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公民道德调研报告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8401983 上传时间:2024-01-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公民道德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学生公民道德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学生公民道德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学生公民道德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学生公民道德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生公民道德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公民道德调研报告(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生公民道德调研报告为调查了解当代中学生思想道德及其现状,有针对性地对我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开展教育,努力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中学生以及合格的社会公民,我们课题组特在本校部分学生中开展了一次学生思想动态调研活动。一、调查的具体目标与方法(一)具体目标1了解学生思想道德状况。2分析当代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的特点。3探索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措施,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二)调查方法第1页共8页问卷调查与访谈法。问卷设计包括家庭、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学生对遵守公德,遵纪守法、团结友爱、勤奋学习、勤劳俭仆的认识等8 个方面共 40 道题。发出调研卷 450 份,收回438 份。二、调查结

2、果统计1关于“遵守公德、遵纪守法”( 1)在车上为老人、小孩等人让座的占 82%;装着没看见或眼睛朝窗外的占 7%;认为别人不让座何必我要让的占11%。(2)在公共场所看到有人破坏公共设施上前劝的有35.7%;找管理人来纠正的有35%; 29.3%认为与我无关。( 3)在十字路口碰上红灯,而此时没有车辆通过,会等待绿灯亮时才过的占 41%;选择“若有急速,就过,若无急事,等会过”的占 48%;乱闯的 11%。第2页共8页( 4)对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的要求懂得的占 22.7%;懂得一些的占 68%,不懂的占 9.3%。( 5)对考试作弊的态度认为别人作弊,我不作弊就吃亏的占 11%;只要不被发

3、现,作弊有好处的占18.6%;认为作弊是不诚实的行为,我绝不作弊的占70.4%。( 6)当某同学被个子高的同学无理揍打时,找几个好朋友去报复的占 5.2%;向学校反映的占 84.8%;因害怕报复而不敢说的占 9.9%。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初步建立了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判断标准,但对交通法规的了解与遵守缺乏系统性与自觉性。2“团结友爱”方面( 1)当看到同学打破窗户玻璃,老师询问时,认为说出真相是出卖同学的占 5.8%;认为不只是我知道, 别人不说,我何必说的占 26.9%;说出真相的占 67.2%。第3页共8页( 2)与同学发生冲突时,采取坚持不让步的占 9.2%;视对方态度再作考虑的占 46

4、.9%;主动和解、搞好关系的占43.9%。( 3)当老师与你商量, 将你调到学习较差同学旁边时:担心影响自己学习的占 31%;认为自己有责任帮他的占 61.7%。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能以正确的观点与积极的行为处理与同学的关系。3“勤奋学习”方面( 1)关于学习的目的,42.3%认为能使将来生活舒适;35.7%认为是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2)有 32.6%学生认为思想品德比知识更重要; 67.4% 的认为知识与思相品德一样重要;没有一份问卷显示知识比思想品德更重要。( 3)对目前的教育中最先需要加强的问题: 47.7%认为是环保意识, 27%认为是人生规划, 25.3%认为是公民意识。第4页共

5、8页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对自身的学习与完善,学生能站在社会的角度、 发展的角度来看, 较好地体现他们的思想性。4家庭、学校对中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1)39.5%认为同学们的言行对自己的思想有正面影响,28.5%认为有负面影响,认为没什么影响的占32%。(2)关于父母的言行对自己的思想品德的影响, 71.2% 认为正面影响多于负面影响, 12.6%认为没有什么影响, 16.2% 认为负面影响多于正面影响。( 3)如果遇到不顺心的事,能主动告诉家长的9.5%;在与父母意见不一致时,认为应听从父母意见的占10%;遇到困难首先会找父母或家庭成员的占 19.6%,找班主任或老师的占 10%;跟父母沟通

6、,能讲心里话的占 20.6%,与父母难以沟通,不说心里话的占 16.3%。“环境育人” ,足见教育的全方面性,但是调查问卷显示,父母在学生心中的“亲近度”并不高。第5页共8页三、调查结果分析通过此次调查与结果统计,传统道德对学生的影响仍有着较大的优势。文明、诚信、良性竞争等现代社会道德元素已逐渐被学生接受。绝大多数学生的思想道德是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 ; 对于思想道德教育的外部环境,绝大多数同学认为对自身有益 , 但不可忽视的是不少学生的思想出现偏差,遵纪守法意识淡薄,性格较为偏激,责任感不强,缺少奉献精神,究其原因,大致如下:1学校德育错位。重课堂知识的教育,轻学生思想引导;老师与学生的心灵

7、交流不够深入细致,学校“德育首位”的环境氛围不浓厚。2家庭教育缺失。有的父母对自己言行要求不严,对子女的教育缺乏方法,身心健康影响较大。3学生认识不够。由于个体认识差异性,以及个人年龄、经历和认识水平的差异,对事物的判别有差异。第6页共8页四、对策探讨1突出“育人为本” 目标。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观点,明确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与学校教学工作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始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提高新课改的重要位置。2完善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合理完善德育评价内容,探索出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评价方法,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全面开展。3改变传统德育模式。传统的单一灌输已不适合当代青少年成长的需要,学校应当搭建各种活动平台,通过开展体验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使德育过程建立在直接、动态、体验的基础上,让青少年在体验中学习、思考、领悟,从而提升自我,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4多方合作,形成德育合力。家庭是青少年品德养成的摇篮,提高家长素质,加强对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引导。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社会的联系, 形成学校、 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第7页共8页最后,小编希望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有不周到的地方请多谅解,更多相关的文章正在创作中,希望您定期关注。谢谢支持!第8页共8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