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北归读书笔记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8363590 上传时间:2024-02-1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4.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渡北归读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南渡北归读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南渡北归读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南渡北归读书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南渡北归读书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渡北归读书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渡北归读书笔记(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渡北归读书笔记 南渡北归读书笔记 其实南渡北归有三本书,第一部南渡、第二部北归、第三部别离。战火纷飞的年代,傅斯年、胡适、陈寅恪、李济、梅贻琦、梁启超、梁思成、童第周、董作宾、郭沫若、王国维等国之大师,为祖国而奔走,为民族崛起而奋发。想当年,他们也曾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精力充沛的想要在各自的领域开创一番事业可在人生最该得意的时刻,却遭受日军侵华带来的国破家亡的痛苦,万里迁徙,在西南一隅忍受贫困疾病,为中华民族保存文化血脉。抗战胜利后,本该欢天喜地继续自己的事业,怎奈又逢国共内战。民国时期的大师们,在他们一生中,遭受了很多的艰难困苦,在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折磨下,依然能够勤于治学,并在那样困难的条

2、件下做出如此辉煌的成绩,不得不给人以很大的震撼。有时为大师的趣事儿逗乐,王国维担任清华四大导师前特意跑到溥仪那里请示。有时为大师的决绝震撼,“思想如不自由,毋宁死耳”的王国维毅然地投湖自尽。童第周的形象也鲜活了起来,他不再只是著名的生物学家,还是在田垄边卷起裤管和妻子一起捉青蛙的李庄人。抗日战争胜利以后,那些在李庄生活的知识分子开心的走向街头的描述也令人为之深深感动。也更加深刻地去理解甲骨文的发掘与识别对中国历史的意义。那些大师们不仅仅只是名字印在脑海里了,他们事无巨细的生活呈现了活灵活现的人物。还有一些可能被我们误解的历史在这里也被澄清。 读这本书的时候思绪万千,却发现写读后感时却无从下手,

3、内容太多,自己功力有限,不知如何讲起,如何总结,说一些感悟吧。我看南渡时是最激情的,虽然战火纷飞,但每个人都是激情四射,眼中充满光芒的,他们为国家保留文明的火种。北归是有些伤感,离别是极度伤感。南渡、北归、离别,人生也就几十载,折腾着、折腾着,人老,发白,曲终人散。也可以说这是一本带有情绪的中国近现代史,三本书看完除了对大师们有了比较形象地理解外,也对真实的历史有了一定的思考。人是活的,思想是自由的,而所有记载下来的东西都变成了死的.,固化的,一味地尽信书不如无书。但所有记载下来的书都对我们有所指导,重要的是我们要有自己的判断与审美。 阿甘正传里说:我不觉得人的心智成熟是越来越宽容涵盖,什么都

4、可以接受。相反,我觉得那应该是一个逐渐剔除的过程,知道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知道不重要的是什么,而后,做一个简单的人。 南渡北归读书笔记2 南渡北归描述了抗战爆发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的生活,以及从敌占区流亡西南的故事。时间从193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始,继之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等大学南渡西迁,先长沙后昆明、蒙自办学的岁月,同时涉及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在抗战烽火中艰难跋涉的历程。突出地描写了蔡元培、胡适、陈寅恪、傅斯年、梁思成、李济、林徽因、金岳霖、梅贻琦、冯友兰等大知识分子的生活、学术、精神与情操,搜罗宏富,规模宏大,意旨宏远,堪称中国知识分子抗战时期的群雕。 岳南

5、的南渡北归,写解放战争老一辈革命家和先烈们不畏艰难取得胜利的史诗。世人常常说,苦难是铸就文学的一把坚实的榔锤。话说到这个地步,免不了又是那些老掉牙的议论式举例司马迁遭受宫刑后写下的史记,鲁迅始终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马尔克斯的处女作枯枝败叶出版前,他每夜都把手稿抵扣在自己居住的旅馆当作押金;三毛将生活里的颠沛流离作成灵感,拾进自己的文学作品里文学在个人身上所体现出的规律,也能在时代的变迁中被发现。地势最为险峻的悬崖,如果能开出花朵,那它总是沁人心脾、芳香万里的。就如同战火纷飞的年代,若是出现了一丝能撼动人心的思想,那它便能成为照亮青年的明灯。为什么有人能在魏晋那混乱的国家关系中立足

