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课本资源 培养思维能力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8171772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9.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巧用课本资源 培养思维能力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巧用课本资源 培养思维能力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巧用课本资源 培养思维能力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巧用课本资源 培养思维能力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巧用课本资源 培养思维能力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巧用课本资源 培养思维能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巧用课本资源 培养思维能力(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巧用课本资源 培养思维能力【摘要】:数学学业考试集中体现了“突出基础,考查能力”的要求,其试题的原始生长点就 是教材,教材中许多重要的例题、习题都蕴涵着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思维方法,具有典型的范 例作用,极具“开采”价值。从教材的例、习题出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从而做到“以不 变应万变”,这就要求教师加强研究,不断挖掘教材例、习题内在“潜能”,深化例、习题教 学,从而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关键词】:教材 开采 思维培养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教师只有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 想,一切从学生出发,多渠道、有计划地对学生的思维品质进行培养,才能促使 学生学习能力不断提高。综观近几年数学学业

2、考试,其试题大都根植于教材,重 点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少了一点算,多了一 点想;少了一些“死”题目,多了一些“活”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 中要加强研究,充分挖掘教材例、习题内在“潜能”,深化例、习题教学,注重 学生各种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通过对课本(浙教版,以下同)的各种例题、习 题、作业题的引申变化进行探讨,谈谈自己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一 些做法。一、变式引申,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广阔性,是指能全面而又细致地考虑问题。具有广阔思维的人,不仅 能考虑问题的整体,还能考虑问题的细节;不但能考虑问题本身,而且能考虑与 问题有关的其他条件。所以,

3、思维的广阔性是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具备的良好思维 品质。针对初中学生数学思维单一的特点,通过充分挖掘课本例、习题,设计一分析:利用三角形全等,等腰三角形性质,判定等知识,可推出结论教师变化习题:D, E是AABC中BC边上的 两点,BD=CE,要证明AABE空AACD,还应补充一个条件, 然后证明。(1)你补充的条件是请你写出一个条件,补充的条件可以是AB=AC, ZB=ZC,AD二AE, ZADE=ZAED , ZADB=ZAEC)O(2)证明:点评:通过教师对课本习题的变化,把开放性问题经历适当的数学交流活动,让学生互动感受别人思维方式的多样化,以改变自己在认识上的单一性,从而全方位地培养学生

4、的思维能力,也使学生对活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判定具有更深 刻的认识。例2:课本九年级上第78页3.4节“圆周角”中的例2:如图,ABC 中,AB=AC,以AB为直径的圆交BC于点D,交AC于点E, 求证:BD=DEO分析:连接AD,利用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等 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 的弧相等等知识来证明。教师变化例题:如图,点A、B、D、E在圆上,弦AE的延长线与弦BD的延长线相交于点C,给出下列三个条件,(1)AB是圆直径;(2) D是BC的中点;(3) AB二AC。请在上述条件中选取两个作为已知条件,第三个作为结论,写出一个你认为 正确的命题,并加以证明。条件

5、:结论:证明:点评:本题通过变化,力图考查学生的推理能力,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两个为条件,另一个为结论,自主构建一个正确的命题,这样就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使 学生的思维更广阔,同时也关注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创造性思维是未来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开创性人才所必有的思维品质。数 学课程标准也指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 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 善于利用教材的例、习题,为学生提供操作平台,让学生了解图形在各种变换过 程中的变化,亲自发现结论的来龙去脉和可靠性,留给学生一个活动和探索的空 间,使

6、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例 3:课本七年级下册第 51 页 2.6 节“图形变换的简单应用”作业题第 4 题,一个长方形竹园长20m,宽12m,竹园里有一条横向宽度都为1.5m的小径(如 图)你能求出这个竹园中竹子的种植面积吗(除去小径的面积)?说明理由。分析:此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平移变换的理解,但仍有部分学生感到有困难为此,设置了以下变化习题:如图 1,将线段 AA 向右平移 1 个单位到 BB ,得到封闭图形 AABB (即阴1 2 1 2 1 2 2 1 影部分),在图 2 中,将折线 AAA 向右平移 1 个单位到 BBB ,得到封闭图形1 2 3 1 2 3AAABBB (阴影部分)

7、。123321Aj Big2関3库41)在图 3 中,请你类似地画一条有两个折点的折线,同样向右平移 1 个单位,从而得到一个封闭图形,并用阴影表示;2)请你分别写出上述三个图形中除去阴影部分后剩余部分的面积(设长方形水平方向长均为a,竖直方向长均为b): S=S=S =1 2 3(3)联想与探究:如图 4,在一块长方形草地上,有一条弯曲的小路(小路任何地方的水平宽度都是 1 个单位),请你写出除小路外草地部分表示的面积 是多少?并说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点评:本题设置,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平移的性质及在解题中的妙用,通过 层层递进,大大降低了原题的难度,对学生思维的拓展及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起 到

8、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例 4: 课本七年级下 2、 2 “轴对称变换”作业题第 3 题,如图,以直线 L点评:通过本题,有效的拓展学生的思维,感受数学之美,促进对课堂内容 的理解与应用。既有操作性的作图要求,又有思辨性的构造,有利于学生创造性 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网格操作题也是学业考试重点题型之一。三、探究拓展,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所谓思维严密性是指对思维对象全面、深刻、完整的思考。严密性是思维能 力的重要特性,发展学生的思维严密性,是学生形成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数学 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是一门培养学生严密思维的重要学科。在数学学习过程中, 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推理、抽象

