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学案 第四单元12苏武传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8357001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3.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学案 第四单元12苏武传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学案 第四单元12苏武传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学案 第四单元12苏武传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学案 第四单元12苏武传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学案 第四单元12苏武传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学案 第四单元12苏武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学案 第四单元12苏武传(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精品资料精品精品资料12苏武传诗海拾贝苏武庙 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赏析这是一首凭吊古人的诗,颂扬了富有民族气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的苏武。作者先是想到了苏武“魂销汉使前”的故事,想象当年苏武骤然见汉使的情景,将其羁留匈奴十九年的种种难以言状的情感,尽写入“魂销”二字。文章颔联继而追思苏武当年,用工整的句子描绘了两幅画面:一是望雁思归图,二是荒塞牧归图,概写了苏武幽禁在异域的漫长岁月。颈联想到苏武归来,宫殿楼台已非,人亦早已衰老。尾联遥想苏武归来后哭悼武帝。思考这首诗主要颂扬了苏

2、武什么样的精神品格?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语林撷英一、有关“气节”的名言1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2最贫的是无才,最贱的是无志。约翰生3忍辱偷生的人,绝不会受人尊重。高乃依4在命运的颠沛中,最可以看出人们的气节。莎士比亚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6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陆机7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二、汉书中的名句1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2以管窥天,以蠡测海。3知其一未睹其二,见其外不识其内。4论大功者不录小过,举大善者不疵细瑕。5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1字音厩监(ji)窥观(ku)丈人行(hng)遗单于(wi) 浞野侯(zhu) 没胡

3、中(m)煴火(yn) 旃毛(zhn) 阏氏(yn)(zh)牧羝(d) 汤镬(hu) 旄节(mo)雨雪(y) 更嫁(gng) 自分已死(fn)霑衿(zhn)2通假字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同“叛”,背叛与旃毛并咽之“旃”同“毡”,毛织的毡毯空自苦亡人之地“亡”同“无”,没有信义安所见乎“见”同“现”,表现请毕今日之“”通“欢”,欢聚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同“沾”,沾湿;“衿”同“襟”,衣襟;“决”同“诀”,辞别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同“弆”,收藏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3一词多义(1)发(2)引(3)使(4)以4词类活用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动词使动用法,使归单于壮其节形容词意动用法,以

4、为壮空以身膏草野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肥沃反欲斗两主动词使动用法,使相斗羝乳乃得归名词作动词,生子武能网纺缴,檠弓弩名词作动词,结网;名词作动词,用檠矫正弓弩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动词使动用法,使堕得夜见汉使名词作状语,在夜里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名词作状语,向上兄弟亲近形容词作动词,做亲近之臣5古今异义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古义: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今义:岳父。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古义:一般财物。今义:供出售的物品。武使匈奴,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太夫人已不幸古义:去世。今义:不幸运,使人失望、伤心;表示不希望发生而竟然发生;指灾祸。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栽培,提拔。今义:事业上的业绩;完成(多

5、指事业)。卧起操持古义:拿着。今义:料理,筹划。6特殊句式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何以复加宾语前置句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判断句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被动句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被动句7成语积累屈节辱命:失去了节操,辱没了使命。背信弃义:违背诺言,不讲道义。肝脑涂地:原指在战乱中惨死,后指牺牲生命。泣下沾襟:泪水滚滚流下,沾湿衣服前襟,形容哭得非常悲伤。作者卡片姓名班固时代(生卒年)东汉(3292)字号称谓字孟坚籍贯东汉安陵(今陕西咸阳)相关材料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青年时代在太学读书,后继父亲班彪之志续写史记后传,被人告发私改

6、国史而入狱。汉明帝读其原稿颇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奉诏修史。历二十余年基本完成汉书。晚年因窦宪事牵连入狱死。一部分“志”“表”由其妹班昭和马续相继完成。著有辞赋两都赋答宾戏幽通赋等;诗歌有明堂诗辟雍诗灵台诗宝鼎诗白雉诗咏史等;经学著作白虎通义等背景呈现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的政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知识链接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

7、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29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1这篇文章主要记叙了苏武的哪几件事情?有何作用?我的答案:_答案文章先后记叙了苏武的自刎、拒降和北海牧羊等几件事,表现了苏武坚定的信念和矢志不渝的民族气节。2文中主要写了几次匈奴招降的情况?我的答案:_答案共三次。第一次写卫律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第二次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使其投降;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劝降。扫一扫进入

8、91导学网()苏武传第1讲1如何理解苏武所说的“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这句话?名师指津解读这句话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找出苏武所要表达的三层意思,也可由此看出他的性格特征。我的理解 苏武的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表明自己没有参与谋反事件,二是表明汉朝没有指使他们这样做,三是教育张胜等不要贪生怕死。后文的“引佩刀自刺”大大增加了说话的分量,不仅为国雪耻,扭转了外交上的被动局面,而且赢得了单于的尊敬。2文中写张胜请降,有何用意?名师指津作者善于运用反衬手法,借张胜的“请降”,来突出苏武的“拒降”,以此来刻画其坚贞不屈的品格。我的理解从文中看,一个“请”字写出了张胜在卫律剑下丧失骨气、奴颜婢膝的形象,

9、反衬了苏武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3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件事,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名师指津作者写苏武,选材时紧紧围绕他宁死不屈的品格,详略有度,从不同的角度来衬托其性格的忠贞不渝。我的理解 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4苏武入匈奴遭遇变故曾两度欲引刀自决,后来被困地窖、牧羊北海时却又千方百计要活下去。这前后不一的做法是否矛盾?会不会影响他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名师指津先表

10、明观点,再从维护自身和国家尊严的角度思考作答。我的理解不矛盾。不会影响他的形象。引刀自决是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维护尊严。坚强地活下去是为了打消匈奴摧毁其肉体、征服其意志的念头,同样是在维护尊严。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5匈奴与汉已经和亲,为何还要“诡言武死”?名师指津匈奴“诡言武死”,其目的在于继续扣留苏武,这里主要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来刻画苏武的精神品格。我的理解尽管已经和亲,但匈奴仰慕苏武的气节,仍幻想苏武可以归附,因而不想让他回去,所以以“诡言”掩盖真相,想继续扣留苏武。这也从侧面表现了苏武的气节。6这篇文章在塑造苏武的形象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11、,请将文中多个人物的性格和苏武进行对比。名师指津主要通过张胜、卫律、李陵三种类型的人物与苏武对比突出苏武多方面的精神品格。我的理解 其他人物苏武张胜头脑简单,糊涂谋反,事情败露,立即叛变认识清醒,高瞻远瞩,欲以死息祸;面对劝降,始终保持气节卫律阴险狡诈,卖国求荣,气焰嚣张,不可一世为国效命,忠贞不贰,不卑不亢,光明磊落李陵意志不坚,因私叛国,痛苦羞愧忠贞不渝,心系祖国,无怨无悔真正的忠诚就是忠诚于国家、人民,而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做无谓牺牲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愚忠”。那么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名师指津对于苏武的做法,可从多角度来分析,从国家和民族大义的角度来看,则不是愚忠

12、;而从其一味愿为皇帝肝脑涂地的角度来说,则又有愚忠的影子。我的理解(观点一)苏武的忠诚里有一些愚忠的成分。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但苏武却一味坚持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对其亲人的伤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争取的权利也要争取。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观点二)如果我们从国家利益的角度看,苏武的忠诚不能说是愚忠。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是人民。身为汉使,当被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两国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国家的和平、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扫一扫进入91导学网()苏武传第2讲细节描写“三注意”写法指导苏武传中作者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之”;第二次又被救活。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