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集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8300705 上传时间:2024-01-1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集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集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集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集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集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集(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集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的教学反思 随着计算机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确实教育信息化提高了教学效果,多媒体演示使课堂声画并茂,所有这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让学生尽快享受到多媒体教学的好处,也为了探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结合我校的校本专题:“倡导有序,追求有趣,实现有效”。我进行了“角的度量”的教学尝试。 角的度量是小学数学教材第七册第 二单元的内容,教学目标是知道计量角的常用单位是“度”,认识表示度的符号“。”;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射线和角的基

2、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学习画指定度数的角和计算角的和差的基础。课中知识点较多,而新知识又较抽象、枯燥。以往大多是教师讲,学生看的形式。这节课上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信息技术,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操作中积累感性认识,逐步形成较为熟练的测量技能。 在上述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当浓厚,积极性很高。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是运用了多媒体,它把静态的量角器动态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学生才能从中看出蕴含的规律。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两点: 一、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捕捉学生观察中的亮点学习过程是学习环境主体与学习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应当为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创设必要的环境和条件,使得学生能够利用这些环境

3、和条件主动学习获取知识。认识量角器是学习读数和量角的基础,而量角器对学生来说是较为陌生的。他们对它充满了好奇心和新鲜感。在此我让学生先自己观察量角器,给学生一个初步的感知,学生极易发现上面有很多的刻度和刻度线。但中心点学生发现较难。可在课上有一学生发现:“老师我的量角器上有一个小洞”。又有一个学生发现:“我的量角器上没有小洞,中间有一个相交的点”。此时我及时捕捉学生观察中的亮点,顺着学生的思维及时引导学生认识了这个小洞、相交点就是量角器的中心点。 二、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必须更好地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体化服务。在测量角的大小时,电

4、脑演示出不同位置、不同大小的角,媒体上量角器的移动使学生清晰地了解量角时如何放置量角器,如何看刻度。课件的演示效果较好,而且节省时间,形象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缩短学生自主探究后表述的时间,观察和比较能力得到了发展。在教学中,注重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通过学生的实际观察操作验证而得出结论。 在练习部分,电脑出示了不同形式的题目,使学生进一步巩固量角的方法,帮助学生达到基本教学目标。不同题目、不同的难易程度尊重了学生的个别差异,同时也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使学生在练习中进行了自我探究学习,尊重了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位学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生的自主

5、探究带来了乐趣,更给人以启迪。能让教师在课堂上游刃有余,让学生在课堂上兴趣盎然。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一、比较好的几方面 1、备课时把握住了知识的前后联系。小学阶段对整数笔算乘法的最高要求是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开始,两位数乘两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关键。因为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乘两位数同是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如果熟练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再恰当的利用知识的迁移,学生肯定会很快的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教学中成功创设了预习问题。在学生的预习过程中,让学生有目的的进行学习,对于问题,通过学习之间的讨论,交流得出问题的答案,学生的学习效果

6、比较明显。 3、有效的培养了学生认真书写乘法竖式的习惯。(1)教学的板书做到以身作则;(2)要求明确,包括数学间的间距、相同数位如何对齐以及横线的画法;(3)严格要求,作业批改中要求学生按要求书写。二、不足之处 1、教学中没有将新旧笔算进行很好的对接。特别是在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没有利用好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学习新知,过高估计了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掌握,没有进一步强调算理,教学中又没有强调好“用十位上的数去乘,乘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这个算理,结果导致部分学生在书写第二步乘积时,数位对错。 2、没有考虑到学生口算能力的薄弱。学生出错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口算出错,原因之一是乘法口诀背错

7、,比如:三六十二、四八三十六等等;原因之二是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出错,比如24+8、54+7等等。三、今后改进方面 1、教学中复习铺势要到位,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关注数学知识本身的逻辑联系,充分的利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旧知迁移效果会更好。 2、课堂上加强学生的口算练习 (1)必要性。相比之下,笔算乘法比笔算除法更容易掌握一些,进位加法的口算比退位减法的口算更容易掌握。在学习时,先让学生口算几道题,特别是进位的加减法,因此,在学习下一个单元笔算除法时,学生遇到的困难肯定会更多。因此,必须从现在开始加强学生的口算练习。(2)可以采取课前听算的形式,每天的题量可以少一些,每天必练。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

8、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反思1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是一节很抽象的概念课,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而本节课的内容也很丰富,既要归纳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又要对学过的四边形进行整理,利用集合图让学生理解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是把平行四边形、梯形放在研究四边形关系这个大环境下进行教学的。一、关注知识形成的过程用发展的眼光来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以听、看、记忆接受而来的知识,理解较肤浅也易遗忘。而在体验中自身感悟的知识理解透彻、记忆深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是不可能靠讲授、听而得来的,“能力”要在有效的活动中、探究中、应用中、实践中锻炼而成。对平行四

