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论文:十二五规划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8370578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形势与政策论文:十二五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形势与政策论文:十二五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形势与政策论文:十二五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形势与政策论文:十二五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形势与政策论文:十二五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形势与政策论文:十二五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形势与政策论文:十二五规划(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十二五规划与中国“第二大经济体”暨 南 大 学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 十二五规划与中国“第二大经济体” 学 院: 管理学院 学 系: 企业管理系 专 业: 工商管理 课程名称: 形势与政策 学生姓名: 欧阳凯 学 号: 2010050422 指导教师: 2011年 9 月 1 日 摘 要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亮点分呈。意味着“十二五”期间将改变以往的GDP政绩观,以改善民生作为建功立业的重要方向,作为走进民富国强新时代的主旋律,表明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前段时间在接受采访

2、时表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本论文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从各个方面分析了中国现在的宏观经济,期望在制定“十二五”规划过程中理性地看待“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 关键词: 第二大经济体;理性;“十二五”规划;改善民生;民富国强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建议),在发展目标的表述上有两个显著变化:一是首次未提及GDP的量化指标,二是更加关注民生的保障和改善,这是“十二五”规划建议的最大亮点。“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

3、加”一系列的表述都显示“十二五”规划建议把民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将“民富”放在重要位置。这意味着“十二五”期间各地将改变以往的GDP政绩观,以改善民生作为建功立业的重要方向,作为走进民富国强新时代的主旋律,表明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又向前迈进了一步。而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前段时间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实际上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这一说法引起了国内外舆论的高度关注。根据上半年平均汇率测算,日本和中国第二季度GDP分别为12883亿美元及13369亿美元,而上半年总体分别为25871亿美元和25325亿美元。这意味着中国从2010年第二季度起就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

4、济体。这一历史性的超越,确实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值得庆幸的同时,在制定“十二五”规划中,我们应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客观理性地认识“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 一、历史上中国GDP多次超过日本 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的第二位。但从历史上看,中国GDP多次超过日本。从古代到清末,中国一枝独秀于东亚,曾占据世界GDP头把交椅、领先日本至少3000多年,即便甲午战争时,清朝的GDP也数倍于日本。在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日本GDP历史性地超过中国。1949年新中国建国初期,饱经战乱的中国的GDP依然相当于日本的两倍。随着日本逐渐崛起,1960年GDP与中国持平,1966年超过法国,

5、1967年超过英国,1968年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成为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在日本经济鼎盛时期,中国经济规模只不过是日本的11.7%。197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645亿元,2008年跃升至300670亿元。2006年,中国赶上了英国,2007年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按照中日两国增长速度来看,2010年中国经济超过日本已是不争的事实。 二、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的必然性 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除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日本经济增速大幅放缓也是GDP落后中国的一个重要原因。据BBC的报道,日本在2010年第二季度GDP增速仅为0.1%,大大低于预期。在日元升值的背景下,

6、日本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正在走向衰退。同时,日本的问题在于创新能力不足,找不到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日本多年以来依靠制造业的精益求精取得的优势,是可以被替代的,例如,日本、德国在高铁方面的优势正在被中国所取代。日本昨日发布数据表明,因消费和出口增长乏力日本经济复苏势头在2010年第二季度放缓。4-6月份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折合成年率增长0.4%,远低于之前日本共同社调查得出的2.3%的增长预期。这就说明了中经济总量超过日本的必然性。 三、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并不是第二强经济体 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并不是第二强经济体,并不是人均经济量是第二大。根据联合国相关数据,中国是13亿人口,日本是1.2

7、7亿-1.28亿人口。如果中国人均GDP要超过日本,GDP总量要超过日本10倍,中国人均GDP仅为大约4000美元,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左右。按照人均1美元/天收入的贫困线标准,中国还有约1.5亿的贫困人口。此外,在生产率、技术水平、人们的教育水平、生活质量、贫富差距、社会福利、全球市场的生产力、创新能力等国家软实力方面,中国都远远落后于日本。在人均GDP这个更具价值的指标来看,IMF2010年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2009年人均GDP达到了3566美元,排名世界第99位。而日本排名世界第16名,人均GDP为39573美元,是中国的10倍以上。即使按照世界人均GDP8000美元来衡量,中国还只有世

