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成长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8329603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1.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成长模式的比较与选择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企业成长模式的比较与选择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企业成长模式的比较与选择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企业成长模式的比较与选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成长模式的比较与选择(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内容摘要:本文总结了目前国内学者对企业成长模式的研究成果及其共性,然后提出企业 可以主动地选择自己的成长模式,最后分析成长模式的选择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关键词:企业 成长 成长模式的选择 形成 “成长”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种状态。企业成长不仅表现为企 业规模和数量的增长和扩张,更表现在企业结构和质量的改善和更新。数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 张只是成长的结果,企业结构的创新以及质量的提升才是成长的核心内容。“成长并不等同于 追求大的规模或是更大的市场份额,成长不是短期收入的增长,而是企业附加价值的长期增长, 而这来源于创新以及持续竞争优势的发展。” JORDI CANALS 在同一篇文章中还提出了企业成

2、 长重要性(见表 1),指出产品的成功可以促进企业的成长,但由于产品的有限生命周期性、可 替代性或易模仿性,使得企业成长的可能性减少,因而企业需要管理替代性风险。表中“打破 成熟行业心智”是指成熟产品的概念被“错误地”应用于产业概念中,造成了成熟产业内没有 企业成长的看法。而实际上,作为经济概念,成熟应该指成熟产品而不是成熟产业,所以我们可 以说“具有成熟产品的企业或产业”而不是“成熟的企业或产业”。 企业成长的重要性对企 业恰当地选择特定的方式、路径(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认为:企业成长不存在固定的 模式,是企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企业成长依赖五个相互作用因素:企业 内

3、环境、企业外环境、对自身(企业概念business concept)的理解、拥有的资源和能力、影 响成长的战略选择该模型扩展了彭罗斯的理论(基于资源),增加了一些对于企业成长非 常重要的因素,比如对企业概念的理解,并且强调了在维持成长过程中这些因素是如何相互作 用。而且从全球范围来看,众多持续成长的企业,都是不断通过适应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成长的 影响,及时地进行变革来实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对企业成长过 程及其成长模式的剖析和研究,总结出可以借鉴的经验和规律,从而能够减少企业成长过程中 的挫折和波动性,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深层的参考。 企业成长模式综述 目前,国内学

4、者对企业成长模式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种观点总结国外大企业的成长而得出的, 主要有三种模式,即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并随市场发展而成长,如美国;通过政府与企业的相 互协调合作而成长,如日本;由政府扶持而成长,如韩国、中国。 第二种观点将企业成长模式 划分为四种基本成长模式(尹义省,1999) :基于经营结构发展的成长模式;基于组织结构发展 的成长模式;基于空间结构发展的成长模式;基于技术结构发展的成长模式。 540) this.width=540 vspace=5贝茨(J •Bates)、帕金森(Parkinson)和萨缪尔森 (P•A•Samuelso

5、n)对上述四大基本成长模式进行了更细的划分:分析了基于企业 经营结构发展的企业成长原因,提出了三类细分成长模式,即以扩大某一产品产量为特征的规 模型成长;以在新的产业从事新的业务为特征的多角化成长; 以购买上游或下游企业扩展生产 链为特征的纵向成长。分析了基于组织结构发展的企业成长模式主要是由于企业市场份额增 长、雇员人数增加等原因引起的,提出了两类细分成长模式,即以企业分散和裂解为特征的分 散化成长模式和集团化成长模式。分析了基于空间结构发展的成长模式是因为企业成长涉及 地域变动,从而形成区域性企业和国际性企业。同时还提出,在实践中还存在这三种基本企业 成长模式之间交叉融合,进而形成更为细化

6、的企业成长模式。 !-empirenews.page-第三 种观点是从企业的不同层面来划分的:规模成长型以规模效益的追求为企业成长之动因的 一种企业发展模式;产权成长型主要是产权落实和由一元向多元的转变问题;组织成长型 企业组织成长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管理手段的更新、人员结构的变化、岗位设置的变动等, 它们最终表现为一种组织结构的变化,并以组织能力的成长来表现其成熟度;技能成长型以 技术创新和改造为发展核心的企业成长称之为技能型企业成长;资本成长型优化企业的资 本结构,使企业的资本能产生最大的利润;文化成长型。第四种观点是从民营企业成长的角度 来分析的:市场拉动型的集群式(Spuring -

