁路、公路、航空在内的综合运输体系。 (五)物产资源 长江流域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主要有五大资源。 1水土资源 全流域水资源总量9616亿立方米,占全国总水量的36。1995年流 域人口平均占有水量约2300余立方米,高于全国平均值。全流域共有土地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其中有耕地3.46亿亩,约占全国的24.3,其中水田2.01亿亩,水旱比为5.8:4.2。 2

8、能源资源 长江流域水能资源居世界大河之首,可能开发的水能资源1.97亿kw,约占全国的53.4,全部开发后相当于年产原煤5.6t。本流域的煤炭资源相对较少,探明保有储量约占全国的7.75油在流域内的储量更少,累计地质储量约占全国的2.4。 3矿产资源 长江流域矿产资源保有储量占全国储量50以上的有约30种其中钛、钒、汞、磷等矿产储量占全国的80一90以上;铜、钨、锰锑、铋等矿产储量占全国的50以上;铁、铅、锌、钼、金、银等矿产量占全国的30以上。 4森林资源 全流域有林地约7亿亩,主要分布在金沙江、岷江、大渡河、嘉陵江等河的上游。 5旅游资源 长江流域山河壮丽、风光明媚、文化古迹众多,还有驰名

9、中外风景旅游区、革命圣地和大面积的自然保护区。二、规划概要 (一)综合规划 1规划的沿革 长江流域综合规划最早始于1955年,当时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开展长江流域规划工作的决定,成立了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到1957年基本完成规划工作。1958年2月,周恩来总理及李富春、李先念副主席率领有关部、委、院和流域内各省、市委主要负责人,视察了武汉至重庆河段,查勘了荆江大堤及三峡坝址和库区,审查了三峡工程和流域规划工作。同年3月,周总理在中央政治局成都工作会议上作了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工作的报告,会议通过了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后经政治局会议批准。遵此,原长江流域规划办公

10、室(以下简称“长办”)于1959年正式提出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上报。 1982年12月,国务院发文把长江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规划定为国家长远规划内容之一。1983年3月,国家计委以计土1983285号文建议“长办”为长江综合开发利用规划的综合编制单位。1983年12月,国家计委批复了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修订补充任务书。1988年3月,提出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修订补充报告纲要(讨论稿)。1988年5月,由水利部会同能源部对上述讨论稿进行了审议,据此,于1988年第四季度提出了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1988年修订)。1990年5月,由全国水资源与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主

11、持,对该报告进行了审查,并原则同意。根据会议意见,最后编制成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1990年修订),报国务院以国发199056号文批准。 2. 规划的内容 首先,规划提出了对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综合评价,即:开发利用长江水资源,必须兴利与除害相结合,继续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拦蓄洪水,调节径流,调剂地区间水量余缺,并合理开发地下水,满足流域内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需要;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是甫水北调,解决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主要水源;必须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提倡科学用水,节约用水,保护好长江水资源。 其次,提出了流域防洪治理标准、方针和基本原则。继续贯彻”蓄泄兼筹,以泄

12、为主”的方针,逐步实现完整的防洪工程体系。按照“江湖两利”的原则,落实荆江河段超标准洪水处理方案,防止特大洪水可能造成的毁灭性灾害。还要完善非工程防洪措施,加强河道管理,严格制止任意占用或围垦河湖洲滩。 再次,提出了流域水电开发总体规划布局。开发水电,要大中小结合,干支流结合,高低水头结合,梯级开发,综合利用,合理承担防洪和工农业供水任务等,并优先考虑综合利用效益大的工程。 此外,还提出了发展长江航运的总体规划方案和措施,流域灌溉发展目标和重点灌区规划意见,大力发展水产事业,水土保持的规划原则和治理要点及防治措施,加强林业建设,干流中下游河道的整治原则和方向及长江口整治原则,长江沿岸城镇群体布

13、局设想,工程环境影响初步评价,流域水资源保护原则和目标及措施意见,干支流治理开发任务和规划意见及重点工程安排,以及近期治理开发工程等方面规划的内容。 规划报告着重指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综合效益巨大,在整个流域综合治理开发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各方面迫切要求早日兴建三峡工程,建议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在国家财力可能的条件下,尽早兴建。 (二)防洪规划 1. 流域洪水特点 长江流域的洪水基本上都由暴雨形成,除青藏高原外,流域内到处都可能发生暴雨。长江流域的暴雨集中在510月,雨季一般是中下游早于上游,南岸先于北岸。大体上,鄱阳湖水系与湘水、资水为46月,沅、澧水与清江、乌江为57月,金沙江下

14、游和四川盆地各水系为79月,汉江为7一10月。一般年份各河洪峰互相错开,中下游干流可顺序承泄中下游支流和上游干支流洪水,不致造成大的洪灾。成灾的大洪水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上游若干支流或中游汉江、澧水以及干流某些河段发生强度特别大的集中暴雨,形成峰特别高而量大的洪水,历史上的1860年、1870年及1935年、1981年即为此类;还有一种类型是某些支流雨季提前或推迟,上、中、下游干支流雨季相互重叠,形成全流域的普遍暴雨,使洪水遭遇,形成特大洪水,这类洪水,洪峰高,特别是洪水总量很大,持续的时间长,1954年、1931年和历史上的1848年、1849年、1788年即属此类。但由于中下游地区要

15、承泄上游干支流及中游支流的来洪,故不论那一类洪水均对中游平原区造成很大的威胁。本世纪几个大水年78月洪水组成见表2l。 2历史上的洪水灾害长江的洪水灾害分布范围很广,有干流上游及支流的山区因暴雨引起的山洪及触发的滑坡和泥石流危害,有干流上游及支流的中下游沿岸因江河洪水上涨漫溢造成淹没两岸河谷阶地的洪水灾害,还有干流中游及支流尾闾冲积平原区因江河洪水泛滥或堤防溃决造成的严重危害。滨海河口地区除受暴雨洪水灾害外还受风暴潮的侵袭。 长江中下游干流承泄了上游干支流及中下游支流的巨大来水量,有比较宽、深的河道宣泄洪水,但安全泄洪能力仍远小于巨大的洪量,而平原区地面高程又普遍低于当地洪水位几米至十几米,因而是长江流域洪水灾害最集中、最严重、最频繁的地区。根据历史记载,公元前185年(汉初)至1911年(清末)的2096年间,长江共发生洪灾214次,平均约10年一次。1788年宜昌洪峰流量达每秒86000立方米。 表2l 本世纪几个大水年78月洪水组成年份项目宜昌以上宜城区间城陵矶以上城汉区间汉口以上汉湖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