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痛四针+腹针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8388137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7.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止痛四针+腹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止痛四针+腹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止痛四针+腹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止痛四针+腹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止痛四针+腹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止痛四针+腹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止痛四针+腹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谢永刚今年(2010)已86岁高龄,身体尚健,是四川省名 老中医,针灸副主任医师,曾任四川省针灸学会理事,德高 望重,曾荣获两项省级科研成果奖,一项是针灸开阖枢学说 的研究,一项是走罐选点挑针法的临床应用。父亲亲切教诲, 我自幼耳闻目濡,喜爱针灸。经过父子两代刻苦钻研,多年 来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我父常 说:我们针灸医生必须具有高度的整体观念,善取远端,善 用痛外治痛,若只针患处,必是庸医。谢老总结毕生宝贵经验,治疗痛症有一绝招,取手足 远端四穴针治一切痛症,其效甚著,即三间、后溪、太白、 束骨四穴,左痛取右,右痛取左,若遇剧烈疼痛、顽固疼痛 及左右均痛,则左右共八穴皆

2、取之。常用直刺,傍骨缘下方 进针,针入1寸深,针刺手法用雀啄刺与上下提插相交替, 留针半小时至一小时,每隔10分钟须提插雀啄2分钟,针 刺时嘱其活动患处,每日针治一次。无论肩颈腰腿疼痛还是 头胁胸腹疼痛,多能应手而效,疼痛越剧其效越显,此法命 名为谢氏止痛四穴。89年我对北京卢鼎厚教授斜刺法甚感兴趣,卢老之法 是在痛处局部及邻近斜刺,我灵机一动,突发奇想,斜刺法 可否用于远端止痛穴?如改用斜刺法针刺谢氏止痛四穴,其 效如何?遂试用之。方法是向上方(即腕踝方向)斜刺30 度左右,针入1.5寸,疼痛剧烈者可针2寸深,针刺手法仍 用雀啄刺与上下提插相交替。结果大获成功,与直刺对比, 疗效之速远超老针

3、意料之外,止痛疗效更为快捷,针入痛止, 常有患者当场破涕为笑。若遇特别顽固之痛症,也可斜刺法 与直刺法相结合,每穴两针,其痛必减。我从医至今四十余载,虽早已退休,至今仍最喜用此 四穴,屡用屡效,绝对经得起临床重复验证。有一患者突发头痛,连呼痛如刀砍斧劈,剧烈难耐, 抱头呻吟不止,老针为其针刺谢氏止痛四穴,一次大减,次 日如法再针一次,头痛若失。一位颈椎间盘突出合并左臂丛神经痛患者,左侧项背 肩臂剧痛难忍,入夜更甚,不能入睡,中西药皆无效,各处 求医,其痛依旧。老针为其针刺谢氏止痛四穴,针入痛减, 再如法针治,每日一次,二周而愈。一患者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右侧腰腿痛剧烈,不能活 动,不能翻身,稍动

4、则痛甚,日夜呻吟,入夜更剧,不能入 睡,中西医治疗皆无效,老针为其针刺谢氏止痛四穴,次日 疼痛稍减,继续针治,每日一次,治疗期间嘱其遵循“三少 一多”静养,所谓“三少一多”即少走少坐少立多卧,共针 三周,疼痛逐渐消失,未复发。有一位晚期肝癌患者,还有一位晚期食道癌患者,都 受剧痛折磨,生不如死,多次注射杜冷丁后产生耐药性,药 效递减,仅能短暂止痛,老针为其针刺谢氏止痛四穴后,疼 痛均有明显缓解,两位患者均称针刺之疗效超越杜冷丁,虽 无力回天,谢氏止痛四穴减少了癌症痛苦,提高了临终前生 存质量。腹针疗法的经络理论中医认为“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任何的组织均需要经 络供给气血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状

5、态。因此,我们可以这样 的认为:经络是人体最早的全身调控系统。根据上述的理论,在母体内胎儿是通过母体供给的气血逐渐 成形的,而母体供给胎儿气血的最早通道是脐带。因此,脐 带是经络形成的最初始的通道和调控系统。在这一过程中,脐带始终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 仅是供给营养的通道而且在组织发育到一定的程度后会控 制供给某些组织的营养量,有效地对所有的组织和系统进行 控制,使人类的遗传能得到有序的延续。故而,我们可以断 言:以脐带为核心的系统是全身最早的调控系统和全身营养 的供给系统。在中医的理念中可称为:先天经络系统。大家 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医经络系统的概念既包含调控的作用又 包含供给营养的作

6、用。因此,经络系统不仅可以应用于临床 诊断而且可以应用于治疗的系统。薄氏早在1 9 9 3年的北京中医4期上,便发表文章认 为腹部存在着先天经络,提出“以神阙为核心的大腹部还拥有一个被人们忽略的全身高级调控系统”。先天经络系统的 提出完善了经络系统的理论,使针灸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许多 宝贵的临床资料和理论的依据,促进了学科的发展。薄氏在对腹部经络分布特点经过二十余年的临床研究后认 为:腹针能够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先天经络对全身的调控 作用和腹部经络系统对全身的影响是首要的条件。腹针疗法 治疗时强调取穴准确,针刺深浅合理,操作严格规范是取得 临床疗效的基本保证。同时证实了腹部经络系统有序分布的 客

