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分布》教学设计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8122655 上传时间:2023-12-1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1.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陆分布》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海陆分布》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海陆分布》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海陆分布》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海陆分布》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陆分布》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陆分布》教学设计(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陆分布教学设计 海陆分布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积极探索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主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效结合,放手让学生去演示,去发现,然后再悟出其道理来。运用综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不断的引导他们去主动学习,学会用地理资料、地理信息去解决地理问题,从而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并逐渐从“学会”到“会学”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三种地图:全球海陆分布图,大陆、岛屿、半岛及海峡素

2、描图,大洲与大洋分布图,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何分布特征。 培养四种能力:读图填图能力,绘图用图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利用地图、多媒体资料等感兴认识,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从而获得理性认识。还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搜集各种资料,相互讨论、交流达到理解和运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地球是我们的家园,了解、关心、爱护地球并保护好它的环境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组织学生大讨论,增强学生竞争意识,团结协作精神,通过师生互动,创建了一种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是对

3、生活有用的地理。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1、认识海陆面积比例 2、七大洲、四大洋名称位置、分布及轮廓图 难点: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位置与关系。 四、教具:多媒体课件、地球仪、世界地图、 五、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示和学生填图操作 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师生互动 理念及意图 通过观察图片和对问题的讨论引发学生兴趣,激发探索欲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营造宽松学习氛围 学生活动,教师适当点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提高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在使用身边创 多媒体全方位立体展示地球面貌特征,让学生们观察,设 并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地球表面不同颜色所代表的不同的情 地形、地貌。

4、 境 师:提出问题,地球的表面有什么颜色,为什么会这样导 呢?学生展开大讨论。 入 生:看到这些美丽的颜色:蓝色、绿色、黄色、褐色等,新 个个赞叹,我们生活的地球太美丽了。 课 师:那同学们说地球是水球还是地球? 动 师:转动地球仪,先观察,然后上台亲身实践看看地球手 是陆地大还是海洋大?展示P26图2.1“世界海陆分布”和实 图2.2“世界海陆面积比较” 践 生:活动的方式有两站种:一、学生们小组合作、探究,探 挑选代表踊跃发言;二、小组分工,任务明确,每人分别承究 担搜集陆地、海洋面积的百分比、陆地、海洋在两个半球分新 知 布的情况,探究学习进而回报各自的成果。 师:展示著名探险家和他们为

5、人类认识地球所作的贡献;用多媒体展示“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划分图:思考:陆地和海洋,谁被分割成大小若干快?谁彼此连成一片?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是否均匀,从半球的角度说明。 生:通过观察,合作讨论,同学们先后对问题答案予以总结发言:陆地:29,海洋71。概括地说就是“七分海洋,三分陆地”陆地被海洋分割成大小不等的七快;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东半球,因此我们也叫陆半球,其他两半球叫水半球。讨论后,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这是因为古人当时并不了解地球的整体面貌、不知道地球表面水体面积大于陆地面积的结果;人们已经叫了那么长时间的“地球”了,没必要再改成“水球”。 师:同学们细细在观察地图发现和寻找陆半球、水

6、半球中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 生:观察回答: 师:这七分海洋、三分陆地均匀地分布于地球表面吗?显然不是。看手中地球仪,南北半球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有何不同? 学生活动:观察地球仪说明,并总结出海陆分布的特点为: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观察地图,图中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教育教学资源的同时又提高了他们的识图、读图能力,大家在一起解决问题又培养了他们的团结协作和创新精神,培养了他们分析资料、提取信息、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的能力,让每位学生都有参与学习、展示自我的机会,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合 师:从地球仪或世界地图上看,全球陆地被

