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中的悲剧意识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8191310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9.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边城中的悲剧意识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边城中的悲剧意识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边城中的悲剧意识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边城中的悲剧意识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边城中的悲剧意识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边城中的悲剧意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边城中的悲剧意识(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边城中的悲剧意识200204 班 宋贇摘要 沈从文的边城呈现出独特的悲剧美。一片山 明水秀的天地之中,一群善良的山民们却上演了两出爱情 悲剧,这其间表现出生命的悲剧、人性的悲剧,也就是生 命的缺乏主体性和人性的简陋所造成的那些至纯至真的人 们的悲剧;同时这悲剧中还寄托着作者文化选择的悲剧感, 他难舍古老的农业文化,排斥鱼龙混杂的现代文化,但却 阻挡不了后者替代和影响前者的历史进程,于是只能徒自 伤悲。边城中呈现出的独特的悲剧意识内涵与沈从文特 殊的人生经历有着必然的联系。正是他童年时代与大自然 的贴近,青年时代辗转漂泊的军旅生活,之后身为“乡下 人”在大都会的遭遇,以及一直以来远离西方文化的浸

2、染、 传统文化的濡养而与神秘浪漫的楚骚文化相亲和,再加上 他本人的秉性即执着、敏感又真诚,才形成了他特殊的悲 剧意识,呈现出既非悲壮也非悲哀的悲悯之美。关键词 边城 悲剧意识 内涵 形成、前言:对悲剧意识的阐述悲剧是体现人类价值的最高形式。悲剧是以一种极其 严肃的态度探索人在现实世界生存和斗争的地位和意义的 艺术形式,它以表现人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及 其悲惨结局以及在精神方面的超越为基本特点,它关注的 是人的生存处境与精神存在状态。悲剧实际上是对人的一 种精神价值肯定,是人的精神探索与历险。人类似乎生来便具有一定程度的悲剧观念,这是很自 然的现象。因为人处于宇宙、自然、世界之间,与它们

3、的 巨大对立是悲剧观念产生的基础。具有主体精神的人在宇 宙、自然、世界的对立中,在与强大的对立力量的威逼与 超越中产生出的悲剧感受和对这种悲剧感受的自觉认识和 主动探索精神,就是悲剧意识。它是人的一种有价值的精 神存在方式,是人对现实存在状态以及人类未来命运的理 性沉思。作为人的个体,常常通过悲剧意识贯通人类的普 通情感,从而跨越古今时代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完成与历 史、现在和未来的对话。由于种种因素存在,中国和西方的悲剧观念在内涵上 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西方的思想传统是将宇宙、自然完全 看作是人的对立存在,人类面对着强大的对立物产生出的 压抑和悲痛感深刻而强烈,悲剧在激烈的矛盾冲突和不可 抗拒的

4、毁灭结局中凸现出人在精神方面的意义和价值,从 而完成人的精神的悲剧性张扬,使人的精神得到价值和意 义的肯定,西方传统的典型悲剧一般称作“崇高型悲剧” 或“超越型悲剧”。中国则不同,封闭自足的自然环境,丰 衣足食发达的农耕生活以及安土重迁的传统习俗给予中国 知识分子的是较少的悲剧性生活体验,即使是迁谪征戍, 他们也心存有一日皇恩浩荡、命运突变的幻想,生活外在 的悲剧性感受不强烈,主要的则是内在精神的悲剧性体验。 中国文人秉承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他们认为人和宇宙、 和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所以在强大的宇宙和自然面前,他 们不象西方人那样感到自身的卑微,感到对立物的强大和 不可抗拒性,他们与宇宙、与自

5、然之间缺少悲剧性的冲突。 在中国古代,人类在与自然外物的抗争之中体会更多的是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一种乐观感悟。同时,中 国知识分子较之西方又缺少浓厚的宗教观念,缺少原罪意 识和强烈的宗教救赎情感。缺少了悲剧性的生活体验,中 国知识分子的悲剧观念主要是情感性的精神体悟,是一种 表面和谐的深水暗流般的内在精神冲突。中国知识分子在 与宇宙、自然、生命抗争的同时,更多的是去关怀宇宙、 自然和生命,用一种不同于西方的独特方式来表达自己的 悲剧意识和精神超越。中国的悲剧主要是作为人格、情感 和精神层面上的悲剧。因此,有人把中国古代的传统悲剧 称为“忍耐型悲剧”。然而,当我们分析沈从文小说中的悲剧

