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与试验控制程序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8368290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2.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检验与试验控制程序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检验与试验控制程序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检验与试验控制程序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检验与试验控制程序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检验与试验控制程序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检验与试验控制程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检验与试验控制程序(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检验与试验控制程序1. 目的检验是对产品安全质量的验证,产品的检验记录是出具产品质量证明文件的 基础,具有可追溯性。2. 适用范围适用于压力容器产品生产全过程的检验,包括过程检验、最终检验、监督检 验等。材料、零部件的进货检验按材料控制程序执行。3. 职责3.1质管部是产品检验的归口管理部门,有独立行使质量监督检验的权力。 负责检验技术准备、实施过程检验、最终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或记录和建立产 品质量档案。3.2检验责任人员负责检验质量控制、审核检验计划、规定的出厂文件和产品 质量档案。3.3生产车间负责产品生产过程严格执行工艺文件和工艺纪律,确保过程(工序)质量处于受控状态。3.4检验状态由

2、检验员确认,相关部门配合实施。4. 工作程序4.1总则4.1.1检验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持证上岗。严格依据标准和受控的设计图样、 工序卡、检验(试验)卡进行检验。4.1.2检验人员对所填写、签发的纪录、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对被 检产品的符合性有决定权。发现严重问题时,应及时报告相关质控系统责任人。 对被检产品的符合性有决定权。发现严重问题时,应及时报告相关质控系统责任 人。4.1.3未经检验与试验,以及检验与试验不合格的产品不准流转至下道工序 加工。不合格品不准入库,不准出厂。4.1.4检验所用计量器具设备和检验与试验装置控制程序和计量器具 控制程序规定进行控制。其他检验器具(包括样板、卡

3、具、定位块等),必须 经过与图样、检验工艺卡、核对准确,试用验证,检验质控系统责任人认可方可 定型使用;定型的检验器具之上应有不易磨损的标识,参照计量器具进行管理。4.2检验与试验工艺文件4.2.1检验与试验工艺文件必须符合法规、标准和设计文件的规定。4.2.2每项检验与试验均应根据相应标准编制适用的检验与试验工艺文件, 即检验(试验)工艺规程、检验(试验)工艺卡等。没有相应标准的检验与试验 项目,应根据法规的规定要求、产品设计文件等,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编制检 验与试验工艺文件。对编制依据、检验与试验内容、方法、评定、设备和计量器 具、安全防护、记录、报告等应有明确规定。4.2.3检验与试验

4、工艺文件由检验与试验质控系统责任人负责组织编制和 审核,设计、工艺、无损检测、理化检验、压力试验等质控系统责任人会签,质 量保证工程师审查批准。4.2.4技术部负责检验与试验工艺文件的存档(长期)、复制、登记、发放 和实施。4.3检验与试验条件4.3.1质管部负责最终检验、理化检验、无损检测等的场地、环境、试验介 质、安全防护、设备完好和计量器具周期检定的控制。4.3.2生产部负责过程检验的条件控制、设备完好和计量器具周期检定的控 制。4.3.3检验与试验质控系统责任人负责检验与试验条件的监督检查和确认。4.4进货检验与试验材料、零部件的进货检验与试验按材料控制程序(GLT/ZQM2 CX05

5、-09) 执行。4.5过程检验与试验4.5.1过程检验与试验方法和项目包括:自检、互检、专检、巡检、抽检和 驻公司监检人员的监检。自检。每道工序完成之后,工序施行者先要按照工艺卡自己检查合格,才 可在工序过程卡上签字,不合格不得向下道工序传递。互检。主要是对上一道工序加工品的验证检验。不合格不接受,退回上道 工序或者交专检处理。互检也可是同工序不同人员检查,也可是不同工序人员的 检查。专检。是质管部所属专职检验人员的检验。专检不合格不得转入下道工序。 对专检结论有异议时,可复检;仍有异议时,由检验质控系统责任人裁决。重大 问题应报告质量保证工程师。巡检。由专职检验人员按规定、有一定频次的巡回抽

6、检。发现不合格必须 处理。抽检。由质管部组织、不事先通知、不定工序、任意选取加工品的检查。 发现不合格必须处理。抽检情况一般要发简报。监检。按4.7条规定执行。4.5.2过程检验与试验以岗位自检为主,互检为辅,专检为准,巡检、抽检 为促进,监检为监督,确保上道工序检验与试验未完成或检验与试验纪录报告未 签发确认之前,不得转入下道工序或放行。4.5.3过程检验与试验项目主要有领料检验。检验人员应核对工艺流转卡、领料单、发料台帐和实物标识, 确认无误后,在工艺流转卡的领料栏内签字确认。放样下料。下料工划好线后,在材料分割之前应核对划线的正确性,并进行 标记移植。划线开孔。管口方位线划好后,检验人员