7、海洋包围,作 并被分割成几块面积广大的部分和许多面积较小的部探 分;面积广大的海洋也被陆地分割成几大片。于是就究 有了大洋、大陆、半岛、岛屿、海、海湾、海峡等众共 多的称谓,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请看图(用课件展同 示某地区的立体示意图和平面轮廓图,均标注注记), 提 生:根据图形P28图2.5标注明确:大洲、大洋、大高 陆、半岛、岛屿、海、海峡等地理概念。让学生合作、讨论并归纳总结。 师:组织学生交流探究,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点拨:观看多媒体或教材图26“大洲和大洋的分布” 回答:世界上有哪几大洲和哪几大洋?太平洋、北冰洋沿岸各有哪几个大洲?东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西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赤道

8、横穿哪几个大洲的陆地?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和大洋?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洲和大洋?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世界上纬度最高的大洲和大洋?跨经度最多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什么?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新课程标准理念。通过这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全员参与,全心关注,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操作,能让学生有自信、成就感,更能激发他们对追求新知的欲生:看图总结:七大洲四大洋;略。太平洋沿岸有:太平洋沿岸有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北冰洋沿岸有亚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亚洲、欧洲、非洲。南、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亚洲、非

9、洲。亚洲、太平洋。大洋洲、北冰洋。欧洲、北美洲。南极洲、北冰洋。南极洲、北冰洋。 按面积大小大洲和大洋的排列顺序是: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纬度最高的大洲和大洋是:南极洲、北冰洋;跨经度最多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南极洲、北冰洋。 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世界地图”,让学生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展示二“世界各大洲的轮廓和分布特点”了解各大洲的对称分布,并找出对称的大洲来。 生:自己动手对照地图、课本、收集的资料完成任务,然后小组互评,修正问题,全班交流。这样调动了每一位同学参与的热情,给了他们交流、展示自我的空间。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

10、了提高。 师:展示“图2.7大洲的分界线” 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到这些大洲及其分界线,并把分界线描绘出来。重点指导学生读图,找到亚、欧、非三洲的分界线,还有哪些大洲之间仅以海峡分隔?并描绘说明。 生:以小组为单位参加活动,讨论发言。亚洲和欧洲是一个整体,它们之间以山脉、河流、湖泊为界,即: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里海、黑海、土耳其海峡为界;非洲和亚洲以苏伊士运河为界等。 巩 师: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固 学生欣赏七大洲、四大洋美丽风光,进一步加深对大洲、提 大洋轮廓、位置的认识。 高 生: 拓 亚欧非抱一团,美洲南北各一边,澳洲南极洋中站 展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延 师:读、看图

11、2.7亚、欧、非分界图和世界政区图,完伸 成分界线 生:(齐读) 亚欧,亚非(l略),南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亚洲、北美洲分界线白令海峡。 师:组织竞赛。 规则:1、以小组为单位,看哪一组的同学最先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七个大洲的轮廓。 望。通过看图想象,培养了他们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师生近距离的交流、互动,创建了一种民主、平等、互信、友好的新型师生关系,共同完成好教育教学任务。使学生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促进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通过欣赏、齐读、比赛,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增强荣誉感,培养了学生读图、语言表达、分工协作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竞争

12、意识激发学习热情,有效的落实教学目标。 2、评选优胜组。 3、颁奖。 拓展延伸: 1、 填图:在教材图21中填注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2、绘图:在教材图29中,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出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轮廓,并注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总 1、 师生共同梳理本节的知识点。 结 2、 作业: 升 完成地理填图册 华 培养归纳能力,通过作业训练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三分陆地: 七大洲 一、地球表面 七分海洋:四大洋 太平洋 大西洋 印度洋 北冰洋 二、北半球 160E 西半球 20W 东半球 160E 北美洲 欧洲 亚洲 赤道 南美洲 非洲 大洋洲 南半球 南 极 洲 三、各大洲分界线 教学反思: 本节课始终围绕“学生为本,教师点拨,全员参与、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尊重信任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自主合作,主动思考,乐于探究的精神。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 采用多媒体教学,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增强知识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乐学性。课堂教学效果突出。 以文本为载体,新课标为指导,全面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引导学生趣味探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