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8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8394310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708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708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708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708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708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708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08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我校为招收教育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入学考试科 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教育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 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确保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质量。一、考查目标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 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 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二、考试形式(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 30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

2、钟。(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 约 100 分 中外教育史 约 100 分 教育心理学 约 50 分 教育研究方法 约 50 分三、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45 小题,每小题2 分,共90 分辨析题4小题,每小题15 分,共60 分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15 分,共75 分分析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 25分,共 75分四、考查范围教育学原理考查目标1、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2、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一)教育学概述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2、教育学的研究任务3、教育学

3、的产生与发展(二)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1、教育的概念(1)“教育”定义的类型(2)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2、教育的结构与功能(1)教育的结构:教育活动的结构;教育系统的结构。(2)教育的功能: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显性功能与 隐性功能。3、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教育是上层建筑;教育是生产力;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教育是一种 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4、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5、教育的发展:古代教育的特征、近代教育的特征、现代教育的特征(三)教育与社会发展1、关于教育

4、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教育独立论;教育万能论;人力资本论;筛选假设理论;劳动力市场理论。2、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科学技术、人口对教育发展的 影响和制约)3、教育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人口功能)4、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四)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发展的顺序性;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差异性;发展的不平 衡性。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2、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1)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 单因素论与多因素论;内发论与外铄论;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2)遗传素质及其在

5、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3)环境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3、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有效发挥的条件(五)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1、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定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2)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内在目的论,外在目的论 教育准备生活说,教育适应生活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3)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4)我国的教育目的:1949 年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5)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

6、的关系。2、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概念;培养目标的定义;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我国 中小学培养目标(六)教育制度1、教育制度的概念2、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概念与要素、学制确立的依据、各级学校系统、各类学校系 统、1949 年以来我国的学制、1951 年的学制;1958 年的学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的学制改 革。3、现代教育制度改革: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高等教 育的大众化、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七)课程1、课程与课程理论:课程的概念、课程的定义;课程与教学的关系。2、课程理论及主要流派:知识中心课程理论;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学习者中心课程理 论。3、课程类型:学科课程与

7、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4、课程编制:泰勒原理、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材,课程国标:课程目标的概念; 课程目标的来源;课程目标与培养吕标、教学目标的关系;布鲁姆教育国标分类学。课程的 范围与结构5、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取向;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6、课程评价课程评价的含义;课程评价的模式与功能;课程评价的主要范围。(四)课程改革1、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 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科技革新;学生发展。2、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国外的主要课程改革3、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八)教学1、教学概述(1)教学的概念教学的定义;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区别与联系。(2)教

8、学的主要作用与任务2、教学理论及主要流派(1)教学理论概述学习理论及其与教学理论的关系;教学理论与课程理论的关系;教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2)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知主义教学理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3、教学过程(1)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主要观点(2)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 关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3)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概念;教学设计的过程与方法;教学设计的模式。4、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概述;教学模式的概念;教学模式的特点;教学模式的结构。 当代国外主

9、要教学模式:程序教学模式;发现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暗示教学模式; 范例教学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当代我国主要教学模式5、教学原则:教学原则的概念及确立依据;中小学教学的基本原则6、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班级授课制,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7、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演示法 练习法;参观法;自学辅导法。8、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考评。9、教学评价及其改革:教学评价的含义及其功能、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 评价、学业成就评价、教学评价的改革(九)德育1、德育概述:德育概念、德育任务2、我国

10、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小学德育纲要与中学德育大纲3、德育过程:德育过程的要素、德育过程的规律、4、德育原则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知行统一;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发挥积极因素与 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照顾年龄特点与照顾个别特点相结合;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教育影响的连续性。5、德育方法:说服教育;情感陶冶;实践锻炼;自我教育;榜样示范;品德评价。6、德育途径:直接的道德教学;间接的道德教育。7、德育模式: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体谅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学习模式;集体教 育模式。(十)教师与学生教师1、教师的概念与类别2、教师职业的

11、产生与发展3、教师的地位与作用4、教师劳动的特点5、教师的专业素养6、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途径7、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学生1、学生及学生观2、学生群体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学生群体的作用。3、学生的权利与义务师生关系1、师生关系的特点与类型 学生中心论;教师中心论。2、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良好师生关系的标准;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与方法。中外教育史考查目标1、系统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识,了解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 程的基本线索,特别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2、准确理解有关中外教育史的基本文献,特别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3、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12、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中外教育史实,总结经验 与教训,为现实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启示。一、中国古代教育(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1、学校萌芽的传说2、西周的教育制度 “学在官府”;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家庭教育。3、“六艺”教育(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1、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2、齐国的稷下学宫3、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庶、富、教”、“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教育作用和地位;“有 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 导、学思行并重;道德教育;论教师;历史影响。4、孟轲的教

13、育思想 思孟学派;“性善论”与教育作用;“明人伦”与教育目的;“大丈夫”的人格理想;“深造 自得”的教学思想。5、苟况的教育思想 荀况与“六经”的传授;“性恶论”与教育作用;以“大儒”为培养目标;以儒经为教学内容; “闻见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与方法;论教师。6、墨家的教育思想 “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素丝说”与教育作用;以“兼士”为培养目标;以科技和思维训 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7、道家的教育思想 “法自然”与教育作用;“逍遥”的人格理想;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8、法家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禁诗书与“以法为教”;禁私学与“以吏为师”。9、战国后期的教育

14、论著 大学;中庸;学记;乐记。(三)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初步形成1、“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2、太学、郡国学与鸿都门学3、察举制度4、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论人性与教育作用;论道德教育。5、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对谶纬神学的批判;关于教育作用与培养目标;论学习。(四)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1、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 西晋的国子学;南朝宋的“四馆”与总明观。2、隋唐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备 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政府教育管理机构和体制的确立;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的完备; 私学发展;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3、科举制度的建立 科举制度的萌芽与确立;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

15、与方法;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科举制度的影响。4、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颜之推与颜氏家训;论士大夫教育;论家庭教育。5、韩愈的教育思想 “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关于人才培养和选拔的思想;论尊师重道。(五)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1、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官学的改革 科举制度的演变;学校沦为科举附庸;宋代“兴文教”政策;北宋三次兴学与“三舍法”; “苏湖教法”;积分法;“六等黜陟法”;“监生历事”;社学。2、书院的发展 书院的产生与发展;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诂经 精舍、学海堂与书院学术研究;书院教育的特点。3、私塾与蒙学教材私塾的发展与种类;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4、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与四书章句集注;“明天理,灭人欲”与教育作用;论“大学”和“小学”教育;“朱 子读书法”。5、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致良知”与教育作用;“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论教学;论儿童教育。(六)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与反思1、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2、黄宗羲的“公其非是于学校”3、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