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复习针对练习湘教版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8399080 上传时间:2023-12-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复习针对练习湘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三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复习针对练习湘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三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复习针对练习湘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三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复习针对练习湘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三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复习针对练习湘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复习针对练习湘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复习针对练习湘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复习针对练习湘教版班级:_ 姓名:_1. 美文选读。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1清明这首诗描写的是_节,主要习俗是_。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描写的是节,时间是,主要习俗是。2. 课内阅读。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欲断魂。酒家?牧童。1把诗句补充完整。2这首诗中写到的传统节日是_,这个节日习俗有_、_。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 )A.对亲人的思念和缅怀。B.神在他乡的孤独落寞。C.对杏花村的喜爱。3. 阅读诗歌,完成练习。有礼貌的百足虫雪野

2、百足虫爬到小草身边伸出小脚一只两只三只小草累坏了自己的一只手要握遍伸过来的每一只热情礼貌的脚哎1结合上图,想一想诗中为什么要用省略号。(_)(填序号)因为小草累得直喘气。因为百足虫有很多只脚,为了不一直数下去,就用省略号省略了。2小草累坏了,它会跟百足虫说些什么呢?请展开想象写一写。_3像百足虫这样有着奇特外表的生物,自然界中还有很多。只要留心观察,就会有新的发现。你发现过哪些外表奇特的生物呢?选择其中一种,用几句话写一写它的样子。_4.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滁州西涧唐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_。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注释)滁州:在今安徽滁州以西。西涧:在滁州城西,俗名称上马河。独怜

3、:唯独喜欢。幽草:幽谷里的小草。春潮:春天的潮汐。野渡:郊野的渡口。横:指随意飘浮。1把古诗补充完整。2“野渡无人舟自横”中“横”的读音是_。结合注释写出这句诗的意思。_3下列诗句中的“怜”与“独怜幽草涧边生”中的“怜”意思相同的是(_)(填序号)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4从这首诗中可以体会到诗人_的心情。5. 阅读理解。_,_。泥融飞燕子,_。1把古诗补充完整。2这首诗的题目是_,作者是_代诗人_,描写的是_(季节)的景色。3诗的前两句写了_、_、_、_这些景物,描绘了_(填季节) 的美景。4后两句中的动词“_”和“_”分别表现了燕子的_和鸳鸯的_。5读了这首

4、诗,我想到了这两个四字词语:_、_。6. 课内阅读。饮湖上初晴后雨宋 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诗人既写了_,又写了_;既有_之景,又有_之韵。( )A.湖;山;春天;夏天B.湖光;山色;晴和;雨天C.湖光;山色;温暖;凉爽(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以绝色美人比喻_,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_,而且_,情味隽永。( )A.西湖;生命;新奇别致B.美景;生命;新奇怪异C.晴天的西湖;活力;别有情趣(3)“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作者把西湖比作_,两者的相似之处是_。这两句运用了_修辞手法,

5、“淡妆”与前面“_”相照应,”浓抹”与前面“_”相照应,“相宜”与“_”、“_”相照应。( )A.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比喻;潋滟;空蒙;好;奇B.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夸张;空蒙;潋滟;好;奇C.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比喻;空蒙;潋滟;好;奇7.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秋月(宋)程颢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1)“清溪流过碧山头”,诗句中划线字解释错误的是( )A.清:冷清B.碧:碧绿C.“碧”指山上树木葱茏、苍翠欲滴(2)“空水澄鲜一色秋”中,“空水”的意思是,“澄鲜”的意思是。(3)下面对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三十里:十五公里B.悠悠:悠闲自

6、在的样子C.一色秋:溪水和秋天融为一色(4)“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5)作品题为“秋月”,文中却没有一个“月”字,作者是如何表现秋月主题的?8. 听古诗,并选正确的选项。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_,非是藉秋风。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A.垂緌(ru)B.清露(l)C.疏桐(tng)D.藉(j)秋风2下列有关诗人简介有误的一项是( )A.虞世南,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B.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C.虞世南善书法,与欧阳修、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D.所编

7、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3补充诗句( )_,非是藉秋风。A.居高声自远 B.床前明月光 C.前不见古人 D.后不见来者4下列对这首诗中字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B.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C.疏:开阔、稀疏。D.藉:狼藉。5这首诗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A.托物言志 B.动静结合 C.虚实结合D.衬托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B.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

8、垂的冠缨,故说“垂緌”。C.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诗的前两句侧重于主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客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D.“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才能声名远播。9. 阅读,回答问题。梅 花崔道融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横笛和愁听,斜枝倚

9、病看。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1结合首联、颔联的内容,简要分析本诗中梅花意象的内涵。_2结合本诗运用的表达技巧,简要分析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_10. 阅读理解。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1这首诗的作者是_代诗人_。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和:_白银盘:_青螺:_3“潭面无风镜未磨”指的是湖面_,像_。古代铜做的镜子,需要_,才能保持光亮。4古诗后两句的意思是:_11. 课内小阅读。咏柳贺知章_1把诗句补充完整。2组词。碧()垂()裁()似()壁()睡()栽()以()3填空。(1)“咏柳”中的“咏”的意思是()。(2)“丝绦”一词本意是(),在诗中

10、指()。(3)诗人把“二月春风”比作()。4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写下来,并写出意思。_5读了咏柳后,你感到春天美吗?是从哪个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把它写出来。你能找出那把“剪刀”吗?_12. 古诗积累。1.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登高、佩戴茱萸、饮菊花酒的习惯。关于重阳节的诗代表作有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关于重阳节的诗词句还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_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九日明朝酒香,一年好景橙黄。_张可久满庭芳客中九日2.关于春天的诗句积累。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惠崇春江晓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13.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山行(唐)牡枚远上寒山石径斜,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