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教学实录与反思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8186960 上传时间:2023-11-1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2.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计”教学实录与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统计”教学实录与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统计”教学实录与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统计”教学实录与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统计”教学实录与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计”教学实录与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计”教学实录与反思(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统计教学实录与反思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4-95页例1 ,“做一做。教学目标: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 ,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 ,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答复简单问题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重点:体验数据的收集 ,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教学难点:把收集的信息转化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教学实录:一、激趣引入、自主探索1.创设情境 ,体验收集和整理数据。

2、师:老师今天很快乐 ,带了点礼物想送给大家 ,大家想不想知道是什么?生:想。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什么礼物?(出示动物卡片)生:是一些小动物。师:你们喜欢这些小动物吗?生:喜欢。师:那你们能告诉老师喜欢哪种动物吗?生1:我最喜欢猴子。生2:我最喜欢熊猫。生3:我也最喜欢熊猫。生4:我最喜欢马。生5:我最喜欢鸭子。师:那你们能说说我们班上喜欢什么动物的人最多?生1:我认为是喜欢猴子的人数量最多。生2:我觉得是喜欢熊猫的人数最多。生3:我猜想应该是喜欢马的人数最多。师:有的同学说喜欢猴子的人数最多 ,有的同学说喜欢熊猫的人数更多 ,怎样才能知道喜欢哪能种动物的人数最多呢?生1:我建议喜欢熊猫的同学

3、站一排 ,喜欢猴子的同学站一排 ,喜欢马的同学站一排 ,喜欢鸭子的同学站一排。生2:我认为这种方法很麻烦 ,我们可以在纸上写出这四种动物 ,然后用画正字的方法去统计喜欢各种动物的人数。师:你们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生:很好。师:这个同学聪明 ,提出这么好的一个方法 ,那我们就以画正字的方式去记录本班同学喜欢各种动物的人数。小组长统计各喜欢动物的人数。老师收集数据 ,老师报学生以画正字的形式记录喜欢各种动物的人数。2.小组合作 ,自主搜索 ,完成统计图。(1格表示工作单位)学生报统计结果 ,学生说教师板书:喜欢的动物人数猴子12熊猫14马8鸭子4师:从这个统计表中可以看出什么?生1:可以知道喜欢各

4、种动物的人数 ,喜欢猴子的有12人 ,喜欢熊猫的有14人 ,喜欢马的有8人 ,喜欢鸭子的有4人。生2:我还知道喜欢熊猫的人数最多 ,喜欢鸭子的人数最少。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所收集的数据除了在统计表中表示出来 ,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出来?生1:用统计图表示。生2:用涂格子的方法表示。师:你们能教教老师怎样涂吗?(出示统计图)生:一个格子表示1个人 ,喜欢猴子的有12人就要涂12格;喜欢熊猫的有14人 ,就涂14个格子;喜欢鸭子的有4人 ,就涂4个格子;喜欢马的有8人 ,就涂8个格子。(教师在黑板上涂 ,涂到第7格。)师:现在格子不够了怎么办呢?小组商量商量 ,看看有什么好的方法?(学生小组交

5、流)学生合作交流尝试多种方法。组1:我们组认为在马旁边的格子再涂5个格子 ,合起来刚好是12个格子。组2:我们组认为现在格子不够了 ,就在上面再画5个格子合起来刚好是12个格子。组3:我们组认为在图的下面画5个格子 ,这样合起来也是12个格子。组4:我们组觉得一个格子表示1个人不够 ,就用1个格子表示2个人 ,涂6个格子就是12人 ,这样更方便一些。师:你们觉得哪种方法好?生1:我们认为组4的方法好 ,这样不用涂那么多格子 ,可以节省时间。生2:我也喜欢组4的方法 ,这样很方便。生:师:既然你们都喜欢组4的方法 ,那我们就以这种方法去完成统计图。学生合作 ,动手操作完成统计图 ,并选有代表性的

