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HMT)原理及应用分析.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8275057 上传时间:2024-01-3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14.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HMT)原理及应用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HMT)原理及应用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HMT)原理及应用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HMT)原理及应用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HMT)原理及应用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HMT)原理及应用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HMT)原理及应用分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在车辆上的传动装置多采用机械式变速器,1液力机械式变速器(AT液力机械式变速器由液力变矩器和多挡机械变速箱组 成。2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HMT及应用分析3静液压无级变速器(HST及其应用分析静液压无级变速器(HST依靠液压变量 马达实现纯液压无级变速,效率较AT高,但较齿轮变速器低许多,传递功率不大4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为了充分利用发动机大的功率,节约能源以及获得优良的动力性能,最理想的方 法是从传统的有级传动发展为无级传动。目前普遍采用的液力变矩器及其闭锁装置,自动换挡机构等均是为了弥补有级 传动的不足而产生的传动模式,但不能实现真正的无级变速。另外还出现了全液压传动的无级变速器,其操纵方式

2、也由手动液控向电液控制 或微电脑控制技术方面发展,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大大提高了整机的行使平顺性 和作业性能,液压传动可以保证车辆具有稳定的行驶速度。但是在液压传动的车辆 中传动效率低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按当代的技术水平,纯液压传动中最高效率 在80-85%左右而在车辆使用中,一般只能达到50-60%。此外,适用于重型车辆使用 的大功率的液压元件难以加工,也使液压传动的车辆增加了制造成本。另外,这种高 油压高转速的变量泵和定量马达的排量越大,即功率越大时,效率和寿命愈难以保证 生产愈困难,在市场上愈难买到。液压传动的低效率直接影响了整机的生产率和经 济性,决定了它在车辆上很难有较大的发展

3、空间。机械液压双功率流则兼有机械传动的高效率和液压无级传动的双重优点,可在较宽的范围内实现可控的无级变速和所需的车速。以小功率的液压元件传递大功率 特性,高效率特性,为车辆的经济性和动力性问题的解决找到了理想的道路。液压机械无级传动是一种双功率流传动系统,分为液压功率和机械功率两路传 递,分流机构分流后液压马达在正向和反向最大速度之间来回无级变速。其每一个 行程和行星齿轮机构的一种工况相配合,最后两路汇合成由若干无级调速段相衔接 并组逐段升高的全程无级输出速度。液压元件只负担最大功率的一部分,其他功率都由机械路传递。这相当于将液压无级变速功率扩大 ,传动总效率相对于液压传动 也显著提高,和液力

4、机械传动相比,装载量最大可提高30%,燃油经济性最大可提高 25%。其特点是通过机械传动实现功率转递,通过液压机械相结合实现无级变速。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HMT及应用分析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HMT由液压调速机构和机械变速机构及分、汇流机构组 成,是一种液压功率流与机械功率流并联的传动形式,通过机械传动实现传动高效率, 通过液压传动与机械传动相结合实现无级变速。其原理如1所示,输入功率经分流机构分流为两路,一路经液压调速机构流至汇流机构,另一路经机械变速机构传至汇 流机构,由于液压调速机构具有无级调速特性(通过控制系统控制变量泵斜盘倾角的 变化使排量改变来实现,与机械变速机构经汇流机构汇流后,使

5、HMT实现无级变 速。液压调速机构有变量泵-定量马达,定量泵-变量马达,变量泵-变量马达3种形式, 第一种应用较多。机械变速机构为自动有级变速器。分、汇流机构为定轴齿轮传动 或行星齿轮传动,从成本及实现难易来讲,分流机构以定轴齿轮传动居多,汇流机构以行星齿轮传动居多,在拖 拉机上用这种的较多。自动换挡部分由于传统的机械传动齿轮式有级变速器结构简单,且传动效率较高。故使用十 分普遍;但由于有级变速不易实现换挡自动化;且因为只有有限几个挡位变换,终不能 获得理想的牵引特性。为了实现换挡过程的自动化,在现代少数汽车上采用了 液力 变扭、行星齿轮”的无级变速器。本设计就是为与此类变速器相似的液压机械无

6、级变器”上实现自动换挡。此系统通过对车辆实际换挡过程中三个必要参数(如发动机转速n、汽车车速v及发动机负荷率的随机检测,在电控单元的指令下,由电磁阀 操纵液动的执行机构,随即执行换挡动作,从而实现了换挡自动化。在换挡时,驾驶员 只需控制油门踏板。至于什么时候换挡(换挡时机,换入哪个挡(换挡挡位,以及怎么 换挡(换挡动作的协调和配合将全部自动化。手动挡主要通过调节不同齿轮组合来更换挡位,而自动变速箱是通过液力传递 和齿轮组合的方式来达到变速的目的。其中液力变扭器是自动变速箱最具特点的部 件,它由泵轮、涡轮和导轮等构件组成,泵轮和涡轮是一对工作组合,泵轮通过液体带 动涡轮旋转,而泵轮和涡轮之间的导