6、时,却难于将其 归入这二类之中。他的悲剧总是萦绕着一种外在和谐的抒 情氛围,总是以一种悲悯的情怀对人的生存和命运进行着 思考和关怀,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现存文化形态做着理性的 思考。这既不同于视宇宙、自然为完全对立物从而生发压 抑与悲痛,并于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凸现人在精神方面的意 义与价值的“超越型悲剧”,又不同于与宇宙、自然和谐共 存,在抗争之中表现为精神层面内在冲突的“忍耐型悲剧”, 而是属于“无事的悲剧”,既没有人与外在事物的对抗,也 没有人精神世界自我的对抗。沈从文小说的悲剧意识,表 现为一种贯穿作品始终的悲悯情怀,自然而然化入叙述和 情节的哀惋情调,以及整体呈现出诗意抒情的悲悯美。二、边城

7、中悲剧意识的内涵沈从文小说整体上表现为一种独特的悲剧类型,以这 种观点来观照边城,可以看到其中的悲剧意识主要体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爱情的悲剧,二是生命的悲剧,三 是人性的悲剧,四是文化的悲剧。(一)爱情悲剧的演绎曾经一度文坛有许多人都认为沈从文是在边城中 唱一曲现代的牧歌,在这样一个理想化的世界里是没有悲 剧的。其实细细读来却不尽如此。从最表层的故事中都有 着两段爱情悲剧,一是翠翠的母亲,一是翠翠。翠翠父母的故事从未正面讲到,而是在许多人的口中 一点点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翠翠母亲爱上了一个当兵的, 当兵的让她一起远走高飞,而她又不能,当兵的忠于职守 自杀了,她也在生下女儿翠翠之后殉情了。两人

8、相爱却不 能在一起,难道不是悲剧?如果说母亲的故事因未正面大篇幅讲述容易使人忽视 的话,那么翠翠所演绎的故事就不容不思考了。关于翠翠,文中有一段经典的叙述,“翠翠在风日里长 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清山绿水,故眸子清 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 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 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 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 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 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1然而就这样一个美好的生 命却得不到她应得的爱情。老祖父、天保、傩送,三个深 爱着翠翠

9、的男人却最终让她孤零零地守着渡船,守着那份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2的希望。 悲剧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而这样的悲剧又旨在告诉人们 什么深层次的问题?(二)生命的悲剧沈从文的小说中体现着强烈的生命关怀意识和对生命 重造的理性探索。他的小说中的生命悲剧意识,一方面体 现在对湘西人自由生命的浑然不觉,麻木无知,生命缺少 主体性的悲剧的反思;另一方面体现在他对都市人生命萎 缩,生命力丧失,生命被异化的悲剧性观照。边城作为 湘西题材小说之一,体现的主要是前者。在湘西这样一个汉文化道德并不发达的地方,感情是 至上的,而且连妓女都不被人蔑视,一个女子爱上一个男 子并且怀孕并非一件令人不齿

10、的事情。然而翠翠的父母却 的确先后自杀了。前者为的是军纪后者为的是伦理之情。 当兵的不可能留在此地,而翠翠的母亲又因为父亲的留恋 和阻挠以及自身的不舍而不能随他一起出逃,情人自杀了, 生下翠翠之后母亲也殉情了。很显然,他们二人生命的本能都受到了来自外界的压 抑,如果人仅存天性,那么相爱相守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当兵的万万不必因忠于职守而提议出逃,而翠翠的母亲也 不必考虑老船夫的阻挠和牵挂而难于和有情人相守终生。 尽管是世外桃源般的边城,人的天性和生命还是会受到压 抑,然而这些事物本身又不能说是错误的,这也就构成了 边城悲剧性的独特。母亲的悲剧显然来自外界事物对生命本真的压抑以及 生命内部的矛盾,

11、而翠翠的悲剧则主要因为生命缺少主体 性。因为翠翠母亲的缘故,老祖父对孙女是很迁就的,每 次媒人来说媒他都要问过翠翠,按这样的道理来讲,翠翠 应当是可以与自己的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然而却没有,原 因何在?尽管翠翠知道自己所爱的人是二老傩送,然而她只是 一个原始人,她不知道怎么理解爱,也不知道怎么去表达 爱。她始终生活在一个懵懂的世界中,对于生命中一部分 的爱情不知如何操纵。作品中有几次翠翠与傩送的相遇。 一次是集会翠翠晚上回不去家的时候,傩送要送她回去, 她却以为是请她去妓院。一次是摆渡,傩送希望翠翠来为 他摆渡,而这个小姑娘却惊慌失措,面对爱人逃走了。更 重要的是傩送兄弟夜里唱歌的事情,翠翠尽管

