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汉斌数学微课程研究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8349941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姜汉斌数学微课程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姜汉斌数学微课程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姜汉斌数学微课程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姜汉斌数学微课程研究(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数学课程中如何进行“问”的研究 华峰初中 姜汉斌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华峰初中的姜汉斌,很荣幸今天能够站在这和大家分享分享我在我所教的数学学科中是如何进行使用“高效课堂”模式的,经过快两年多时间的探索与研究,我校“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被确定为“五环导学模式”,五环导学模式者即“导”“学”“问”“练”“评”这五环节,“导”者意为课堂的导入。“学”者即课前的自学准备与课堂中的自主学习,“问”者意为课堂中的交流展示环节,主要有师生相问,以及生生互问。“练”者意为课堂巩固练习与课后复习训练。“评”者意为课堂中的师生互评以及生生互评。在这快两年多时间的课堂实践中,我们的所有老师已经对这

2、种模式可以进行熟练的应用,也从中收获了一些属于我们自己的经验。这让我们的学生也从中有所受益。我是一名数学老师,下面我就我所教的数学这门学科中如何使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及结合我校的“五环导学模式”,谈谈我自己在数学课堂中是如何使用“问”这一环节的。老师们,在我校的“五环导学模式”中,“问”的这一环节是最为关键的一环节,可以说这一环节是一堂课程中的重中之重,它直接决定着这节课是否是高效,学生的受益情况都是由这一环节所决定的,所以在我校的多次培训会议上,我们经常给我们的老师强调该环节。这一环节要求我们数学老师要把本节课所要教给学生的重点概念以及重点知识进行整合重组。巧用设问技巧,创设问题情境,提

3、供必要资料信息和思维方向,引导学生思考,诱发学生研讨,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作进一步的细读,对研究的问题作深入分析,以便使问题得到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的自学情况给予评价,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使学生在解决疑难的同时也学会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所以,在这一环节之中将会产生一些新生成问题,而这些新生成问题有些是我们课前所预设的即预设性生成问题,而有些又是我们课前备课的时候所没有预想到的即非预设性的问题,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们的教师要巧妙的引导我们的学生,如何通过他们自己,或通过同伴的帮助,或借助于老师的力量,去把这些预设性的问题和非预设性的问题进行巧妙的转化,使得这些问题在解决的时候能够带

4、给他们更多的收获。所以我们大家都希望在一环节中能够产生一些生成问题。老师们,问题的出现并不可怕,但是作为我们教者,我们所思考的是如何更好的启发学生去提出问题和如何让学生去解决这些问题,以便在外来的学习之中,将这些方法和知识转化成为他们自己的技能,这才是关键。所以我们教者要巧妙的引导他们如何更好的去“问”。因此我们的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适时利用暗示性语言、语气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知识,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教师应构建良好的提问教学情境,这样不仅能激发数学问题的提出,而且也能为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提供相应

5、的信息和依据。通过具体数学问题引起的悬念或探索活动激起学生的问题欲望,进而形成教学情境。初中数学教师还应设置有梯度、可延展性的课堂提问,以便给学生连续.广泛的提问空间。每个问题都要留一定的窗口给学生,让学生在解题时,在教师的暗示性语言下能找到题目的漏洞,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进行自主提问.例如,在教学“变量与函数”内容时,教师可以针对这样一道题:“一个矩形的周长为60,其中一边长为10,求这个矩形的面积。”启发激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在认真思索和热烈讨论后提出:“边长还可以取其他的值吗?”“若其中一边长为15、20、25,矩形的面积是多少呢?”“什么时候面积最大?”“若设面积为S,其中一边长为X

6、,S如何表示?”等等,只有给予学生充足的提问时间,给所有想表达的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认真倾听学生的提问,尊重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和速度理解和解答问题。让学生从生活情境或数学问题情境中找到数学信息,并能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部分或全部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也许这样长此以往,我们的数学课堂每节课都是一堂精彩的课堂,每节课都是一堂“高效”的课堂。而我们的学生也能从中受益匪浅。以上就是我本人结合我校的“五环导学”模式之中“问”这一环节所谈的一点点个人感受,有不当之处,还望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