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牲口价格考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8312991 上传时间:2023-11-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代牲口价格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宋代牲口价格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宋代牲口价格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宋代牲口价格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宋代牲口价格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宋代牲口价格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代牲口价格考(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摘要北宋时期的牛价,经历了从2贯到10贯的清晰上升轨迹;南宋时期牛 价大幅度上涨,一般价格在每头100贯左右,比北宋末期增长10倍。马的价格高 于牛,但差价因马匹质量不同而悬殊,最低者7贯,高者100余贯。一匹驴子的 价格约在10余贯到数十贯之间。南宋初的骡子约值100贯左右。西北游牧地区羊 价十分低贱,大约是每只500文;在内地约值三四贯。1头猪约值1贯到数贯。普 通的狗价钱大约在数百文到2贯数百文之间,特殊品种的狗价钱高些。公鸡在南 宋大约价值300文,善斗的公鸡价钱1贯。一枚鸭蛋价值10文钱。牲畜作为劳役辅助农业生产和重要交通运输工具,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经济 社会的发展,同时又为人类提供肉

2、食,皮、骨、毛等是许多手工业的原料,粪 便则是主要的农家肥。因此说,牲畜(包括家畜、禽)与古代社会生活、生产息 息相关,是除了人以外最主要的生产力和土地以外最主要的生产资料。有关宋 代牲畜,学术界已有不少研究,主要集中在马匹方面,其他牲畜论述不多;对 其买卖价格这一重要问题,也是只有零星论述,尚未见专论。本文试作考述, 以衡量其价值和地位,并期盼得到指正。一、牛牛是宋代最主要的生产工具,买卖十分普遍。北宋时期的牛价,经历 了从2贯到10贯的清晰的上升轨迹。淮南通、泰、楚州等州的盐场,由真州榷 务每年人中耕牛,分给无牛的亭户,“先准建隆中敕,每头减放一半价钱,更 于每头上减钱一千外,余钱每一千只

3、纳平盐二石。”按建隆年问的规定,每 头一半的价钱是1贯,则是宋太祖时大约2贯钱可以买到一头牛。宋太宗淳化五 年(994),京西路的一些州郡缺牛耕地,官府组织农民自己到江浙一带购买,“每一牛,官借钱三千”。每头牛3贯,大概是当时的价格。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有诏在开封的朝廷各坊、监和开封县西郭省庄,选购“纯赤黄 色牛犊可备祭祀用者”,省庄人户每犊支钱3贯,坊监每犊支钱2贯;至景佑五 年(1038),据三司言,祭祀选用的牛犊每头支钱5贯。表面上看,宋真宗时 的牛犊价格,已等于或接近于宋太宗时成年牛的价格。但宋真宗时的牛犊是特 殊毛色、特殊用途,不同于一般牛犊,价格自然高;而且是朝廷购买,

4、一般也 会比市价高些。从景韦占五年同样牛犊的价格则可以得知,20多年间已上涨了 约1倍。大观四年(1110),“ 一牛之价,不过五七千。”一头牛的价钱为5至 7贯。宣和五年(1123),两浙收缴被掠夺的耕牛,以每头10贯的价格买给了农 民。牛价持续上升,但多不过10贯。大约是宋徽宗时,许景衡有墨牛图 诗云:“一牛动是万钱值,墨指一作何纷纶。安得田家真有此,坐令四海无饥 民。”说明当时牛价一般是10贯左右。北宋时也有达到100贯的事例,但, 那不是正常的市场价格,而是敲讹勒索的价格:“桐庐县一民,兼并刻剥,阊 里怨之,尽诅曰:死则必为牛。一旦死,果邻村产一白牛,腹旁分明题其 乡社名姓。牛主潜报,

5、兼并之子亟往窥之,既果然,亦悲恨无计。又恐其事之 暴,欲以价求之。其民须得百千方售,其孤亦如数赠之。”后来因分赃不均, 协同作案的针工投案揭发说是他刺的字。南宋时期,牛价大幅度上涨。一般价格为每头100贯,比北宋末期增长10 倍。绍兴初,湖南诸州发生大饥荒,又值战乱之后,“田莱不辟,米价翔踊。 而二广帅司闭籴,且禁耕牛出境。一牛值钱百千”,即10 0贯。是非常时期 的价格。绍兴三年(1133),苏州昆山农家的一头牛犊,有人欲以20贯买走,但 主家不同意。说明实际价值更高。洪迈记载,福建建阳的一头牛犊,可值10 贯。(11)绍兴六年(1136),宣城人周紫芝言:“市一牛须百千”即100贯。(12