9、边形和梯形的特征研究,我尽可能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先通过观察,自己猜测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然后小组合作验证猜想(通过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学生自然也得到了有效地学习。二、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蕴涵着数学教学资源,遵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逐步的养成学生在今后自觉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思考、解决周围的问题。所以在学习新知识的尾声,我就给学生制造了这么个机会,先找找课件中出示的表面是平行绿色圃,四边形和梯形的物体,再找找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周围,从生活中

10、去感悟数学。几何图形的概念教学学生较难理解,因此,我们在进行这类知识的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运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通过对图形观察、测量、画图、描述交流等活动,让学生获取和运用新知识,并在运用这些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并得到一定的提升。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反思2一、用发展的眼光来教学,关注知识形成的过程,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未来能力用发展的眼光来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远比让学生直接但却被动地获取现成知识结论要更加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学生的观察、猜想、探索和创新等其他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有效地开发和锻炼。“纸上得来终觉浅。”以听、记忆背诵接受而来的知识,理

11、解较肤浅也易遗忘。而在体验中自身感悟的东西理解深刻、印象久远。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是不可能靠讲授、听而得来的,“能力”要在有效的活动中、探究中、应用中、实践中锻炼而成。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研究,我本着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方法,让学生依据探究内容自己有序探究,自己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学生自然也得到了有效地学习。二、创造性地挖掘教材里的素材,让学生也能“提出问题”我们的学生大多数只会被动地听而不能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我们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去思考问题,勇敢地发表见解,大胆推理,勤于探索,从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课

12、堂教学中,发散性提问:“假如那么?”“你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还有哪些可能?”这类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要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前所未有的独创的想法。这类问题激发的正是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在这种问题的推动下,学生必然展开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活动,以求得到多种答案。例如,在认识梯形时当学生探索出“这几个四边形都是有一组对边平行,但长度不相等,另一组对边不平行。”时,我将提问向知识的深度、广度发散,并同时尝试着激发学生们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对!这几个四边形都只有一组对边平行,但长度不相等,那假如?假如什么呢?我们可以推理什么呢?(谁能猜猜老师想提什么问题呢)”一个思维敏

13、捷的孩子举起了手:“假如长度也相等的话,会怎样呢?”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假如长度也相等的话,另一组对边也会平行,就有可能是正方形了。”“也有可能是长方形。”“还有可能是平行四边形。”多么新颖的提问啊!给思维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使学生对梯形、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和理解,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对它们之间的异同处也更加明晰了,思维的覆盖面拓宽了,还使学生初步习得了一种假设、推理、论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那谁能告诉大家什么叫做梯形了吗?”“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有些同学还刻意地把“只有”两个字说得格外重些,这说明他们对本知识点理

14、解地很深刻。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近两周的时间教学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感觉教学效果不太好,反思教学过程,感悟颇多。教材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学设计有点生硬。学生对这部分的学习总找不到感觉似的。写写反思,对自己是促进,与同行共勉。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教学重点是确定商的书写位置,除的顺序及试商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笔算的算理;难点是试商的方法。学生以前学习过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或两位数的除法,教学时让学生回忆以前的知识,特别是除法的笔算方法,然后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商的书写位置,除的顺序

15、等基本问题,然后着重解决试商的问题。教材中安排了四组例题,分层次、分阶段分化了重点,分散了难点。例1主要解决试商、商的书写位置等问题;通过例2的教学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例3的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试商。例4教学商是两位数的除法。学生初步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用四舍五入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进行试商时,在试商过程中,一般都要调商,往往要经过多次调试方能求出商数来。尽管教学时总结出了“用四舍”时,因把除数看小了,初商容易偏大,试商时可比原来想的商小1,而“五入”时,因把除数看大了,初商容易偏小,试商时可比原想的商大1。而学生在具体的计

16、算中,还是感到很困难,造成了试商速度慢。当教学完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后,在进行练习时,感觉教学学生掌握的不太好。通过学生的作业,出现了很多与之相关联的问题。(1)个别学生商与除数相乘时出错,这反映了学生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没过关。(2)有些学生乘对了,在被除数减除数乘商的积时又出错,看来减法计算掌握的也不太好。(3)还有个别学生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试商时,没有用商乘原来的除数,而是乘了整十数。(4)还有学生抄错题,横式上漏写商或余数。(5)还有的学生竖式写到一半就不写了。(6)极个别学生除法不会试商计算。针对这部分教材出现的问题,我和同级部的董老师进行几次教研,分析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练习。首先强化口算训练,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特别是像整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