9、概括,发现数学 规律,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这是发展学生思维严密性的有效途径。例5:课本八年级下册第141 页6.2 节“菱形”作业题第1 题:已知菱形的 两条对角线分别为a,b,求菱形的面积为多少?分析:本题考查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性质及三角形面积计算等知识(结论:S ab) o2教师变化习题:定义:如图,四边形ABCD中, 若AB=AD,CB=CD,AD#CD,我们称四边形ABCD为 半菱形。(1)请写出半菱形具的的和菱形相同的一条 性质。(2)探究:已知菱形面积等于两条对角线乘 积的一半,半菱形是否也具有这样的性质?若有,请进行证明,若没有,请说明 理由。(本小题为 2008.衢州.学

10、业考试第 20 题)(3)半菱形内是否能找到一点P,使P到其中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如果 能,这样的P点有几个?并作出P点的具体位置(只能用尺规作图,不写作法和 证明,保留作图痕迹),若不能,请说明理由。点评:例 5 让学生通过阅读,对新定义图形有一定的认识,学生通过和菱形 知识的学习进行类比,进一步探究半菱形的性质,对学生推理能力和思维严密性 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至于第(3)小题设置了一个探索性的问题情境,要 求学生通过探索研究,不但要判断问题的存在与否,而且要发现问题特有的基本 性质,从而体现了科学发现的特点。新定义试题也是学业考试中热点题型之一。例6:课本七年级上册第135页6.3节“

11、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 中合作 学习:2003 年上半年,一种由冠状病毒引起的严重呼吸系统传染病“非典型性肺 炎”(SARS)肆虐我国,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同舟共济,抗击“非典”, 终于战胜了这场灾难,下图是反映北京从2003年5月1日至5月19日“非典”情况的折线统计图,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下面的问题:(1)5 月 6 日,北京“非典”新增确诊、新增疑似、新增治愈、新增死亡 各是多少人?(2)从 5 月 1 日至 5 月 19 日,北京“非典”新增疑似人数最多的是哪一天? 新增治愈人数最多的是哪一天?(3)从5 月 1 日至 5 月 19 日,北京“非典”新增确诊人数,哪一段时间在

12、高位波动?哪一天开始总体趋势下降?降幅最大的是哪两天?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在有多条折线的统计图中有条理的分析事物变化的能 力,设计的问题较简单,学生不难理解。教师变化习题: 2009 年 5 月 17 日至 21 日,甲型 H1N1 流感在日本迅速蔓 延,每天的新增病例和累计确诊病例人数如图所示。19315074550217020171921200曰期67267一新壇病例人数累计确诊病例人数曰本2009年5月16曰至5月21曰人敎(人)甲型H1N1流感疫情数据统计歸300250(1)在 5 月 17 日至 5 月 21 日这 5 天中,日本新增甲型 H1N1 流感病例最多 的是哪一天?该天增加了

13、多少人?(2)在 5 月 17 日至 21 日这 5 天中,日本平均每天新增甲型 H1N1 流感确诊 病例多少人?如果接下来的 5 天中,继续按这个平均数增加,那么到 5 月 26 日,日本甲型 H1N1 流感累计确诊病例将会达到多少人?(3)甲型 H1N1 流感病毒的传染性极强,某地因 1 人患人甲型 H1N1 流感没 有及时隔离治疗,经过两天传染后共有 9 人患了甲型 H1N1 流感,每天传染中平 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如果按照这个传染速度,再经过 5 天的传染后,这个地 区一共将会有多少人患甲型 H1N1 流感?(2009.衢州.学业考试第 22 题)点评:例 6 第(2)小题的设置,对

14、学生审题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学生解 出平均每天新增确诊病例 52.6 人的正确解后,往往会约等于 53 人,审题不清, 思维不严密,并直接导致后一小题把53 人代入求值,以致出错;至于第(3)小 题的设置,要求学生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知识求解,是一种类似于增长率的问题, 在课本八年级下第 37 页 2、3 节“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例2 中也有原形,它对 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及思维严密性的培养,起着很好的作用。四、拓展三维空间,培养学生思维的抽象性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着独特的作用。在平时 的教学中,教师抓住一些空间图形的典型例子,并进行改编、拓展,是发展学生 想象力,培养学生抽

15、象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例 7:课本八年级上第 65 页 3 、4 节“由三视图描述几何体”中例子:已知 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 3-23 所示,描述该几何体的形状,量出三视图的有关尺寸,并根据已知的比例求出它的侧面积(精确到 0.1cm2)。图 3-24图 3-23分析:由主视图、左视图知道,这个几何体是直棱柱,但不能确定棱的条数, 再由俯视图可以确定它是直四棱柱,且底面是梯形,根据量出的尺寸,并根据比 例 1:3,可得这个直四棱柱各个方向的尺寸,如图 3-24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利用勾股定理求得右侧面的宽为(cm),再利用侧面积公式求解。教师变化习题: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 所示,它的俯视图为菱形,请写出该几何体 的形状,并根据图中所给的数据求出它的侧 面积。 (2009.衢州.学业考试第21题)点评:本题要求学生根据三视图抽象出 一个直四棱柱的几何体,这个直四棱柱的侧 面长都为8cm,侧面宽的计算可运用菱形的性 质、勾股定理等知识得出,再根据侧面积的 计算公式求解,涉及较多的技能。通过这样的 一些变化训练,对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能力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结束语:课本上的例、习题大多具有示范性和典型性。教师要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