12、在梦里听到 了歌声,灵魂也为它浮了起来,“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 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对山悬崖半腰 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草!”3梦是甜蜜而美丽的,然而 翠翠却始终找不到归属感,她醒来了便说“得到了虎耳草, 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4三个深爱她的男人 们煞费苦心地安排着又是“车路”,又是“马路”的竞争, 但她却没有明显的反应。她其实一切全像她的母亲,是奔 放、豪迈、野性的,然而她生命的能量却未打开,面对爱 情,她一直活在沉默和压抑中,这使得她接受不到二老爱 的信息,也表达不出自己爱的语言。(三)人性的悲剧 人性,是沈从文一直重于考察的主题。在他的湘西世 界中他表现了淳朴

13、、自然、美丽、善良的人性,然而这种 本真的人性却也是简陋的,他们缺乏对人性本能的自我完 善和超越意识。而在都市生活的表现中,对人性的考察则 在否定被现代文明吞食和扭曲的虚伪丑恶的人性。在湘西 题材的小说中,对完善人性的赞美与对其简陋一面的批判 构成了其小说的人性悲剧。譬如萧萧就是如此。萧萧 是个十二岁的懵懂少女时,便已嫁作他人妇了,丈夫是一 个还不到三岁的孩子。年幼无知的萧萧被比自己大的花狗 哄骗着,“把心窍子唱开,变成个妇人了” 5,怀上了花狗 孩子的萧萧,按照当地的习俗要被卖掉或沉潭的。但由于 生下的是一个“团头大耳,声响洪壮”6的儿子,被婆家留 了下来。当萧萧与自己的小丈夫正式成亲时,和

14、花狗生的 孩子牛儿已经有十岁了。在这里,萧萧的命运似乎有了转 机,当我们正暗自庆幸萧萧身边的人性善良时,小说却给 人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在儿子牛儿接童养媳的时候,“萧 萧抱了自己新生的毛毛,在屋前榆腊树篱笆间看热闹,同 十年前抱丈夫一个样子”7。小说中的冲突更多来自善良本 身。在人们美好善良人性的背后,人的生命是一代又一代 极其相似却又无奈的毫无意义的循环,这造成了生命价值 的丧失和意义缺损,在沈从文看来,这正是湘西因为人性 的简陋才衍生出来的善良的难以抗拒的悲剧。人性的简陋 使其需要复杂化,但不适当的复杂却也会造成悲剧,这便 是边城中的悲剧。老祖父带着对女儿的愧疚,对孙女的婚事格外慎重, 于

15、是他“指挥”着天保、傩送兄弟又是车路,又是马路地 忙个不休。在人性的自然之中,因为夹杂着心机,于是他 绕来绕去,不把话说清楚,一会儿对翠翠讲“假若那个人 还有个兄弟,想走马路,为你来唱歌,向你攀交情,你将 怎么说?”8使得本来就懵懂的翠翠更搞不清那将她浮起来 的美妙歌声来自哪个。一会儿又对傩送说“听人说那碾坊 将来是归你的!归了你,派我去守碾子,行不行?”9完全 相反的表达让傩送也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在一个淳朴自然 的世界里,在一群率真直爽的人中突然有了这么一点心机, 使得大家都沟通困难了。或许仅凭两个能说出“老伯伯, 你翠翠长得真标致,像个观音样子” 10、“伯伯,你翠翠像 个大人了,长得很好

16、看!”11的年青人,早就向翠翠表白了。 然而在这点心机之下,兄弟俩开始了一种有地方民族特色 的文明的竞争方法赛歌。或许这样也是可以的,但弟 弟的代唱使得一场严肃的爱变成了不严肃的游戏,而这一 切使得翠翠总是云里雾里,做不出回应。就这样三个爱着 翠翠的男人因为那一点点心机,让这个女孩子收获不了爱 情。如果抛开生命的不自由而言,在这场亲情和爱情的“设 计”中,翠翠是完全没有过失的,如前文所说,翠翠是自 然“长养”和“教育”出来的自然之子,她所做的一切都 是“非人为”的,而在这个非人为的过程之中,她碰到了 人为的机巧。从神话原型的角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 点:一个天地未分的浑沌却被南北二帝好心为他人为地凿 了“七窍”,结果浑沌就死了。这个故事就是要告诉我们: 自然的东西是不能去开窍的,它只是按照天地的规律运行, 人为的机巧一参予,便会出问题。这个悲剧在现实中也便成了翠翠的爱情悲剧,但上升 到哲学高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