6、上台展示 ,学生评论。教师小结 ,刚刚同学们都涂得非常好 ,当我们在遇到数据比拟大时为了方便 ,可以用1个格子表示2个单位或者是更大的数子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统计(板书课题)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师:刚刚我们把统计图完成得非常好 ,现在我们一起看看你能从统计图中获得哪些信息?生1:我知道喜欢猴子的人数比喜欢熊猫的人数少2人。生2:我知道喜欢鸭子的人数最少。生3.我知道喜欢猴子的和喜欢熊猫的一共有26人。生4:我知道喜欢熊猫的人数最多。生5:我知道喜欢熊猫的比喜欢鸭子的人数少6人。三、联系生活 ,稳固新知1.师:同学们学习得可认真啦!你们喜欢参加些体育运动吗?生(齐):

7、喜欢。师:谁来告诉老师喜欢参加些什么体育运动?生1:我最喜欢跑步。生2:跳绳。生3:我喜欢打球。生4:我也喜欢参加跑步这项运动。(学生说的同时教师板书体育运动名称)师:老师把同学们喜欢的体育运动板书在黑板上 ,下面我们推举一位统计员上台以画正字形式统计我们班上喜欢各种体育运动的人数。学生自己报 ,统计员统计。汇报统结果。最喜爱的体育运动人数跑步12跳绳16打球10小组合作完成统计图。师:同学们画得真好 ,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画的?生1:我是用一个格子表示2个人 ,喜欢跑步的有12人 ,就涂6个格子;喜欢跳绳的有16人 ,就涂8个格子;喜欢打球的有10人 ,就涂5个格子。这样又好涂又好看。生2:我也

8、是按这样的方法来涂的。师:你们能说说你从统计图中能提出什么问题吗?生1:我从图中可以知道喜欢跑步的比喜欢跳绳的少4人。生2:我从图中可以知道喜欢打球的比喜欢跳绳的少6人。生3:我从图中可以看出喜欢跑步的和喜欢打球的一共有多少人?生4:我知道喜欢跳绳的比喜欢打球的多6人。生5:我知道喜欢跳绳的和喜欢打球的一共有26人。生6:我从图中可以看出喜欢这三种体育运动的一共有多少人?12+16+10=38人。师:同学们表现得真出色 ,统计是我们生活中常常要用到的一种重要的数学知识 ,统计表和统计图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统计到的数据。通过看同时也可以依据统计出的数据制作统计表和统计图。如果收集的数据过大 ,可以

9、用一个格子表示2个单位或更大的数去制作统计图。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 ,课后请同学们调查每个同学家一星期丢弃塑料袋的情况 ,把数据填写入统计表中 ,并把数据大小制作统计图。反思:统计在生活随处可见 ,本节课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 ,从学生的生活出发 ,使生活素材贯串于整个教学的始终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感受信息来自生活 ,并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特点:1.以学生感兴趣的事例作为切入口 ,激起学生统计的欲望 ,使数学问题生活化。心理学研究说明 ,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 ,学生自觉接纳的知识的程序就越高 ,课中教

10、师就从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导入新课 ,从“怎样才能知道喜欢哪种动物的人数最多来切入主题 ,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2.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从数据的收集、整理到数据的描述和分析都是学生的亲身体验。如在这节课中 ,怎样才能知道喜欢各种动物的人数 ,很自然地引入统计 ,然后学生又根据数据制作统计图 ,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得出当数据比拟大时为了方便 ,可以用一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教学过程环环相扣 ,整个统计的过程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充分展现出来。宋以后 ,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 ,学堂兴起 ,各科

11、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 ,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那么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 ,特别是汉代以后 ,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 ,比方书院、皇室 ,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3.放手让学生交流合作 ,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 ,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有时会大大出乎我们意料之外。因此 ,在教学中 ,要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探索环境。如在教学由以前的一个格子表示一个人过渡到1个格子表示2个人时 ,充分让学生讨论“格子不够了怎么办?这一问题

12、,组织学生交流想方法 ,得出了在数据比拟大时可以用一个格子表示2个单位的方法。使得教学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大大激发了学生创新意识。4.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要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 ,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因此 ,设计学生课后自己实践 ,把收集的数据按不同的单位制作统计图 ,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既可以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又有利于开展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

13、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锋利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根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纵观整节课 ,教师注意将数学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生命的活力。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