6、)同 年十月,都督行府言:“乞令提领江淮等路营田司于见 诸如胡嘏宋朝市马三题(中国农史1986年第3期),程民生略 论宋代畜牧业(河北学刊1990年第4期),杜建录宋代沿边市马贸易述 论(固原师专学报1991年第3期),张显运宋代牧羊业及其在社会经济 生活中的作用(河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等。至于牲畜的价格,仅见 汪圣铎两宋财政史(中华书局,1995年)在军事装备及民兵支费一节中 叙述了朝廷购买军马的价格。 宋会要辑稿食货23之31。 宋会要辑稿食货1之16, 63之162。 宋会要辑稿礼26之9。 宋会要辑稿刑法2之52。 宋会要辑稿兵18之23。 许景衡:横塘集卷6墨牛图。 释文莹:

7、湘山野录卷中。 薛季宣:浪语集卷33先大夫行状。 洪迈:夷坚志丙志卷7大渎尤生。(11)洪迈:夷坚志丁志卷5师逸来生债。(12)周紫芝:太仓稊米集卷49答田券示徐伯远。寄养牛内,就近支拨三百头付寿春府,一百头付濠州定远县。仰疾速计置, 节次起发前去借给归业人户耕种,免纳租课。候收成日,与作五年还纳, 每牛一头,止令纳钱一百贯省。”每头牛10 0贯省,合77贯足,还是官方的 优惠价。乾道初,鄂州一农民家的白牛犊和母牛,被人以300贯的价格买走。 则平均每头150贯,而实际上牛犊价格一般为10到30贯,那么主要价值就在 母牛身上了,约值200多贯。乾道四年(1168),淮南地方官言:“窃尝询究淮

8、上治田之具,盖每招一家(归正人引按),必首给钱百二十缗,以其二买牛, 一为室庐、耒耜之资。是知淮上不惟人稀,牛亦艰得,计道途之费,固应倍于 内地,又绿经历商税,费亦寝重。”以120贯的2/3买牛,就是80贯,这是 淮南当时的牛价,加上了从外地购买的路费、商税等费用,“固应倍于内地”。由此反映了当时内地牛价约40文左右,下降不少。宋孝宗时,鄂州民家的一头 牛病死,地方官员“贷钱三万以买犊。”则当地一头牛犊的价格是30贯。绍 熙年间,退休在越州老家的陆游,曾打算买一头黄牛犊骑乘代步,卖主索要的 价格是20余贯,陆游嫌贵,认为:“其费二万有畸,作栏、蓄童,又在此外。 遂一笑而止。”没有成交。南宋中期

9、,饶州一头“毛黑头白而长”的水牛犊, 卖了25贯。附带介绍一下牛的租赁价。宋真宗时,广德军管内的祠山庙,将民间布施的牛租赁给民尸,每年每牛输绢1匹。按当时1匹绢1贯钱折计,平均每天不 足3文,应该说相当便宜。绍兴六年(1136),寿春府、濠州定远县官方租借给 归业人户耕牛,“侯收成日,与作五年还纳,每牛一头,止令纳钱一百贯省。” 平均每年的租价是20贯省,合15贯400文足,每天约合42文,远高于北宋时的 租赁价。 宋会要辑稿食货2之19。 洪迈:夷坚志补志卷7直塘风雹。 楼钥:攻愧集卷91直秘阁广东提刑徐公行状。 陆游:渭南文集卷37朝议大夫张公墓志铭。 陆游:渭南文集卷28跋刘凝之陈令举骑

10、牛图。 洪迈:夷坚志三志辛卷7张三公作牛。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92,天禧二年五月壬申;宋会要辑稿礼20之85。 宋会要辑稿食货63之107。二、马二、马作为最主要交通工具和作战机动载兵的马,价格高于牛,但差价因马 匹质量不同而悬殊。宋太祖时,有人在华州以80贯钱买马一匹:“于华州八十千买之,契 券分明”。宋太宗端拱年问,李觉上书指出:“国家所市戎马,直之少者, 匹不下二十千。往来资给赐与,复在数外”。政府购买周边少数民族地区所 产的马匹,最低价格是每匹20贯。宋真宗咸平元年(998),朝廷估定西北地区向少数民族买马价格,“每岁 皆给以空名敕书,委绿边长吏择牙吏入蕃招募,诣京师,至则估马司定

