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教育参考文献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8348062 上传时间:2023-09-0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7.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养成教育参考文献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养成教育参考文献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养成教育参考文献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养成教育参考文献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养成教育参考文献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养成教育参考文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养成教育参考文献(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 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积包括语言习惯、思 维习惯的培养。养成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的,如培养文明礼貌习惯、学习习惯、卫生 习惯、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等等。 养成教育,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往往 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好习惯常常让人 受益终生,坏习惯往往使人深陷泥潭。要抓好养成教育,应当从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入手。 养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成功的人格,人格养成专

2、家叶长强先生,因兴趣使然结 识众多海内外文化大家、儒释道等百家要人、社会精英人士及名人骚客。浸淫于浩若 烟波的中华文化中,总结出人格之精髓一一大成模型,填补了国内外人文教育的空白。 大成模型是对往圣先贤人格发展的总结与提升,以人体结构为模型,将全息人格分为 道、德、知行、时间、契约、行为、结果、情感、抉择九个部分,以生命进化为前提, 在外和内谐的格局内呈螺旋状平衡向道接近成长模型。养成教育即通过有效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此为养成教育 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此良性教育构想,其实施应有一个支撑点。面对高校学生的现状特 点,养成教育欲有效的进行下去,应以敬畏为支撑,从对成

3、文规则的敬畏开始,到对不成 文习惯的敬畏,再至对校园、社会上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的基础性秩序的敬畏,最终在其 内心生成一种对事物、他人、社会的应然敬畏,并将其作为自己的一种信仰般的生活状态, 在此基础上,养成教育等良性的制度构想方能在一个健康的沃土上成长,结出丰硕的教育之 果。管理是人类特殊的社会活动形式,管理本身具有伦理蕴涵和价值追求,对人的社会行为 有着强大的价值导向作用。良好的管理应当是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有机统一。高校学生管 理既是一项管理,又是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和学生实践 构成了高校养成教育的环境。学生管理通过管理制度和管理行为告诉大学生可行与不可行、

4、是与非、美与丑的界限,并培养和训练他们的行为,塑造他们的人格。因此,高校学生管理 对大学生养成教育意义重大。但是,目前大学生管理状况却令人忧虑。学生组织腐败、学 生干部以权谋私、评奖评优拉关系走后门、造假等不正之风充斥校园,给大学生思想和行为 以深刻影响;这些现象如果不及时纠正,反而得到反复训练,就会使大学生的行为养成在这 种环境下扭曲;那将不仅为将来的社会腐败和职务犯罪种下祸根,而且以其实践的有效性瓦 解课堂德育效用,颠覆整个教育价值体系!因此,研究学生管理与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关系极 为迫切、意义重大。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道德素质养成教育之江学院建筑系陈芳 王绍让 胡晓敏摘要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5、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本文从实际出发,通过分析大学生 道德素质现状强调了对大学生实施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并阐述了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具体实施 途径。关键词大学生 道德素质 养成教育马丁 路德说:“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城堡之坚固及公共设施之 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道德的高低。”养成教育是德育的根基,加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必须从抓实养成教育入手。优秀的道 德素质和文明修养,对于正在学习“做人”的大学生而言意义重大。在大学生中开展养成教 育,就是运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去熏陶学生使他们不但有知识,而且会做人。抓好养成教 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6、的需要是培养新时期合格人才的需要,也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需 要,因此,高校学生必须加强道德素质养成教育。一、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状况有高校曾经选择12所大学的1300多名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得出 了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的这样一些特点:(一)崇尚良好社会公德,但对不文明行为持宽容态度98. 51%的学生赞赏有教养的道德行为,对浪费现象、随地吐痰、乱丢垃圾等不文明行 为表示鄙视。但多数同学在否定这些不文明行为时态度比较平和,63. 67%的被调查者把它 看作“是一种不好的生活习惯”(二)注重个人职业理想,对传统职业精神提出挑战当代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更看重“个人理想和价值的实现”,比例高达

7、47. 56%,是“服 从国家需要,报效祖国”(9. 06% )的5倍还多。近五成的同学认为“跳槽是追求自我价值 的实现”,而“安贫乐道是无奈的选择和懦弱无能的表现”(三)追求自我纯洁爱情,但缺乏承担婚恋责任的思想准备有30%以上的学生认可“不求天长地久,但愿曾经拥有”甚至对婚外情现象不表示反 对的占到一半以上,38. 13%的同学认为女大学生“傍大款”是个人问题,不必关注。(四)渴望良好人际关系,但人际交往中功利化倾向明显多数大学生都渴望建立一种良好、健康、富有人情味的人际关系,但部分学生把同学当 作对手,甚至把老师当作可利用资源。(五)呼唤“诚实守信”、“公平竞争”,但不放弃有条件下的作弊

8、、投机多数同学认为考试作弊等行为破坏公平竞争秩序,但29. 69%的学生认为作弊“虽不 好,但可以原谅”,还有10%左右的学生认为这是“对不合理的学习内容和考试制度的反抗”, 并表示自己也会这样做。应当说,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在调查中,有近五成的同学选择“共产 主义”为自己的信仰,并认为“无私奉献精神非常崇高”,71. 25%的同学认为“集体利益 和个人利益应该兼顾”,90%以上的同学认为“仁、孝、忠、礼、信、义、廉、耻”等传统 道德观念仍有保留的必要,并且对“孝”的选择率最高。但道德标准选择的多元化与道德价 值判断的模糊化倾向比较明显;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存在差距,知、情、意