8、界平均水平的45%。从人均收入这个指标上看,根据世界银行数据,中国人均收入在全球排第124位,位于拉美和一些非洲国家之后。日本则排在第32位,美国排在第17位。中国的人均收入与那些极度贫困的国家如阿尔及利亚、阿尔巴尼亚相等。中国拥有美国一样的土地面积,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还要养活世界上1/5的人口。所以,第二大经济体并不等于第二大经济强国。 四、第二大经济体内部经济结构存在着不协调,经济体背后存在发展不平衡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包括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及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这三部分。中国的经济结构也很不合理,在投资、出口和消费“三驾马车”中,内需仍然不够旺盛,投资主要靠政府,对外贸仍然依赖

9、。一般来说,在消费、投资、出口的经济拉动之中,从“三驾马车”来说,“头马”当属消费。消费占GDP的比重最大,世界平均水平约为70。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消费在GDP中的比重达到85以上,发展中国家也达到55%以上。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消费的比重在三者中超过60。近二十年,消费的比重都低于60,甚至低于50。2009年中国消费占GDP的比重又降至35%。在三大产业中,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发展仍然严重不足。从“三驾马车”各自增长的情况看,中国的投资增长每年都超过30,在内需不足的情况下,政府连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国家投资的贡献是十分巨大的,民间投资相对较少。而在发达国家,投资主要来自于民间投资。在出口

10、的指标方面,中国超过了30。由于劳动者收入增加缓慢,导致国内消费乏力,使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国际市场,促使外汇储备恶性膨胀。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了2009年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对GDP增长的贡献:其中资本形成对GDP贡献率最高,达92.3%,拉动GDP增长8%;最终消费对GDP贡献率为52.5%,拉动GDP增长4.6%;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则为-44.8%,拉动GDP增长-3.9%。 虽然经过改革开放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极大增强。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5万亿元,比1978年增长近12倍,年均增长近10%。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1978-2009年,中国城

11、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4元增加到17175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133.6元增加到5153元,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并正向更高水平的小康迈进。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依法治国深入推进,教育、科学、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日益繁荣,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空前增强,全社会焕发出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但中国在方方面面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加凸显,引起了人们的担忧。中国的发展很不平衡。 第一,存在的巨大的城乡差距,中国大部分的农村人口远远不到人均GDP的水平。2009年中国城镇居民人

12、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5153元,城市居民和农民之间人均收入差距已经达到了31以上的比例。目前中国的收入差距正呈现全范围多层次的扩大趋势。当前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3.3倍,国际上最高在2倍左右。改革开放后城乡收入差距曾一度有所缩小,1983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1.821,但后来又逐步拉大,2009年扩大到3.331。从绝对差距来看,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209.8元,1992年差距突破千元大关,达到1242.6元,2009年达到12022元。 第二,存在严重的行业差距,行业之间职工工资差距也很明显,最高的与最低的相差15倍左右。中国行

13、业收入差距最高与最低的比值在逐年拉大,2010年一季度公布的数据显示,最高的证券业是全国平均的5.9倍,行业收入最高与最低的比例扩大到了111。这种差距约1/3是垄断因素造成的,垄断行业的从业人员占的比重很小,但其拉高了平均工资。 第三,中国基尼系数超过国际警戒线,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据最新统计,中国的基尼系数已从改革开放初的0.28上升到2007年的0.48,到2010年已超过0.5。国际上通常认为,一旦基尼系数超过0.4,表明财富已过度集中,社会处于可能动乱的“危险”状态。这一数据意味着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 第四,中国区域发展差距明显。30多年来,各地居民收入都有了

14、大幅度增长,但不同地区间收入差距在拉大。2009年中国东部地区年人均收入为38587元,西部地区为18090元,差距达2万余元。从省际差别来看,最高的上海市年人均收入为76976元,最低的贵州省为9187元,两地相差67789元。中国区域发展差距十分明显。 应该说,目前中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很多方面和不同层次,为此,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上看,对于十二五规划,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一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

15、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奋斗,要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二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出了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十二五规划提出将扩内需放在首要位置,对于实现由“国富”向“民富”的转化,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了“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这应该是个新提法。我们扩大消费要着眼于人民生活的改善这样一个目标,让它可持续、可保持的扩大起来,这才是最重要的。它理应包括内外需结构、内需中消费与投资结构在内的整体需求结构的调整方向。一方面,要调整内外需结构。另一方面,要调整消费与投资结构。三 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二五”期间,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突出要解决三个问题:一个是促进科技进步,提高我国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一个是建立健全能够调动各方积极性的体制和政策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