11、其直, 三十五千至八千,凡二十三等。其蕃部又有直进者,自七十五千至二十七千, 凡三等。有献尚乘者,自百一十千至六十千,亦三等。”(11)在西北边疆地区招 买少数民族的马匹,每匹自8贯至35贯,分23等;有少数民族直接进马者,每 匹自27贯至75贯,分3等;有进献可供皇帝乘骑者,每匹自60贯至110贯,也分 3等。大中祥符三年(1010),灵州的厮铎督及潘罗支男失吉遣使贡马,其中“厮 铎督马三疋,估直百七十贯;潘失吉马三疋,百一十贯”。(12)厮铎督 张齐贤:洛阳搢绅旧闻记卷3白万州遇剑客。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9,端拱元年十二月。(11)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3,咸平元年十一月戊辰;宋

12、会要辑稿兵24之2。(12) 宋会要辑稿方域21之23。所贡马每匹56贯余,潘失吉所贡马每匹36贯余。天禧二年(1018),并代走 马承受张永和等言:“并州劲勇马社军每人置马一疋,直钱四十五千,官止给 十千,望稍增其数”。河东路并州买马,一匹直45贯。宋仁宗景禧三年(1036),朝廷再次调整诸州买马额:凡买马等仗,自四尺七寸至四尺二寸有六等,每差以一,给其直脚。大马 自绢二十九匹端至十九匹端六等,每差以两。牝马自绢十六匹端至十一匹端六 等,每差以一。旧马价有以缗钱计之,为十等,自三十八千至十八千,每差以 两。每匹价钱自18贯至38贯不等。景佑四年(1037),河北诸军缺马,群牧司于 天雄军、真

13、定府、定、瀛、贝、沧州买马,12岁以下按等级支付价钱:“马自 四尺七寸至四尺二寸,凡六等,其直自二万五千四百五十至万六千五百五十, 课自万三千四百五十至八千九百五十九,六等。”最高价25贯450文,最低 价16贯550文。宝元年间(10381039)朝廷括买民间马匹,分4等,每匹支付20 贯至50贯不等。康定初(1040),宋夏战争爆发,陕西用兵,军马不足。朝廷 诏令京畿、京西、淮南、陕西路括市战马,“马四尺六寸至四尺二寸,其直自 五十千至二十千,凡五等。”价格在20贯至50贯之间;康定二年(1041),朝廷 诏令河北州军置场市马,但按其要求的标准买不到很多的马,朝廷只好降格以 求并提高价格:

14、第一等为28贯,第二等26贯,第三等24贯,第四等以下及牝马, 仍按原价,标准则自第二等以下依次少减1寸。庆历四年(1044),有诏西北 地区以外的有关州军和开封府界,“巡检兵校听自市(马),官偿其直,毋过三 十千。”即开封府和内地负责治安的巡检兵校,可以自己买马,官方支付价 钱,最高额为每匹30贯。意味着这些地方的马一般价值30贯。嘉祐六年(1061), 群牧使宋祁说道:朝廷在河东路的麟、府州买马,原来分为5等:“第一等一 十八匹端,至第五等各减一匹。”第一等马可以用18匹(端?)绢购买,至第五 等依次各减 l 匹。后来各减绢2匹,第一等马当时只有16匹(端?),“蕃汉兴贩 人户,别无利润,

15、致骒马转少。”要求前三等以上各特添绢2匹,第四等、五 等各特添1匹。嘉祐年间,欧阳修在开封与人写信说:“有人将一马来,行 亦快,不见惊蹶,不知毛骨如何?云要百千为定价。”要价10 0贯。治平元年(1064),河东、陕西的广锐、蕃落等地方部队缺马,朝廷诏 令他们可以置社购买,每匹官方给钱30贯。“久之,马不至,乃增直如庆历诏 书,第三等三十五千,第四等二十八千”。仍采取提高价格的办法,第三等升 至35贯,第四等升至28贯。北宋中期的毕仲询载道:有医生李生遇见一骑马 者,问道:“君马新市,其价几何?”回答道:“一百五十千。”此马价值 150贯,当属少见的良骥。熙宁五年(1072),日本僧人成寻在开封买马2匹,价钱是1匹10贯,另1匹9 贯,加上税钱815文,“合廿贯也”;又在郑州买马2匹,1匹原来价格是10贯 降至8贯,1匹原来价格是9贯降至7贯。(11)其价格比朝廷买马便宜的多,显然所 买不是军用的战马,而是普通的民用马。再者,官方大规模的买马行动,无疑 也会造成临时的紧缺,从而导致马价上涨。韩维言,宋神宗实行保马法之前, 北方地区1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91,天禧二年正月庚申。 宋会要辑稿兵24之2。 宋史卷198兵志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