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有无相生教案1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8390569 上传时间:2023-02-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有无相生教案1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2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有无相生教案1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2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有无相生教案1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2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有无相生教案1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2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有无相生教案1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2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有无相生教案1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有无相生教案1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有无相生教案1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材分析本文为高中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选文,先秦诸子选读是高中选修课程系列中的“文化论著研读”系列中的一个模块,其宗旨是通过向学生讲授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散文,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性,提高学生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文化传统的热爱,增强学生阅读和分析古文的基本功,培养学生把握各种社会人生问题的能力。老子有无相生既包含了大量的文言知识,又蕴含深厚的情感因素,其句式参差错落、骈散结合,大体有韵,几近诗歌,显示出浓郁的诗性特征,“有无相生”的辩证思想乃是我国先秦时期辩证思维萌芽的主要表现之一。基于以上分析,本文的

2、教学我确立了以下四个关注点:1、学习掌握有关的文言字词。2、通过诵读涵泳体味老子语言的诗性之美。3、分析理解老子“有无相生”的辩证思想。4、体会老子虚静、退让、柔弱的美学特质。学情分析先秦诸子选读的教学是在高二必修教学结束之后进行,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而且本文课下注释详尽,所以文言字词的梳理交由学生合作完成,教师总结补充,不占用课堂教学的主要时间,这也体现出选修教学与必修教学的差异。 关于老子和老子中的文章,学生比较陌生,初中和高中必修学段都没有接触过,所以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讲学生缺乏一定的基础。学生对辩证思维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教学目标1、积累、掌握本文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特殊

3、句式2、诵读课文,体会老子句式参差错落、骈散结合的声韵美3、分析理解老子“有无相生”的辩证思想4、体会老子虚静、退让、柔弱的美学特质。教学重难点1、分析理解老子“有无相生”的辩证思想2、体会老子虚静、退让、柔弱的美学特质。教法设计1、合作探究,调动学生参与对文本的解读2、联系学生的现实人生问题,加深对文本的理解3、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声韵美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查阅了解老子其人及主要思想2、结合课下注释,分组整理本文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特殊句式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学生展示PPT,介绍老子其人及主要思想(教师做适当补充)二、导入:清华大学自主招生某年有这样一道试题:“如果老子

4、和孔子打架,你会帮谁?”,各位同学你们的意见呢?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三、梳理全文,整体感知学生分组,每组负责一则,从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四个角度整理相应的文言字词,并口头翻译相应文段。教师总结、补充。四、分析文本,把握文意,理解老子的辩证思维1、学习第1则课本“引入话题”,常枞通过舌头与牙齿的不同境况告诉老子柔弱的长久,坚硬的易损的道理,在第7则老子再次将强大与柔弱相比,通过阅读老子的著作,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老子常使用对立的两个事物或者一个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来阐述自己对世界的认识,这体现了一种朴素的辩证思维,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哲学的理论思维水平。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老子在

5、对世间种种对立事物的分析中要告诉我们什么?问:如何理解“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以及“难易相成”?学生讨论,发言。问:通过这8组对比,老子究竟要说明什么?你能从文中找到线索吗?问:你还能想到生活还有哪些互相依存共生的概念吗?是否能仿照老子的表述形式再补写一组语句?教师总结:老子在这里通过“恒也”,告诉我们世间那些看似矛盾的两面其实彼此共生共存2、学习第2则 问:老子举车辐、器皿、户牖的例子是要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在有与无的对立中,老子更看重的是“无”。所以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问:你还能想到生活中哪些无用之用?并能仿照老子的表述形式再补写一组语句? 3、学

6、习第3则问:“企者”“跨者”“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与“不立”“不行”“不明“ “不彰”“无功”“不长”又构成了怎样的对立?明确:目的与结果的背离问:怎样避免这种对立呢? 明确:“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居”。也即“不企”“ 不跨”“ 不自见”“ 不自是”“ 不自伐”“不自矜”。老子在这里表现出崇尚含蓄、谦逊、内敛、蕴藉、不张扬的人生态度。问:你还能想到生活中哪些类似的对立关系?并能仿照老子的表述形式再补写一组语句?4、学习第4则问:如何理解“不失其所者久”“所”指什么?“死而不亡者寿”“不亡”的是什么?总结:老子在这里再次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我们的内心,不失本性,自知、自

7、胜方能不朽。通过对第3、4两则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在诸中对立的事物中老子更关注的是我们的内心5、学习第5则问:“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中,老子追求的究竟是对立双方的哪一方?总结:无为,无事,无味,易,细都是手段。为,事,味。图难,为大才是目的问:那是否从小处入手就一定能取得成功?明确:不是,依然要重视困难,谨慎行事。总结:通过本则两层意思,可以看到,在老子眼中对立的事物可以相互转化,但这种转化是有条件的。6、学习第6则问:文段的前半部分,我们可以用第5则里的那句话概括?明确:“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问:“常于几成而败之”,我们又可以用那句俗语概括?明确:行百里者半九十。总结:在这则老子继续

8、提醒我们对立双方的转化需要注意细微之处,此外还告诫我们做事要善始善终,持之以恒。说明在对立事物转化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起始阶段也要关注转化的每一个环节。7、学习第7则问:文段哪句话能概括本则的主要意思?明确: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五、拓展延伸1、通过对以上7则语段的学习,请总结一下:在不同的对立中,老子都倾向,赞赏的是哪些方面?明确:是“无”。是含蓄、谦逊、内敛、蕴藉、不张扬的人生态度。是无用。是自知、自胜。是柔弱。是指向我们的内心世界。总结:老子追求的是一种虚静、退让、柔弱的美学特质。叶朗先生认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系列独特的理论, 都发源于老子哲学和老子美学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逻辑的角度着眼,都应该把老子美学作为中国美学史的起点”2、欣赏图片,体会古典绘画中虚静之美。3、老子的这种美学趣味在古典诗歌中有没有体现?六、诵读回味老子的文章句式参差错落、骈散结合, 大体有韵,几近诗歌,具有一种朦胧的诗意, 显示出浓郁的诗性特征。下面让我们通过诵读来感受一下老子飘逸的诗性之美。师生交替合作诵读全文,体味诗性之美总结:教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