7、根据管口方位图,核查其正确性, 经复检后开孔。焊接检验。焊接检验人员核实焊工持证项目与焊材、施焊位置,以及焊接 工艺评定覆盖;检查焊接接头坡口型式和尺寸、焊接接头组对、焊接环境与施焊 参数、焊材烘烤与领用、焊工钢印,以及焊缝表面质量和尺寸。热处理检验。检验人员核实全部焊接工作已经完成并检验合格,方能进行 热处理。检查产品及随炉焊接试板热处理的工艺参数。产品焊接试板检验。焊接检验人员监督试板制作过程,检查试板标识、尺 寸、焊接接头表面质量及尺寸。检查试板随炉热处理及其记录。检查试样及理化 检验结果。组装检验。按产品标准和图样对组装筒体的圆整度、错边量、焊缝布置、 装配尺寸、位置等进行检验。压力试

8、验。检验人员核实全部工序和所有检验试验项目均已完成并检验合 格、产品试板检验报告合格;产品符合设计图样及工艺要求,确认试验场地、试 验装置设施、环境与试验介质条件、试验准备等符合要求,方能进行压力试验。 检查试验程序、试验参数及结果。4.5.4过程检验与试验中凡发现有偏离设计图样和工艺文件的,应由相关质 控系统责任人负责及时处理,必要时应由总工程师或质量保证工程师主持处理, 并予以记录、归档。4.6最终检验与试验4.6.1最终检验与试验应确认所有的过程检验与试验是否均已完成,且其结 果均符合法规、标准和设计图样的规定。4.6.2检验质控系统责任人(压力容器总检验员)检查以下项目、内容是否符合设

9、计图样和工艺要求:主要受压元件的材料牌号及公司入库编号(代号);产品外形尺寸及各相关尺寸;管口方位及螺栓安装尺寸;焊工钢印代号;产品内外表面质量;油漆质量;所有管口、开口封闭及螺栓等防护措施。4.6.3技术部(档案室)配合检验质控系统责任人收集、汇总、整理压力容 器产品检验与试验记录、报告和产品质量证明文件,由质管部(档案室)归档保 存。4.6.4压力容器产品质量证明书的人员签署要求总经理负责签发压力容器产品质量证明书;质量保证工程师负责审签压力容器产品质量证明书;材料质控系统责任人负责审核其中的“产品主要受压元件使用材料一览 表”;热处理质控系统责任人负责审核其中的“热处理检验报告”;无损检

10、测质控系统责任人负责审核其中的“无损检测报告”;理化检验质控系统责任人负责审核其中的产品焊接试板力学和弯曲 性能检验报告;检验、试验质控系统责任人(压力容器总检验员)负责审核其中的“压力 容器外观及几何尺寸检验报告”、“压力试验检验报告”和“产品制造变更报告”, 签发产品合格证。4.6 5设计质控系统责任人会同质管办负责编制压力容器“产品竣工图”。4.6.6向顾客提供的产品随机技术文件和资料有:产品竣工图;产品质量证明书及产品铭牌的拓印件;驻公司监督检验单位签发的压力容器产品安全质量监督检验证书;必要时提供设计文件中的强度计算书;当顾客要求时,提供压力容器安装、使用说明书。4.6.7总检验员在

11、驻公司监督检验人员监督检验合格后,完成产品铭牌拓印 并安装产品铭牌。4.7监督检验4.7.1质量控制点A类监检项目(现场监检),必须事先通知监检人员到现 场实施监督检验。4.7.2配合监督检验单位和驻公司监检人员工作。4.8检验与试验状态4.8.1检验与试验状态分为“待检”、“已检待判断”、“合格”、“不合格”等。 不同状态须分区隔离放置,并有明显标识,防止混放、错放。4.8.2由于返工、修理等而改变原检验与试验状态时,因按原检验与试验程 序进行。确认检验与试验状态已经改变之后,方可变更相应的状态标识。4.8.3不合格品应通知责任部门或当事人确认。4.9检验与试验记录、报告4.9.1检验与试验

12、记录报告,按记录控制程序执行。4.9.2加工和检验与试验记录、报告应由操作者亲自书写,注明内容、日期 并签名,保证可追踪性。4.9.3加工和检验与试验记录、报告必须使用相应的质量记录表卡。不得擅 自、随意记录;如遇特殊情况,需临时记录的,事后应立即抄录在相应质量记录 表卡上;如质量记录表卡有缺陷,不能满足记录需要时,应向本部门负责人或检 验质控系统责任人提出修改建议。4.9.4压力容器产品的记录、报告等质量证明文件,由最终检验岗位负责收 集、汇总、整理、送审和归档。4.9.5压力容器出厂质量证明文件由质管部(档案室)归档保存(七年以上)。 4.9.6经质量保证工程师审查批准,总经理签署的压力容器产品质量证明书 应报送驻公司监检室审查确认(B类项目),由监检人员确认合格后在产品铭牌 的规定部位打上监检印记,方可开具产品合格证入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