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综合试题答案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8122537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2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综合试题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药综合试题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药综合试题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中药综合试题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中药综合试题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综合试题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综合试题答案(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执业中药师中药综合模考班第1讲各章分值章ABX合计18第一章 中医基础理论第1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1第2节阴阳学说11第3节五行学说11第4节藏象2114第5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213第6节经络11第7节体质11第8节病因11.513.5第9节发病与病机1.512.5第10节预防与康复08.5第二章 中医诊断基础第1节中医诊断学0第2节四诊224第3节辨证13.54.59.5第三章 常见病辨证论治第1节治则与治法213第2节常见病辨证论治21.536.52第四章 民族医药基础知识1122第五章 常用医学检验指标及意义1122第六章 药学服务与咨询11212第七章 中药调剂基本知识第1节

2、处方0第2节中药饮片处方的药品名称134第3节中药的用药禁忌112第4节中药的用法用量112第5节中药的调剂11第6节中药汤剂的煎煮1235第八章 中药的贮存与养护221522第九章 非处方药第1节方剂知识0第2节非处方中成药0第3节常用非处方中成药0内科57113外科0妇科11.52.5儿科112五官科123骨伤科0皮肤科1.51.59第十章 中药合理使用第1节概述11第2节中成药联合使用112第3节中西药联合使用3362第十一章 特殊人群中药的使用224第十二章 中药的不良反应12142第十三章 中药文献与信息1122第十四章 医疗器械基本知识11210092011年度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

3、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模拟试题1一、A型题(最佳选择题)共4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1.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体现了中医学的A治病求本原则 B辨证论治原则C因人制宜原则 D因时制宜原则E整体观念答案:B解析: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体现了中医学的辨证论治原则。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五脏一体观气血津液理论和形神统一人与环境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界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辨证论治症、证、病的区别症状:发热,头痛证候:病因、病性、病位、邪正关系病:感冒辨证与论治的关系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则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同治异治与异病同治“证同治亦

4、同,证异治亦异”2. 事物阴阳属性转化是A有条件的 B无条件的C绝对的 D相对的E偶然的答案:A解析: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对立制约相互制约、相互消长制约太过: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制约不及: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盛互根互用相互依存、相互为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消长平衡此消彼长、动态平衡生理:阴平阳秘病理: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相互转化一定条件,反向转化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阴阳的互根互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阴阳的互根互用,又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阴阳的消长(量变)和转化(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全过程中密不可分的两个阶段,阴阳的消长是其转化的前提,而阴阳的转化则是其

5、消长发展的结果。3. 依据五行学说,属木的是A苦味,青色,筋,目 B咸味,青色,口,思C甘味,青色,骨,耳 D酸味,青色,风,怒E酸味,青色,目,忧答案:D解析:自然界人体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五行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五液五脉角酸青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怒泪弦徵苦赤长暑南夏火心小肠舌脉喜汗洪宫甘黄化湿中长夏土脾胃口肉思涎缓商辛白收燥西秋金肺大肠鼻皮悲涕浮羽咸黑藏寒北冬水肾膀胱耳骨恐唾沉4. 与膀胱贮尿和排尿功能直接相关的是 A脾的运化功能 B肾的气化功能C气的固摄功能 D气的推动功能E肺的宣发功能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五脏中肾主水液的生理功能。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为贮尿和排尿。尿液为津液所化,

6、在肾的气化作用下生成尿液,下输于膀胱,尿液在膀胱内潴留至一定程度,在膀胱气化作用下排出体外。脏与腑的关系心与小肠的关系小肠分别清浊,其清者可转化为心血。心主血脉,将气血输送于小肠,有利于小肠的受盛和化物。“心火移热于小肠”。肺与大肠的关系肺主肃降,肺气的下降可以推动大肠的传导,有助于糟粕下行。而大肠传导正常,腑气通畅,亦有利于肺气的下降。“气虚便秘”。脾与胃的关系(1)纳运相合(2)升降相因(3)燥湿相合(济)脾属阴喜燥而恶湿,胃属阳喜润而恶燥。肝与胆的关系胆汁来源于肝之余气,胆汁的正常排泄和发挥作用,又依靠肝的疏泄功能。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胆主决断,与人之勇怯相关。肾与膀胱的关系膀胱的贮尿和

7、排尿功能,均依赖于肾脏的气化。肾气充足,则固摄有权,膀胱开合有度,以维持津液的正常代谢。5. 肾主纳气的生理作用是A摄藏精气于肾 B防止水液外泄C防止阳气外脱 D封藏五脏精气E防止呼吸表浅答案:E五脏的生理功能:名称生理功能含义心(1)主血脉推动血液运行,维持脉道通畅(2)主神志主管精神活动肺(1)肺主气,司呼吸 主呼吸之气: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主一身之气:气的生成:宗气气的运动:辅心行血、调节全身的气机(2)主宣发肃降肺主宣发:一是呼浊。二布散津液和水谷精微于周身,外达于皮毛。三是宣发卫气,调节腠理,排汗。肺主肃降:一是吸清气以资元气。二向下向内布散津液;下输于肾或膀胱,生成尿液源。

8、三保持呼吸道内的通畅,肃清呼吸道内的异物。(3)通调水道,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 一是肺主宣发,调节汗液的排泄。 二是肺气肃降,生成尿液而排出体外。“肺为水之上源”和“肺主行水”(4)肺朝百脉,肺主治节。脾(1)主运化 运化水谷精微,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转输其精微物质的作用。 运化水液,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脾为气血化生之源(2)脾气主升 主升清,是指精微物质的上升和布散。 主升提,以维持机体内脏的正常位置。(3)主统血脾能统摄、控制血液,使之正常地循行于脉内,而不溢(逸)出于脉外肝(1)主疏泄 调畅气机(最重要的功能) 促进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代谢 促进消化吸收(促进脾胃运化) 调畅情

9、志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2)主藏血肝内必须贮存一定的血量,以制约肝的阳气升腾,勿使过亢,以维护肝的疏泄功能,使之冲和条达。防止出血。调节血量的分配,特别是对外周血量的调节起着主要的作用。发挥血液的营养作用,肝藏血、血摄魂。与女性生理活动关系密切:发生月经、孕育胎儿。肾(1)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生长、发育: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与头发、牙齿关系密切。主生殖:一方面肾能藏精,肾精是人体胚胎发育的基本物质,是生命起源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肾精能化生“天癸”。(2)主水液肾主水液,主要是指肾中精气的气化功能,对于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维持体内津液代

10、谢的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肾的气化作用有赖于肾阳和肾气。(3)主纳气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从而能保证体内外气体的正常交换。(4)濡养温煦脏腑肾阴,对机体各组织器官起着滋养和襦润作用,肾阳,对机体各组织器官起着温煦和推动作用。6. 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在A胸 B腹C头面 D后背E四肢答案:E解析:本题考查十二经脉交接规律。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在四肢。一、十二经脉的分类和走向规律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交接规律阳经与阳经交于头面,阴经与阴经交于胸

11、腹阴经与阳经交于四肢。二、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1、四肢部位对于阳经来讲,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对于阴经来讲,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2、头面部位手、足阳明经行于面部、额部-前手、足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部-后手、足少阳经行于头侧部-侧3、躯干部位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手三阴经从腋下出。足三阳经则阳明行于前,太阳行于后,少阳行于侧。足三阴经均行于腹面。循行于腹面的经脉,其排列顺序自内(胸腹正中线)向外为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肾、胃、脾、肝。三、表里关系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四、流注次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31356.pngfile:/C:/Users/AD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