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教师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8367821 上传时间:2024-01-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鱼我所欲也》教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鱼我所欲也》教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鱼我所欲也》教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鱼我所欲也》教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鱼我所欲也》教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鱼我所欲也》教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鱼我所欲也》教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鱼我所欲也(2010.12.28 )主备人:杭岑 课型:新授审核人:九年级语文备课组教学案部分教学活动和思路【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句及课文内容。2学习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3. 了解“舍生取义”的道德观。【学习重点】.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句及课文内容。【学习难点】学习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课时安排】二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一)熟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内容。(二)文言字词解释。二者不可得兼故不为句得也如使人之欲莫甚于生由是则可以避患是故所欲有甚于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贤者勿丧耳蹴尔而与之呼尔而与之乞人不屑 也万钟于我何也是亦不可以已乎失其本

2、心一箪食一豆羹(三)指出通假字并解释患有所不辟也万钟则不辩礼仪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生死而不受(四)句子翻译1 .生亦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4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7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五)文学常识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附

3、“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四)写出你的疑问二、课堂助学1导入:2. 检查字词预习情况。3. 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4. 两人小组互译文意,提出疑惑。5. 请用一句话总结本节课你的所得。三、课堂检测(一)、文言字词解释。二者不可得兼故不为句得也如使人之欲由是则可以避患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呼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是亦不可以已乎失其本心(二)、句子翻译1 生亦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3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四、课后作业翻译下列句子1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2 是亦不可以已

4、乎?此之谓失其本心。第二课时一、导入二、课堂助学1.课堂讨论以下问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论点?(2)写 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3)鱼与 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4)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特意交代这一句的意图 是什么?(5) 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2.用课文内容填空:(1) 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 (2) 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3) 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4) 鱼我所欲也中体现 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5) 非独贤者有是心

5、也”该句中的 是心”是指什么?(6) 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7) 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指?(8) 此之谓失其本心”你认为文中能够表明 失其本心”的原因的句子是 三、课堂检测阅读课文回答问题:1. 课文第一段的论证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请用在原文上划分层次,并说明划分理由。2. 第一段开头有什么特点?结尾“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一句中“是心”指的是什么?3. 第一段文字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第二段文字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4. 就论证角度看,写饥民不接受关乎生死却是无礼施舍的“一箪食,一豆羹”,是从面举例,写有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之奉”是从 面举例。5“此之谓失其本心

6、”句中“此”指的是(用原文回答)本心是什么?。6. 从全文看,本文的论点是7. 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 ,文中举例论证运用的一个成语典故是。8.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他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 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9谈骨气一文用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概括“骨 气”的含义,这些话也是鱼我所欲也中“舍生取义”观的具体阐释。请举一例 证明这一观点。三、课后作业(一)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语段,回答14题(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

7、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节选自鱼我所欲也)(乙)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廩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而赐之廩丘,其不知丘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节选自吕氏春秋)注:廩丘:地名。养:供养之地。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丘:孔子,名丘。1.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 )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2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1)是亦不可以已乎?( 2 )此之谓失其本心3文段(甲)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孔子为什么

8、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甲)中的语句回答。(二)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语段,回答510题甲:鱼,我所欲也乙:公孙仪1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2受鱼,必有下人3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 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 如自恃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注释:1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2即:假如。3下人:迁就他人。5. 解释加点的词语。(1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2其弟子谏曰( )6. 翻译句子。(1)

9、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7. 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 (2分)8. 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2分)9. 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2分)10. 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2分)反思与心得:参考答案三、1 三层。理由:第一层提出“舍生取义的”的观点;第二层从正反两方面具体分析阐释观点;第三 层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2开头运用比喻论证巧妙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浅近易懂。“是心”指的是向善之心,即“所欲有 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3第一段主要是道理论证,还有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第二段主要是举例

10、论证,还有正反对比论证。4. 正、反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舍生取义。6. 论点:每个人都有“本心,人应该保有“本心”。7. 舍生取义嗟来之食&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 校网址:9. 示例:文天祥,拒绝元人的高官厚禄,宁死不降。(或_“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闻 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也不屈服。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帝国注意的 救济粮。(一)1. ( 1)有什么益处(带来什么好处)(2)感激(1分)2. (1)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2)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3 对比论证法。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4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二)5. ( 1)特别喜欢(很爱好)(2 )他,指公孙仪6. 先生喜欢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给的)鱼,为什么呢?7.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或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如 用自己的话答出这个意思也可。)8.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9 .公孙仪是个注重防微杜渐(清醒自律),清正廉明的人。10 .两个语段都是写在利与义面前如何抉择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