6、,找到自己的信仰;为什么有人能在盛唐溃败离析时忧心天下,依然不放弃对国家的希望;为什么也有人能在宋朝国力羸弱,向他国低下头颅的那一瞬间,仍紧握手中的长枪,为守卫疆土的愿望奔赴死亡?我想,答案一定是清楚明了的。 看看中国文化的脊梁。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又说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然而,一场抗战,生存状态被打破,那样多的读书人在纷乱的战火中不忘初心,坚守学术精神与情操,乱世之中更显中国文化本色。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续五千年,一定离不开人的努力,我的脑海中突然想起了岳飞,屈原,谭嗣同等等,中华民族万岁。每一个人都应该好好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 南渡北归读书笔记 序: 这是不得不写的读书笔记

7、,这是不得不放慢的读书脚步。因为,如果不做记录,不做摘抄,不写什么,我会觉得对不起自己,对不起自己读这套书以来内心充溢的感动、感慨、悲愤、难过,还有泣不成声的泪水。这套书给予自己的冲击几乎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近大师;第一次近距离地了解抗战; 第一次近距离地感知文革; 第一次被史实的书籍吸引得如痴如醉 不可妄自菲薄。且清华大学是用庚子赔款退还部分成立的,其中含有很沉痛的历史背景,因此清华学生应对国家更多一份“饮水思源”、“自强不息”的责任。 第234页:(梅贻琦):“在这风雨之秋,清华正好像一只船,漂流在惊涛骇浪之中,有人正赶上驾驶它的责任,此人必不应退却,必不应畏缩,只有鼓起勇

8、气,坚忍前进。虽然此时使人有长夜漫漫之感,但我们相信,不就就要天明风定。到那时,我们把这条船好好开回清华园。到那时,他才能向清华的同仁校友敢告无罪。” 感言:南渡北归一套书读下来,留给我印象最深也是最为钦佩的大师有陈寅恪,傅斯年,还有就是梅贻琦。大师的人格品行,让人油然而生一种崇敬而又亲近的感觉,他们代表的就是自己心中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品格、信念,坚韧而独立,不依附,不谄媚,不趋势,始终保持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诚。清华的历史也是读这套书才了解的。原来美国还有“庚子赔款”一事,原来清华最初就是一个留美预备部。对自己的孤陋寡闻只能在这里悄悄地汗颜了。 第245页:(梅贻琦)1931年12月3日就职演

9、说。其施政纲要: (1)、办大学的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2)、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们的知识,固赖于教授的教导指点,就是我们的精神修养,亦全赖有教授的inspiration。” ()、既要造就人才,更要(合理)利用人才,避免人才浪费。 (4)、保持良好校风。“清华向来有一种简朴好学的校风” (5)、合理使用经费。“我们对于经济问题,有两个方针,就是基金的增加和保存。应当用的,我们还得要用。” (6)、时刻不忘救国的责任。“中国现在的确是到了紧急关头,凡是国民一分子,不能不关心的。不过我们要知道救国的方法极多,救国又不是一天的事,

10、我们只要看日本对于图谋中国的情形,就可以知道了。我们现在,只要谨记住国家这种危急的情势,刻刻不忘了救国的责任,各人在自己的地位上,尽自己的力,则若干时期之后,自能达到救国的目的了。我们做教师做学生的,最好最切实地救国方法,就是致力学术,造成有用人才,将来为国家服务。” 梅贻琦对于这些基本思想终生奉行不渝,而且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而加以充实、完善。梅本人从来没有被称为“大师”,但在他的任内,却为清华请来了众多的大师,并为后世培养出了众多的大师,并在短短的五六年间,使清华创造了一个举世瞩目的“黄金时代”。而他的教育思想也在风雨的磨砺中渐趋大成,在遍布世界的清华校友心目中,提到梅贻琦就意味着清华,提到清华也就意味着梅贻琦。梅氏本人作为中国最有声望和成功的教育家被誉为“清华之父”和清华“永远的校长”,而后来的校长无一人可与之匹敌。 感言:“梅先生不但是个真君子,而且是一个中西合璧的真君子,他一切的举措态度,是具备中西人的优美部分。”“梅氏颀长的身材常配一身青布长衫,脸型如棱角分明的雕塑,风度翩翩,算是那个时代的美男子,被誉为中国学者的完美典型和中国学者的理想化身”。梅贻琦,便是我心中“中国学者的完美典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