9、、行不统一; 在道德要求和评价方面采取了双重标准,对他人要求主流化与对自己要求流行化的矛盾心态 等等,这些问题都给高校提出了对大学生加强养成教育的迫切要求。二、对大学生实施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可以这样说,一个人在幼年、儿童、少年时期是其思想政治素质养成的基础阶段, 这是由其所处年龄层次的身心特点决定的;到了青年时期,随着个体认知能力的丰富、理性 的提升、自我意识的增强,思想政治素质趋向稳定,比较前一时期,这一时期的养成教育更 为关键。当代大学生正处于各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时代既为人才的成长提供了广 阔的空间,也使人才的成长面临更多的艰难,因而高校必须重视和加强养成教育既是实施素 质教育、培

10、养人才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给高校德育工作提出的要求。(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对人才的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通过市场经济组织、调节资源配置的形式, 它既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又有社会主义制度对实行市场经济时提出的利益关系和发展目 标的制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上,存在着个人、集体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和实现 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这也就是说,它不仅要求人们遵守市场经济的道德规范,如平等、公正、 诚实守信、互利互惠、精诚合作等;而且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社会主义的行为规则,如集体主义 原则和义利并重原则等,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利益矛盾,协调局部利益与整

11、体利 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与发展。(二)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培养具有优良道德素质的人才“在这个时代,天然的资源已经不是一个国家的关键,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根本标 准是素质、教育、机制和管理”这是说,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除了要求具有扎实的科 学文化知识和较强的运用知识的能力之外,更要求具有全面的、优良的道德品质。国外学者 把这种优良品质概括为是在“学术性”、“职业性”以外的“第三张教育通行证”,也就是要 求人才具备强烈的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事业进取心。既能正确地对待挑战, 参与竞争,又能关心他人,与人共事;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组织、协作能力,具有

12、崇高的理 想和高尚的人格,对社会、对国家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集体主 义观念和良好的社会公德及职业道德;善于根据时代对个体发展的内在要求,自觉培养自尊、 自爱、自立、自强、自信的个性,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三)信息网络化的迅速发展需要具有优良道德素质的人才随着计算机信息网络化的迅速发展,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网络时代。网络对于整合 人的智力、知识和创造力,对于个人价值的实现、世界观的形成、能力的发挥都有着特殊的 功能。网络也给人们带来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使人们跨越了地域、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进行 着自由互动式的沟通与交流,使人的思维意识进一步趋于完善与成熟,并正在改变着人

13、的工 作、生活及思维方式。但互联网也给人类价值观带来了思想意识被西化、国家观念和民族精 神被淡化、道德失范以及自立创新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弱化等等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四)全球一体化与可持续性发展战略要求人类具有普世的伦理道德素养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当今的地球已越来越变成一个“小村庄”,人类不断 地跨越空间障碍和制度、文化等社会障碍,而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充分沟通(物质的与信息的) 和达成更多共识与共同行动,人和人的世界(包括人自身、人化自然、人类社会)的整体化趋 势日益明显,世界逐步一体化。然而,全球化进程是一个不断出现冲突的过程,主要体现为全 球化与本土化的冲突、民族国家与全球市场以及国际

14、共同体间的冲突、人与自然间的冲突、 不同文化或文明间的冲突、个人与共同体间的冲突、人与自然间的冲突等。这些冲突反映在 人的思想意识上必然带来新旧价值观的冲突,要求人们树立新的道德价值观,即爱国主义与 国际主义相统一、民族精神与人类文明相统一、和平与发展相统一、生态环境意识与人本主 义思想相统一、个人与家庭、社会和谐统一等,促进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繁荣,实现 社会可持续发展。三、对大学生实施养成教育的途径(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注意养成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在高校已成为21世纪教学改革探索热点。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与一个人的文化素质修养休戚相关,二者相辅相成。实际上,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大多

15、是 关于“做人”的学问。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 使命感,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 为”的道德修养格言,很多都是真、善、美的合理内容,是大学生成长所应具备的人文精神。 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要渗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成才道路、民族自尊、治学 态度、工作作风、思想方法等内容,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塑造人文精神,逐步养成良 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二)重视家长老师的教育引导,带动养成学生经常以所接触的人为榜样进行模仿、尝试,逐渐形成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对青年 学生成长影响最大的外界因素,莫过于离他们生活最近、

16、最值得他们信赖的父母和老师。古 人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教育者的道德与文明意识、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 响着受教育者道德人格水平的提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在学生的道德 与文明养成教育中,老师、家长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作用,以身作则、积极引导,通过“言传” 和“身教”给学生以文明的教育、美的熏陶,影响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文明修养。(三)规范管理制度,强化养成学校教育必须和管理相结合,没有教育的管理是盲目的管理,没有管理的教育是软 弱无力的教育。管理的目的在于育人,它通过一定的规章制度的实施和监督来保障人的健康 成长,使之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俗话说: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现实生活中,确实 存在着不少因为没有制度的约束而养成不良习惯和品质的例子。数年前,华东师范大学等 10所高校联合发出建立“十无”校园的倡议,即无乱扔乱画、无脚印上墙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