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与生理的资料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8173875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70.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解剖与生理的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人体解剖与生理的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人体解剖与生理的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人体解剖与生理的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人体解剖与生理的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体解剖与生理的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解剖与生理的资料(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绪论1、人体解剖与生理的研究对象和方法(1)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及毗邻关系的科学。 人体生理学是研究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或生理功能的科学(2)人体解剖研究方法:大体解剖学(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组织学、胚 胎学人体生理研究方法(了解):细胞和分子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整体水平2、解剖学标准姿势和常用术语2)轴:矢状轴 (前后) 冠状轴 (左右) 垂直轴 (上下)(1)标准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两足并立 掌心、足尖向前。3)面:(正中)矢状面左右冠(额)状面前后水平面(横切面) 上下4)上、下:头居上,足在下前(腹侧)、后(背侧) 内侧

2、、外侧:距正中矢状面远近。(内尺外桡、内胫外腓) 内、外:空腔器官。近侧、远侧:距躯干的远近。 浅、深:距体表的远近。3、生理学的几个基本概念:内环境、内环境稳态 (1)内环境: 即细胞外液,它构成了绝大部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相对于整个人体 所赖以生存的外环境而言的。(2)内环境稳态 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相对稳定是细胞进行正常功能活动的基础。4、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 (1)新陈代谢:生物体不断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摄取营养物质以合成自身的物质,同时 不断分解自身衰老退化物质,并将其分解产物排出体外的自我更新过程 意义:新陈代

3、谢是生命活动的基础和最基本的特征(2)兴奋性:机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3)适应性:机体在各种环境变化中,作出相应的反应,以保持自己生存的能 力或特性。5、机体的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1)神经调节: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 定义: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功能进行调节。 基本方式: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感受器f传入神经一神经中枢f传出神 经一效应器。特征:作用迅速、调节精确、范围局限。(2)体液调节: 定义:指机体某些细胞产生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经由体液运输,到达全身 各器官、组织或某一器官、组织,从而引起该器官、组织发生某些特殊反应。主要指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

4、素,经血液或淋巴循环运动到全身各 处,以影响和调节细胞、组织或器官的活动。特点:传导缓慢,作用较持久,影响面较大(3)自身调节 定义: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自身调节。 特点:调节范围较小,也不十分灵敏,但对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仍有一定意义复习思考题1、解剖学的标准姿势是什么? 标准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两足并立,掌心、 足尖向前。兴奋性指什么? 兴奋性:机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3、神经调节的特点是什么? 特征:作用迅速、调节精确、范围局限。第一章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1、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细胞质(基质、细胞器、内含物)、细胞核

5、(核膜、核仁、核质)(1)细胞膜:膜化学成分:类脂 (或脂类) 、蛋白质 、 糖类 膜结构:液态镶嵌模型( 即书本中的流动镶嵌模型) 膜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本骨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蛋 白质分子。部分脂质和蛋白质分子上结合有糖链。膜蛋白质的功能:(1)转运物质:载体、通道、离子泵。(2)受体:辨认、接受特异的化学性刺激。(3)酶:体内生化反应都需酶的催化。(4)与免疫有关。(2)细胞质(基质、细胞器、内含物) 主要的细胞器:内质网: 分布在细胞质中的膜性管道系统核糖体:rRNA和蛋白质构成的椭圆形小体,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主要构造。 线粒体:合成ATP,为细胞供能,故有“供

6、能站”之称。高尔基体:与细胞内一些物质的积聚、加工、分泌颗粒的形成有关 溶酶体:是细胞内重要的消化器官 中心粒:与细胞分裂有关,与纺锤体形成和染色体移动有关(3)细胞核(核膜、核仁、核质) 核膜:上有核孔,核孔是核与细胞质进行物质交换的孔道。核内形成的 RNA 可以经核孔进入细胞质。核仁:化学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和核酸。核质(基质、染色质/染色体):染色质和染色体:化学成分主要是DNA和组蛋白。 染色质和染色体实际上是同一物质在间期和分裂期的不同形态表现。2、细胞膜的转运方式:单纯扩散、易化转运、主动转运;入胞和出胞(1)单纯扩散:定义:脂溶性物质顺浓度差通过细胞膜的过程影响因素:膜两侧分子浓度差

7、膜对物质的通透性(2)易化扩散: 定义:不溶于或难溶于脂质的物质在膜蛋白帮助下顺浓度差通过细胞 膜的过程。转运的物质:葡萄糖、氨基酸、K+、Na+f区别: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的共同点:物质分子或离子都是顺浓度差和顺电位差移动,不需要细胞另外供能。这样的转 运方式称为被动转运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的不同点: 单纯扩散转运的物质脂溶性,易化扩散转运的物质非脂溶性单纯扩散不需膜上蛋白质帮助,易化扩散需要 (3)主动转运 (人体最重要的物质转运形式) 概念: 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 度一侧的过程 特点: 逆电位差、浓度差进行 依靠特殊膜蛋白质(泵)的“帮助” 消

8、耗能量(能量由分解ATP来提供)(4)入胞和出胞: 一些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进、出细胞的形式 入胞:又称内吞进入物质是固体,上述过程叫吞噬。 进入物质是液体,上述过程叫吞饮。出胞:又称胞吐3、细胞的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定义、产生机制)、动作电位(定义、产生机制)(1)生物电现象: 生物体活细胞在安静和活动时都存在电活动,这种电活动称 为生物电现象.(2)静息电位 定义: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又称跨膜静息电位、 K+ (外流)的平衡电位。特点:膜内带负电,膜外带正电。这种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极化状态。 产生机制:K+外流(3)动作电位 定义:细胞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时,受刺

