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的处理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8399069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 大小: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的处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的处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的处理(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的处理摘要:目的 发热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是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异种全身反应,通常认为口温高于37.3 度,肛温高于37.6 度或一日体温变动超过1.2 度时即 为发热。如果发热持续3 周以上,体温多次超过38.3 度,经过至少1 周细致的检 查扔不能明确诊断的疾病群称为发热待查。由于发热病因复杂,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实验室检查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一定阶段 难以做到病因处理,往往为对症处理,但明确病因病因是治疗本病的根本,对症治疗仅仅是 临时解决临床不适感。常见的病因为感染性疾病、肿瘤、结蹄组织病-血管性疾病和其他。近 年来发热原因始终不明者所占比例逐渐增多,达20%-30%

2、,因此在没有明确病因的情况下, 对发热的合理处理十分重要,首先在临床上对任何一例发热患者都要正确判断病情的轻重, 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个体化的处理和治疗方案。对于发热原因诊断不明、临床稳定的患者,观 察体温和病情的变化是合理的。在观察期间一定要重新评估患者的病史和体格检查,回顾性 分析既往的资料,在考虑还应该进行哪些必要的检查。一、注重病原学的检查 绝大多数发热患者均不同程度的接受过抗菌药物治疗,因此对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更需 要明确相应的检查。如血培养等,尽量做到目标治疗,这样既减少了由抗菌药物引起的病原 体耐药的产生和培养阳性率的降低,又减少了药物的不良反应,还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但对于病情

3、较重的高热患者,当疑为细菌感染所致高热时,应采集各种培养标本后才给予相 应抗菌药物经验治疗。临床不稳定或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患者需要起始合理的抗感染治疗。结 核病流行地区、怀疑结核诊断但不能确诊时可给予经验性抗结核治疗。但应注意利福平即使 是在非感染性病因的情况下也能治疗,一旦超过6 周患者体温扔不能明显下降时应考虑可能 诊断有误,并停止药物治疗。二、慎用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药物对无论何种病因引起的发热患者均有良好的退热作用,目前在某些基层 医院对发热患者存在着滥用糖皮质激素类的现象。往往掩盖了病情。除非高度怀疑结蹄组织 病,不建议应用。三、对症治疗 不急于降温:如果发热是在患者能耐受的范围内,

4、最好不要急于应用解热药。 对症支持治疗:长期的发热患者,尤其是高热患者,由于大量出汗以及体温升高造成的 不显性失水,往往有体内水分不足的现象,甚至有效微循环容量不足、电解质异常如最常见 的低钠低氯等现象。因此保证足够的水份和电解质平衡非常重要。物理治疗:物理降温可作为紧急降温的措施,可采用的方法有:(1)擦浴法:将冷水或75%酒精兑1 倍水稀释,用小毛巾沾湿擦头、胸背、四肢以及颈 部、腋窝、腹股沟等血流丰富的部位。若小儿四肢冷或擦抹后皮肤起”鸡皮”,应该用稍低于 皮肤温度的温水擦抹四肢直至回红转暖。(2)湿敷法:分为冷敷和热敷。冷敷即在额头、手腕、小腿或颈、腋窝、腹股沟等血流 丰富的部位各放一块冷湿毛巾包裹的冰袋,反复直到烧退。四、药物治疗:给予非甾体类消炎药物治疗控制症状,这种治疗在某些情况下如炎症性 疾病时是有益的。五、注意事项:退热药和物理降温法不能同时应用,因为两种方法的降温机制截然不同。 使用退热药后,患者表现为全身血管扩张,毛孔张开,出汗增加,达到降温目的。应用物理 降温方法,一般是由于冷的作用使局部血管收缩,热量经传导散热,就会使扩张的血管立即 收缩,汗毛孔关闭,出汗停止。六、如果诊断仍不明确,应考虑风湿免疫科、血液科、肿瘤科和感染科等多学科的进一 步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