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次复查技术方案(定稿)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8300176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次复查技术方案(定稿)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六次复查技术方案(定稿)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六次复查技术方案(定稿)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六次复查技术方案(定稿)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六次复查技术方案(定稿)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次复查技术方案(定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次复查技术方案(定稿)(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甘肃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六次复查技术方案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部署开展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和做好2009年清查工作的通知(林资发2008250号)文件要求,特制定本方案。一、甘肃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概况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是全国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掌握森林资源宏观现状与动态为目的,以省为单位,以固定样地为主进行定期复查的森林资源调查方法。1979年按照原林业部的要求,在全省十大天然林区分两个副总体初步建立了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其中:第副总体包括白龙江、洮河林区,总面积16760平方千米,布设固定样地2817个,样地间距23千米;第副总体包括小陇山、祁连山、子午岭、关

2、山、西秦岭、康南、大夏河、马啣山等林区,总面积36569平方千米,布设固定样地4038个,样地间距33千米。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数据采用“四五” 清查成果,其余地区森林资源数据采用1975年的清查成果。1988年,对第、两个副总体进行了第一次复查。“三北”地区69个县(除去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覆盖范围)森林资源数据采用1987年总体规划成果数据;其余地区(除去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覆盖范围)森林资源数据采用“五五” 清查成果数据。1991年,在对天然林区两个副总体进行第二次复查的基础上,又在非天然林区建立了第副总体,范围为第I、副总体以外地区(除去连片大面积的沙漠、戈壁和草原187779平方

3、千米),总面积为208626平方千米,布设固定样地6455个,样地间距48千米。第、副总体以外的零星资源数据通过遥感判读或统计获得。至此,全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包括三个副总体,覆盖面积261955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58.2%,共布设固定样地13310个。1996年,对第、副总体进行了第三次复查,对第副总体进行了第一次复查。调查方法和内容与前期基本相同。2001年,进行了第四次复查。以全省为一个总体,分三个副总体。即保持第、副总体范围和样地间距、样地数量不变,扩大第副总体的覆盖范围,将原体系外187779平方千米并入第副总体,仍按原样地间距48千米布设样地,第三副总体面积扩大为39640

4、5平方千米,在原13310个样地全部保留的基础上,另新设样地4392个,全省固定样地总数为17702个。为保证各地类面积的调查精度和成图的需要,利用TM卫星影像布设遥感判读样地142373个,其中:第副总体样地间距11千米,样地16975个;第副总体样地间距11千米,样地37347个;第副总体样地间距22千米,样地88051个。至此,真正实现了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的全省覆盖。2006年,进行了第五次复查。除按照国家要求增加了部分调查内容以外,调查方法与前期基本相同。2011年,进行第六次复查,总体划分及样地布设与第五次复查保持一致。二、清查目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简称一类清查)是全国森林资源与生

5、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掌握森林资源宏观现状与动态为目的,以省为单位,以固定样地为主进行定期复查的一种森林资源调查方法。建立、巩固和完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是一项重要和长期的林业基本建设工作。组织开展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是森林法及森林法实施条例赋予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其成果是反映全省森林资源面积、蓄积和森林覆盖率等主要指标,反映森林资源与生长状况,客观评价全省林业生态建设阶段性成果,制定和调整全省林业发展方针政策、规划,制定和落实各地森林资源消长任期目标责任制的重要依据。三、清查依据(一)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林资发200425号)(二)遥感图象处理与判读规范(

6、试行) 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 1999年5月(三)国家林业局关于颁发“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的规定(试行)的通知(林资发200414号)(四)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补充规定(试行) 国家林业局(资调字 200510号)(五)国家林业局关于部署开展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和做好2009年清查工作的通知(林资发2008250号)(六)国家林业局办公室关于印发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补充技术规定等的通知(办资字2008100号)(七)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质量管理办法(试行)(办资字200963号) 四、调查内容清查的主要对象是森林资源及其生态状况。主要内容包括:(一)土地利用与覆盖:包

7、括土地类型(地类)、植被类型的面积和分布;(二)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数量、质量、结构和分布,森林按起源、权属、龄组、林种、树种的面积和蓄积,生长量、消耗量及其动态变化;(三)生态状况:包括森林健康状况与生态功能,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土地沙化、荒漠化、林地土壤侵蚀、湿地类型的面积、分布及其动态变化。五、调查方法(一)固定样地调查针对我省的实际情况,第、副总体固定样地均需到现地调查;第副总体落入连片大面积沙漠、戈壁范围内的非林地固定样地采用遥感判读与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其余固定样地均需到现地调查。需现地调查的固定样地,根据前期样地位置和复位记录描述(或已经采集的GPS坐标),

8、采用GPS导航、引点定位和向导带路等多种方法找到固定样地,并采集样地西南角的GPS坐标值。样地定位后,首先要利用保存的标志对周界进行复位,并按固定标志设置要求,修复和补设有关标志,样地位置和样地周界原则必须与前期保持一致。样地复位后,按照固定样地调查要求进行调查。(二)遥感判读样地调查遥感判读样地利用人机交互的方法,由两名技术人员进行背靠背的判读。首先对TM影像进行校正,建立解译标志,然后对遥感判读样地进行判读,最后抽取5%以上的样地到现地进行验证。 六、抽样精度要求以全省为一个总体,将各副总体进行联合估测,计算总体抽样精度。总体抽样精度要求如下(可靠性95%):(一)有林地面积精度90%以上

