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复习提纲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8169666 上传时间:2023-09-04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8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陋室铭复习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陋室铭复习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陋室铭复习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陋室铭复习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陋室铭复习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陋室铭复习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陋室铭复习提纲(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陋室铭一、文学常识:陋室铭作者是唐代的刘禹锡,本文体裁铭。二、翻译句子:1. 斯是陋室,惟吾得馨。译: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室主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2.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译: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3.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译: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4.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译: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三、 理解性默写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

2、青。文中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文中表现陋室主人情趣高雅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从反面写出陋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的语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类比赞美陋室,并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四、问答题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2.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陋室不陋的?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答:环境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3.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

3、牍之劳形”言外之意?答:表现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作者对官僚们的寻欢作乐生活的批判,对官府公事的厌倦。4.作者在本文的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答: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省略了上句而只引用下句,隐含“陋室”主人以“君子”自居之意,既巧妙地照应了开头的“惟吾德馨”,又画龙点睛,强调了陋室不陋的主题。5.文章是在写自己的陋室,为什么还要提到“诸葛庐”“子云亭”?答:此句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6、作者在文中以仙人蛟龙自况,更以孔子、诸葛亮、子云等古代名贤自比,这种毫不自谦的思想

4、是否让人觉得有些自以为是、不可一世?答:不会的。作者的这种自比,并非狂妄自大,实是自勉自励,是要求自己交往纯正,志趣高雅,品质高洁,要以古代名贤为榜样,去追求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立身处世就要有这种自知自勉的精神。爱莲说一、文学常识。本文作者是北宋代哲学家周敦颐,本文体裁是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二、翻译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译:我惟独喜爱莲从淤泥处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译:(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

5、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可以贴近去玩弄啊!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译: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译:对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三、理解性默写:1全文的中心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高度赞扬莲的品质的语句)(主旨句)2.高度概括莲花高洁形象的句子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3.描写莲的洁净、单纯、雅致的美好形象的语句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6、,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最后总括莲的品格的语句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4.菊、牡丹、莲各自的象征意义是: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5.含蓄地表明作者的人生态度的语句: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莲之爱,同予者何人?6. 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7. 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

7、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四:问答题:1、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 (1) 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2)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2.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借爱莲之情,表达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污浊世风的委婉批判。3、本文的对比和衬托。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4.莲的形象的象征意义?(君子具有怎样的品质?)答: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不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出淤泥而不染)庄重、质朴,不哗众

8、取宠,也不炫耀自己。(濯清涟而不妖)豁达大度,正直不苟,特立独行。(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美好的资质(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志洁行廉,令人敬重,不敢轻侮(可远观而不可亵玩)3从哪几方面描写莲花?答: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4“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言外之意?答: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污浊世风的鄙视和委婉批判。核舟记一、文学常识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的虞初新志。作者魏学洢,明末人。体裁是记。三、理解性默写。1. 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盖大苏泛赤壁云。泰山旅游网(p(mrnH2.用一个词来评价王叔远的雕刻技艺的“奇巧”。表现王叔远雕刻所用原材料体积小,表现范围广,有多方面成就的语句是

9、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体现王叔远构思精巧,技术高超的语句是: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3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苏轼。“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后赤壁赋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赤壁赋中的句子。“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一句点明了窗子雕刻技艺的灵活精巧。4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东坡“左手扶鲁直背” 的动作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的动作、神态描写中看出来,同时也体现出他们忘记现实烦恼,陶醉画卷的美好意境的豁达放旷的胸襟。从对佛印矫首昂视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洒脱不群的性格特点。5第四段对右边舟子的“若啸呼状”的神态描写表现出他的悠闲自在,而左边

10、舟子“视端容寂”的神态则显出他的专注。9文中最后一段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材料体积之小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和雕刻容量之大相对比,再次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10总结全文,点明全文中心,赞扬雕刻者技艺高超的语句是:嘻,技亦灵怪矣哉。二、问答题1、 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用料体积小 所刻事物繁多 刻物情态毕备2、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 雕刻者技艺的高超;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空间顺序。先介绍船的正面,再介绍船的背面。在介绍船的正面时,先介绍中间的船舱部分,再介绍船头,再介绍船尾。4、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

11、“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5、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因为这样写符合核舟的主题,苏东坡是“泛舟”的主角。6、作者在说明船的正面的时候,为什么不是从船头说到船舱,从船舱说到船尾,而是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呢?因为中间船舱的位置和对联的颜色非常醒目,而且窗上的对联也暗示了核舟的背景和主题。先写船舱,不仅可以增强浓厚的艺术情趣,引人入胜,而且也极其自然的引出下文中船头三人的情态的描述。大道之行也一、文学常识。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 。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 孔子 的著作,儒家经典之一, 西汉戴圣

12、 所撰。本文的两个成语鳏寡孤独、夜不闭户。所谓“大同”,用现代汉语回答即是理想社会。二、理解性默写1.默写表现人人都能关爱他人,人人都能得到他人关爱、能够安居乐业的文字。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2.默写表现人们对财富和劳动的观念都达到了一定境界的文字。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3.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表意相近的语句。使老有所终 幼有所长 4.说出文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表意相近的语句。外户而不闭三、问答题。1. “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

13、源”有无相似点?“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它们都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相互关爱,安居乐业,和平安定的理想社会。例如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正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养,幼有所长”的具体表现,都体现出人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的特点;而桃花源内人民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与“大同社会”的“讲信修睦”一致。 2.如何评价大同社会?大同社会是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相互关爱,安居乐业,和平安定的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作者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是有积极意义的。两千多年来,它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为之奋斗的目标,是

14、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宝贵财富。但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时期,它是不可能实现的。3作者描述的大同社会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4把文章划为三个层次,概括层意。“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A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C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拿现实社会跟“大同”社会作对比,指出和平、安定的美好前景。桃花源记一、文学常识:作者陶渊明,东晋诗人,散文家。本文选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二、翻译句子:1. 忽逢桃花

15、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2.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译:打渔的人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3.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译: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有点光亮。4.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译: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5.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译: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屋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6.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译: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7.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译: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