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MicrosoftOfficeWord97-2003文档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8145460 上传时间:2023-09-1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9.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MicrosoftOfficeWord97-2003文档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MicrosoftOfficeWord97-2003文档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MicrosoftOfficeWord97-2003文档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MicrosoftOfficeWord97-2003文档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MicrosoftOfficeWord97-2003文档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MicrosoftOfficeWord97-2003文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MicrosoftOfficeWord97-2003文档(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刘湾元明小学 刘娅娟教材简析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整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

2、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教学重点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教学难点理解“相媚好”,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设计理念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学习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教学本课我遵循了古诗教学的一般过程,首先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在“读、想、悟、背”的综合阅读活动中充分自主、有效合作、积

3、极探究,解读古诗的意思,品味古诗的意蕴,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其次,充分利用诗中的画面,让学生通过看图,想象诗的意境,增强学生个性化的解读,培养其审美的意识,使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第三,积极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追求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学法指导 初看画面,反复诵读 想象画面,品悟词意 生成画面,读写结合 丰富画面,吟唱背诵 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

4、一首词。(板书:词)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灿烂的明珠,在宋代,词的创作达到了巅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板书课题:清平乐村居) 2、正音:乐(yu)齐读课题(简介)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读课题时,中间注意停顿,再一起读一遍。 3、读到“村居”,我们就会想到农村,在你的想象中农村是什么样的画面呢?(指名说) 4、设疑:辛弃疾的词中究竟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 二、初看画面,反复诵读。 1、幻灯出示整首词,自由朗读,把每个字读正确,读响亮。 2、指名2-3名学生读。相机正音:翁媪 莲蓬 卧 剥 “莲蓬”的“蓬”我

5、们平时念轻声,这里为什么念pn? 师:同学们,这里是诗词里平仄、押韵的需要。你们看,“小、草、好、媪;东、笼、蓬”。 3、指导朗读: 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如果能注意适当的停顿,那就更好了。这首宋词有上下两片,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 4、指名读,其余同学看插图,一边听他读,一边看着图想象每句话写了些什么,三、想象画面,品悟词意。1、(出示插图)这首词朴实易懂,联系插图,哪些词语、句子你自己能读懂? 2、生交流: 感悟大儿、中儿的勤劳孝顺 要点点拨: (1)古诗词的语言和我们不一样。“豆”是庄稼,真正锄的应该是草。 (2)中儿是什么意思?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这两个儿子怎样?怎么夸他们? (3)

6、练习朗读。 感悟小儿调皮可爱。 要点点拨: (1)无赖 一般情况下“无赖”是指什么样的人呢? 在课文中是这个意思吗? 从“无赖”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 (2)卧 “卧”可能是什么姿势?(躺趴) 从“卧”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天真可爱调皮可爱) 练习说话:看看图,想象一下小儿顽皮的样儿,可以自己说一说,还可以同桌讨论讨论。 (3)指导朗读:小儿顽皮的样儿该怎么读出来呢? 感悟景美要点点拨: (1)读到“青青草”,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2)绿草如茵,溪水潺潺,你看到一条什么样的小溪? (3)瞧,他们就生活在这样优美的山村,你能按顺序说说这乡村的美景吗?(可以由远到近,

7、也可以由近到远) (4)指导朗读:这么美的风景,真是如诗如画呀!你能读好吗?指名读。(草真青啊!) 小结:瞧这一家子,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农村真是自有一番乐趣呀。那就让我们走进画中,听他们聊聊吧! 感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要点点拨: (1)理解“翁媪”“翁媪”分别是图上的哪位老人呢?看看画面,老爷爷和老奶奶的关系是?(夫妻)所以,在这首词里“翁媪”的意思是?生:一对年老的夫妻。 (2)理解“相媚好” 边看图边想象,他们会聊些什么呢?听着他们聊天的内容,看着他们聊天的样子,你能体会出这里的相媚好是什么意思吗?(假如你是老爷爷、老奶奶,你会说什么?) (3)理解醉里吴音 师相机讲解“吴音

8、”:辛弃疾在写这首词的时候正在江西上饶,上饶在春秋时期属于吴国。“吴音”就是吴国的地方话。那你说这老两口是怎么“醉”的?四、生成画面,读写结合。1、这首村居描绘的是一家老小五口的生活画面。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这首词,把这个画面在心中理理顺。我请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词,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象,你按顺序分别看到了什么画面。 2、交流看到的画面 风景图 这写的是五口之家的生活环境,在这首词里是怎么写的?不看书,你能把这句话说一说吗? 相媚图老两口恩恩爱爱,这首词中是怎么写的? 锄豆图、织笼图学生讲述,教师简单引导,一带而过。 卧剥图 3、你看,我们用这想画面、说画面的方法,就可以试着把整首词的内容给记住了。那如

9、果让你用自己的话来写一写这村居,你会选择哪个画面来写呢?那就赶快动笔写一写你心中的画面。(播放鸟鸣的音乐,学生写。) 4、交流。 5、景美,人更美,在你眼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生活? 五、简介作者,深悟诗情 1、你们都说出了辛弃疾当时的感受啊!请浏览一段资料幻灯出示:【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定宁静的生活,一直为抗金而不懈努力,但却遭受奸臣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这首词就在他被贬之后写的。】 2、我相信,现在你们再读这首词,一定会有更加独特、深刻的感受。再读这首词。 3、交流再读后的感受。 六、丰富画面,吟

10、唱背诵。 1、我们读了这么多遍,我想这个村居也一定记在我们心中了。我们来试着背一背这首词,能背的同学就尽量背,实在记不住的也可以看一下书。师引背。 2、这首词韵律很美,如果配上好听的音乐就更美了。请大家欣赏这首欢快的歌,可以一起打节奏、一起唱。(欣赏歌曲清平乐村居) 七、总结课堂,延伸课文。 1、现在这和谐美好的村居就像这首词中的那条小溪缓缓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流淌永远。 2、出示课后作业。 (1)回家把这首词唱给爸爸、妈妈听。 (2)收集辛弃疾的其他词作来读一读。 八、板书设计。清平乐 .村居( 词 )宋 辛弃疾 青青草 溪上 景 美醉 相媚好 溪东 美 人 美 剥 无 赖 溪头 情更美

11、教学反思清平乐村居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所以在设计教案及上课时,我都努力抓住古诗的几个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1)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所以我通过图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

12、的画意;通过语言,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意境之美。 (2)引导学生“入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在这首诗中,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时,我尝试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由曲引情”诗与曲,自古以来就是相互依存的艺术。优美的歌曲,能创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从而为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创造条件。(3)帮助学生“由读引情”。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总之,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方肯罢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