9、激处的细胞膜两侧出现一次可逆的电变 化。(一次去极化和复极化就是一次动作电位过程)(动作电位是细胞兴奋的标志)术语归纳极化(状态):内负外正 去/除极(化):动作电位的上升支 复极(化):动作电位的下降支 反极化(又称超射):去极化过程中,细胞膜内电位由零变为正值的过程。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动作电位上升支产生的机制:Na+内流。动作电位下降支产生的机制:K+外流。4、细胞增殖(细胞周期、有丝分裂)(1)细胞(增殖)周期: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开始生长,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过程。(即子细胞f子细胞)细胞周期(the cell cycle)次分裂结束下次分裂开始一下次分裂结束 JTY分裂间期分裂期

10、90% 95%5% 10%Y细胞周期有丝分裂 细胞(有丝)分裂间期:为染色体的有丝分裂做物质上的准备。可分为三个阶段:DNA合成前期一G1期:RNA和核蛋白质的合成DNA合成期一S期:染色体的复制DNA合成后期一G2期:合成与有丝分裂相关蛋白质 有丝分裂期一M期:染色体均等地分配在两个子代细胞内前期:染色质聚合成染色体中期:染色体移位于赤道板上后期:复制后的染色体完全分离末期:两组染色体移到细胞两极,重新形成染色质,两个子代细胞的形成第二章 人体基本组织1、组织的定义、人体4 种基本组织(1)组织:结构和功能相同(或相似、或相关)的一些细胞及其周围的细胞间 质一起构成组织。(2)人体有四种基本

11、组织:上皮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2、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和分类,被覆上皮的分类和分布,腺的生成和分类上皮组织: 定义:由大量排列紧密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的细胞间质组成。 主要分布:体表和各种器官腔面,有些还深入到结缔组织中形成内泌腺 主要功能:保持、吸收、分泌、排泄及接受刺激(分布在不同部位上的上皮,其 功能也不一样)(1)结构特点:a 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b 有极性(游离面、基底面、基膜) 一极为游离面:朝向身体表面或有腔器官的腔面,可分化出微绒毛、纤毛等。 另一极为基底面:与游离面相对。c 无血管,有神经末梢d 再生能力强(2)上皮组织的分类 被覆上皮:覆盖在身体表面或衬贴在有腔

12、器官的腔面(内表面)。腺上皮: 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感觉上皮: 具有特殊感受机能的上皮,能接受刺激,形成神经冲动。(3)被覆上皮的分类和分布匕匕 厶冃 功被覆上皮单层层皮 单上淋O ) 管面 血表、内 、圧 z(x 心面 于宀八工 一 - 二 皮贴管 内衬巴利动 有流 ,的 滑液 光巴 面淋 表和心 膜腹甌。 膜面 胸腔 于的 贴腔 衬包皮腔动体脑 KA- z(x 剜丛 )络 俏脉 w() 卜上 肾壁等于面 贴腔 衬宫离胞4 O 柱微积 小面表每于A FT o 于细上 W-仆膜 分-基复 层层皮 复上层支 化賞 角扁位表、 入 侵 物 加丢 祁分 擦水 摩止 耐防口 、 于管面 布、道 分腔

13、阴移皮 变上输辿 盂尿 肾排 戋皿胱 肾膀。 于、面 贴管腔 衬尿的(4)腺的生成和分类 腺:由腺上皮细胞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血管和神经所组成的器官。 腺的分类:外分泌腺、内分泌腺3、结缔组织的特点和分类、致密和疏松结缔组织的特点(1)结缔组织的结构特点: 细胞种类多、数量少,细胞间质多。 细胞没有极性,分散存在于细胞间质中。 分布广泛,结构和功能多样,具有支持(骨)、连接(韧带)、充填、营养(血 液)、保护(筋膜)、修复、防御等功能。结缔组织分类及分布类型分类分布固有结 缔组织(即一 般所说 的结缔 组织)胶状物疏松结缔组织 致密结缔组织 脂肪组织 网状组织细胞组织,器官之间,器官内 皮肤真

14、皮器官被膜腱韧带 皮下组织器官之间器官内 淋巴组织,淋巴器官,骨髓软骨固体状气管,肋软骨骨固体状血液液体状心脏血管(2)疏松结缔组织 结构特点:基质含量多,细胞与纤维含量少,结构疏松。 是最典型的结缔组织,又称蜂窝组织 。(3)致密结缔组织 特点:纤维多而密集,细胞和基质甚少。4、肌组织的分类、神经组织的构成与神经元的组成(1)肌组织的分类:骨骼肌:随意肌心肌:不随意肌 平滑肌:主要分布于内脏的肌层(2)神经组织的构成: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3)神经元的组成:由胞体和突起(树突、轴突)两部分组成5、器官与系统器官:各种组织结合成一定形态和生理功能的器官 系统:多个器官组成能够完

15、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总和第三章 血液1、血液的组成(血浆、血细胞)、血浆的组成、血浆渗透压(定义构成、作用)、红细胞(生理特性和功能)、白细胞(功能和分类)(1)血液组成: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2)血浆的组成:a. 水b. 溶质:气体电解质血浆蛋白 除血浆蛋白外的其它有机质营养物质(如脂质,糖类),代谢产物(如尿素)(3)血浆渗透压:概念: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吸水能力。构成: 血浆胶体渗透压(以白蛋白为主) 血浆晶体渗透压(以 NaCl 为主) 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晶体溶质(电解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作用:保持 细胞内外水平衡。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胶体物质(血浆蛋白)所形成的渗透压。 作用: 保持血管内外水平衡(4)红细胞 生理特性:可塑变形性、悬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