7、观性和与全身经络分布的相关性。为揭示经络的特性和科 学地对经络系统的功能进行开发具有一定的意义。使腹针疗 法成为能够满足时代需要的无痛、安全、高效、快捷的,具 有广泛适应症的治疗慢性病、疑难病的新方法。2、腹针常用穴位及取穴方法穴位是针灸治疗的施治部位,每个穴位都是在体表的标准定 位点,穴位的穴性是根据不同的穴位在临床上的不同功能确 定的,每一个穴位都具有一定的相对特异性。任何穴位都是 已知的定位点,而决不是任意点,这是腹针疗法对穴位的认 识和基本的理念。因此,准确的定位取穴和对每个腹部穴位 的穴性进行了解是学习腹针的基础。腹部穴位有“差之毫 厘,缪之千里”的特点,必须严格执行腹针的定位标准和

8、操作规范。1.腹部穴位的取穴方法1.1腹部分寸的标定:比例寸取穴法(1) 上腹部分寸的标定: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8寸(2) 下腹部分寸的标定:神阙穴至曲骨穴确定为5寸(3) 侧腹部分寸的标定:从神阙、经天枢穴至侧腹部确定为6寸1.2腹部分寸的测量:水平线法(1) 上腹部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8寸是指病人平卧时,中 庭至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8寸。(2) 下腹部神阙穴至曲骨穴确定为5寸是指病人平卧时,神 阙穴至曲骨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5* 。(3) 侧腹部从神阙、通过天枢穴至侧腹部确定为6寸是指病 人平卧时,侧腹部的止点至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 上的直线

9、距离为6寸。水平线、比例寸的取穴方法是腹针排除人体因为胖瘦形成的 个体差异而采取的取穴方法。1.3任脉的定位任脉位于腹白线的下边,是否能够准确地对任脉的位置进行 判断是影响正确取穴的主要因素。分辨任脉的定位有二种方 法。(1) 、观察毛孔的走向(2) 、分辨任脉的色素沉着为了大家便于记忆,特编腹针取穴歌诀如下:腹针取穴要认真,反复度量莫走神;上八下五旁开六,起止摸准尺端平。中庭曲骨需祥辩,更查任脉何处行;色素沉着毛孔定,毫厘不差要记清。2、腹部常用穴位的定位和功能1中脘神阙穴上4寸的任脉上胃的募穴,主治: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痛、消化不良、 呕吐、腹胀、腹泻便秘、痢疾、高血压、神经衰弱、精神

10、病、 虚劳吐血、气喘等疾病。相当于口,可以治疗口、鼻、牙部及头面部的各种疾病2下脘神阙穴上2寸的任脉上任脉的经穴,可以治疗消化不良、胃痛、胃下垂、腹泻、反 胃等疾病。相当于第七颈椎,可以治疗相应部位的疾病3水分神阙穴上1寸的任脉上腹水、呕吐、腹泻、肾炎、肠鸣泄痢、小便不通等疾病相当于第七胸椎,治疗相应部位疾病4神 阙脐之正中急慢性肠炎、慢性痢疾、小儿乳痢脱肛、肠结核、水肿、臌 胀、中风脱症、中暑、妇人血冷不受胎气等疾病。5气海神阙穴下1.5寸的任脉上下焦虚冷、呕吐不止、腹胀、腹痛、肠麻痹、遗尿、尿频、 尿潴留、遗精、阳痿、赤白带下、月经不调、虚阳不足、惊 恐不卧、神经衰弱、四肢厥冷等疾病。相当

11、于第二、三腰椎,可以治疗第二、三腰椎的疾病6石门(别名:绝孕,禁针)神阙穴下2寸的任脉上腹胀坚硬、水肿、尿潴留、小便赤不利、小腹痛、泄泻、身 寒热、咳逆上气、呕血、疝气疼痛、产后恶露不止、崩漏、 闭经、乳腺炎、妇人绝孕等疾病。禁针7关元(别名:丹田)神阙穴下3寸的任脉上诸虚百损、脐下绞痛、腹痛腹泻、肾炎、月经不调、妇女不 孕、痛经、盆腔炎、血崩、子宫脱垂、遗精、阳痿、遗尿闭 经、带下、尿路感染、产后恶露不止、疝气等疾病。相当于第四、五腰椎,可以治疗第四、五腰椎的疾病8商曲下脘旁开5分处腹中切痛、积聚不嗜食、目赤痛从内眦始、腹膜炎、颈肩疼 痛等疾病。相当于颈肩结合部,治疗相应部位9气旁气海旁开5

12、分腰肌劳损、腰部疼痛、酸困、下肢无力等疾病。相当于二、三腰椎旁,治疗相应部位10气穴关元穴旁5分处奔豚痛引腰脊、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症、尿路感染、泻痢、 腹泻等疾病。相当于四、五腰椎旁,治疗相应部位11滑肉门水分穴旁开2寸处取之癫痫、呕逆吐血、重舌舌强、胃肠炎、肩关节炎等疾病。相当于肩,治疗肩关节周围疾病12天枢脐正中旁开2寸处呕吐、泄泻、赤白痢、消化不良、水肿、腹胀肠鸣、冷气绕 脐切痛、烦满便秘、赤白带下、月经不调、淋浊、不孕、癫 痫等疾病相当于侧腰,治疗各种腰肌的疼痛及疾病13外陵阴交穴旁开2寸处腹痛心下如悬、下引脐痛、疝气、月经痛、髓关节疼痛、坐 骨神经痛等疾病。相当于髓,治疗髓关节及股骨头周围疾病14上风湿点滑肉门穴外5分上5分相当于肘,治疗肘关节周围疾病15上风湿外点滑肉门穴外1寸相当于腕,治疗腕关节周围疾病16下风湿点外陵穴下5分外5分相当于膝,治疗膝关节的各种疾病17下风湿下点下风湿点下5分外5分相当于踝,治疗踝关节的各种疾病腹针要求临床病人在首次治疗时必须对腹部的基本定位穴 位进行准确的度量,对于疗效欠佳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要 求按照取穴的规范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