7、轮通过反作用力使泵轮和涡轮之间实现转速差 并实现变速变矩功能,对驾驶者来说,您只需要以不同力度踩住踏板,变速箱就可以自 动进行挡位升降。由于液力变矩器自动变速变矩范围不够大,因此在涡轮后面再串联几排行星齿轮提高效率,液压操纵系统会随发动机工作变化自行操纵行星齿轮,从而实现自动变速变矩。自动挡的汽车由于发动机和变速箱之间没有离合器 ,他们之间的连接是靠液力 变矩器来实现的,液力变矩器的作用一是传递转速和扭矩、二是使发动机和自动变 速箱之间的连接成为非刚性的以方便自动变速箱自动换挡。液力变矩器的工作原理 就像两个风扇相对,一个风扇工作,然后将另一个不工作的风扇吹动。这个比喻可以 很形象的解释液力变

8、矩器中泵轮和涡轮之间的工作关系。为了成为液力变矩器还需 另一个部件:导轮。导轮是存在于泵轮和涡轮之间的一个部件 ,用于调节壳体中ATF 液流方向,通过单向离合器与箱体固定。(至此我们了解到了液力变矩器的最大特点一一软连接,而这种动力的传输方式 起到了两大功能:1、从静止到低速时的平稳起步;2、在加速过程中,较大动力输出时 起到增大扭矩的作用。如果与 MT上的离合器相比较,则需注意的是,第一条起到了 并优化了 MT上离合器的功能,但第二条则是离合器无法实现的。但液力变矩器这先天 软连接”特点有一个弱点,动力不是直接输出的,在扭矩输 出对等是,泵轮的转速要大于涡轮这样的话在传输动力时,ATF还在壳

9、体中循环,浪费 了动力,所以目前几乎所有液力变矩器都有一个高效节能的部件:液力变矩器锁止 器。锁止器的形式是一个多片离合器,其作用就是当变矩器处于耦合状态,无需增矩 时,将泵轮和涡轮锁止,这样的话动力传递即为 硬连接”全部的无损(或者说有微量的 动力流失的将从曲轴传递到了下一站:变速箱。液力变矩器特性曲线K(变矩比)叭传动效率)简单解释一下上图:i轴为转速比,表示涡轮与泵轮转速之比,左端泵轮转速远大 于涡轮,右边相等。起步或大脚油门时,转速比较小,泵轮比涡轮快很多,此时泵轮输出 的扭矩要比涡轮输入扭矩大很多,比较有力,但传动效率较低;轻踩油门,转速比增加, 变矩比降低,传动效率也相应提高,转速

10、比为60%时,效率最高;当稳定油门,速度较为 稳定是,转速比进一步上升,变矩比接近1,但此时传动效率下降;为避免动力流失,变 矩器用离合器锁止,转速比骤增至1,效率也达到最高。一、机械传动原理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大都用到了行星齿轮机构,这与行星齿轮机构具有结构紧 凑,传递功率大的特点是分不开的。行星齿轮机构由太阳轮、齿圈及两个或两个以 上的行星架组成。一般选择两个输入另一个输出,固定tnn. Hin.惰團无一阖定.割无持甥翼枉一元件圖定*另两元件樟阿向雖股向运动任三介元悴整台为一个整律自的垃斡将性绘舍出各个档愎百车7 窜 aVTOHME CM :V而为了增加档位,汽车上的行星齿轮升级成了齿轮组、

11、齿轮排,再通过一系列执行器便可以完成换挡了、液压传动的基本原理液压传动的基本原理是在密闭的容器内,利用有压力的油液作为工作介质来实 现能量转换和传递动力的。其中的液体称为工作介质 ,一般为矿物油,它的作用和机 械传动中的皮带、链条和齿轮等传动元件相类似。液压传动是利用帕斯卡原理!帕斯卡原理是大概就是:在密闭环境中,向液体施加一个力,这个液体会向各个方向传递 这个力!力的大小不变!液压传动就是利用这个物理性质,向一个物体施加一个力,利 用帕斯卡原理使这个力变大!从而起到举起重物的效果!机械传动的效率高,液压传动的效率低,在保证液压调速的基础上,机械传递功率 所占总功率的比例越大,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的总效率越高。正因为如此,液压机械 无级变速器力争使液压所传功率比例最低参考文献:1张明柱,周志立,徐立友.农业拖拉机用多段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设计农业工程 学报,2003,192. 田全忠.液压机械传动在大功率拖拉机上的应用分析.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2001,2:31 333. 拖拉机地盘结构设计图册M.机械工业出版社.19744. 拖拉机设计手册5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2001年02期液压机械传动在大功率履带拖拉机上的应用与分析。田全忠离含器CiC1Cjc+C5前进HN1+Ml+HN2+HM3+124-+HM4+倒HKR1+车 MR1 HMR2 + -+ -+ +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