7、 on of Market);企业孵化型的集群式民营企业成 长模式(Enterprise lncubation),企业孵化器(又称企业创业中心)是一种介于市场与企业 之间的中间性经济组织, 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初创阶段或刚成立的相对幼弱的新创企业发展成 为能够独立运作并健康成长的企业 ;分工演进型的集群式民营企业成长模式 ( Evolution of Division);外来移植型的集群式民营企业成长模式(Immigra tion)。第五种观点则是分为以 下三种模式:渐进型成长模式,跳越型成长模式以及阶梯型成长模式。 其它分类,比如专业化 模式和多元化模式等。 以上不同企业成长模式分类的共性可以总

8、结为: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 企业的成长路径,实质上都是对企业成长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剖析和定位,企业成长过程对应 不同的模式,通过选择企业成长模式(企业资源与能力的匹配过程)研究自己的优、劣势,从而 进一步促进企业的成长。 企业成长模式的确定问题 20 世纪 80 年代产生的“资源基础论”, 认为企业是由各种资源组成的集合,企业的竞争优势源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情况,外部市场结 构和市场机会虽然对企业竞争优势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是决定因素。企业成长模式的 形成往往基于特定的社会经济因素。 540)this.width=540 vspace=5 但是,由于资源可以 在竞争较充分的市场交易获得,只有

9、隐藏在资源背后的企业配置、开发和保护资源的能力才是 企业竞争优势的深层来源,由此产生了“能力基础观”。 同样,特定企业对成长模式的选择也 因具体影响因素而异,这些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包括企业规模、企业所在产业的特征、企业竞 争力和增长率等。 “能力基础观”产生以后,企业不仅仅是受市场支配的被动接受者,规模选 择和利润获取不再是市场供求关系的结果,而变为企业自身可以改变能力水平来自主地实现 成长。这种企业能力的逐步积累与增强,使企业产生了扩大生产规模和多样化的要求,企业便 会考虑选择合适的方式和路径(比如:通过收购和兼并等途径转移其过剩能力或者对原有的惯 例进行复制),即企业可以选择自己的成长模式

10、,进而再推动企业的成长。 选择企业成长模式 对企业的影响 影响的方式 首先是企业选定的成长模式对企业成长的显性影响(直接影响), 主要源于不同的成长模式对企业的成长提供了不同的发展思路。其次是企业成长模式的研究、 选择过程对企业成长带来的隐性影响(间接影响),主要指的是伴随着企业成长模式选择过程 对企业更深层次的思考、剖析和定位,而这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empirenews.page-影响的路径 选择企业成长模式可以通过横向和纵向(自上而下型) 两种路径来影响企业。横向影响是指企业在选择的成长模式,必然会通过企业文化、组织、技 术、产品等内部因素作用于企业自身。而纵向影响(自上

11、而下型)则通过产业、市场、企业来 影响企业的发展。 企业的成长离不开特定的产业背景,不同的产业对企业成长提供不同的条 件,产业的现状和演进趋势及产业的技术经济等特征的变化改变了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对 企业成长模式提出相应的要求,产业特征、发展阶段、空间布局和组织关系等是企业成长模式 选择的重要权变因素,因而企业想实现持续成长,就必须对其成长模式做出适应性调整。而不 同企业在产业演进的不同阶段会对产业发展构成不同的影响,企业的成功成长会影响产业组 织形态和空间布局,这些企业的持续成长与再生能力将对产业演进方向与速度产生重大影响, 进而影响其他企业对成长模式的选择。影响的体现 从表面上看,企业成

12、长的模式选择是以规 模为结果的,但本质上,企业成长受多个因素的制约,如产业、企业规模、产权、组织结构、文 化、技能、资本等。 选择企业的成长模式可以迫使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成长进行更深层次的思 考、剖析和定位,从而可以总结出企业成长的科学路径,并做出相应的其他发展战略决策。具 体而言,企业成长过程对应不同的模式,通过选择企业成长模式(企业资源与能力的匹配过程) 研究自己的优、劣势,从而更加明确企业在市场上的定位,有助于企业管理层做出适合企业自 身发展的有效的成长战略,有助于企业获得科学、合理的成长路径,规划科学的企业发展方向, 有助于企业设立必备的管理支撑,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健康、持续的发展。 本文通过对不同的 企业成长模式的梳理,并分析其共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企业都具有成长模式的自主选择性,企 业可以也非常有必要主动地选择自己的成长模式;同时我们应知道企业成长模式应该是多元 化的,应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结合特定的环境选择合适的模式,而不应追求一种所谓广泛适用 的企业成长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