9、; (二)人工林面积精度90%以上;(三)活立木蓄积量精度90%以上;(四)活立木蓄积量总生长量精度为85以上;(五)活立木净增量,做出增减方向性判断。七、复位率要求(一)固定样地复位率在98%以上;(二)固定样木复位率在95%以上。八、有关技术问题的说明和规定(一)需检尺的经济树种主要有:漆树、栓皮栎、白蜡、厚朴、杜仲、桑树、柿子、板栗、山杏、枣树和核桃等。应检尺的灌木树种有柽柳、梭梭、山毛桃等。(二)GPS用于帮助寻找样地和辅助定位,在使用GPS导航寻找样地的过程中,距离样地800500m时开始采集工作航迹,并长期保存。(三)采用大苗造林或大树移栽,造林满一年后,生长稳定且郁闭度达到0.2

10、0以上的造林地按有林地对待。(四)人工林不同造林方式成林年限(详见表11)。表11 不同造林方式成林年限表营造方式树 种年降雨量400mm以上地区成林年限年降雨量400mm以下地区成林年限封山育林冷杉、云杉、铁杉等慢生针叶树种710油松、华山松、白皮松、樟子松等速生针叶树种58阔叶树种58灌木树种57飞播造林针叶树种710阔叶树种57灌木树种57人工造林直播针叶树种710阔叶树种57灌木树种57植苗冷杉、云杉、侧柏等慢生针叶树种57落叶松、油松、华山松、白皮松、樟子松等速生针叶树种46阔叶树种35灌木树种24核桃、柿树5其它经济树种3大苗造林1短轮伐期用材林针叶树种3阔叶树种2(五)新增内容调

11、查1、在乔木林调查中,将因人工栽培矮化而形成的,没有明显主干或树高达不到5米的乔木林另行编码记载。2、在竹林调查中,将竹林细分为散生型竹林、丛生型竹林和混生型竹林,对毛竹(含非竹林样地内毛竹)增加胸径检尺和竹度调查。3、对于因人工造林形成的乔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和未成林造林地的造林地情况做附属说明。4、在未成林造林地调查中,增加造林树种、造林年度、苗龄、造林密度、苗木成活(保存)率和抚育管护措施等调查内容。5、在样地每木检尺调查中,对检尺样木调查记载具体树种名称。对灌木林样地要求设置样方调查记载灌木树种名称、株数和盖度。6、在样地因子中增加经济林产期调查。7、在平均样木调查中,增加平均样木

12、的冠幅和枝下高调查因子。8、在样地西南角向西2米处设置2m2m的样方开展植被调查。下木(胸径5cm、高度2m的幼树)的树种名称、高度、胸径,按树种调查记载;灌木(含高度2m的幼树)的主要种名称、株数、平均高、平均地径、盖度,按主要灌木种记载;草本的主要种名称、平均高、盖度,按主要草本种记载。对样方内的珍稀物种和具有较大开发利用价值物种应调查,还应对天然更新和枯落物厚度进行调查。9、增加林地“侵蚀沟和崩塌面积比”调查因子。10、采用访问、座谈和查阅资料等方式,调查社会经济、营造林情况、林木采伐利用、森林防护等方面的内容,填写社会调查记录和访问调查问卷。九、调查成果(一)固定样地调查记录卡片;(二

13、)遥感判读样地因子记录表;(三)样地因子和样木因子数据库;(四)森林资源统计表;(五)相关图面材料(固定样地布点图,专题分布图,遥感影像图等);(六)技术方案;(七)工作方案;(八)技术操作细则; (九)工作总结报告;(十)技术总结报告;(十一)质量检查验收报告;与以上成果相对应的电子文档。十、森林生物量模型建立按照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森林生物量模型建立暂行办法(试行)的要求,完成我省云杉、冷杉、油松、华山松、山杨、桦木、栎类、其它阔叶类等树种生物量建模工作。(一)样本采集样本采集包括乔木层(含竹类、下木)、灌木层、草本层3个层次的生物量样本及枯落物层储量样本。乔木样本按5个以上径阶均匀分布,

14、样本选取综合考虑地域分布、立地条件、龄组结构等因素,确保采集样本具有代表性。样本数量每个单元的建模样本数不少于150个,检验样本数不少于10个。(二)系数测定实验测定样品的含水率、含碳系数与储能系数。(三)模型建立森林生物量分别按乔木、竹类、灌木和草本建立回归模型,其中乔木和竹类建立单木回归模型,灌木建立单木或样方回归模型,草本建立样方回归模型。枯落物储量按样方建立回归模型。(四)模型检验利用建模样本的实测生物量和模型估计的生物量计算总相对误差、平均系统误差、相对误差绝对值平均数和预估精度等统计指标,同时观察残差分布是否随机,以评价模型是否达到预定要求。将建模样本按径阶组分成若干个区段,分段计算相对误差、平均系统误差、相对误差绝对值平均数和预估精度等统计指标,比较模型在各区段的精度,并分析是否存在偏差。利用检验样本的实测生物量和模型估计生物量计算相对误差e和估计精度p。当估计精度低于规定要求时,分析原因,必要时适当增加样本数量,提高模型估计精度。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