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 (2)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8119962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记 (2)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桃花源记 (2)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桃花源记 (2)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桃花源记 (2)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桃花源记 (2)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 (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株洲市外国语学校七年级语文教案 执笔者:赖娇 执教者:科 目语 文年 级八年 级班 级时 间2014年 月 日课 题桃花源记第 1 课时学习目标:1、 朗读并背诵课文。2、 积累文言词汇,了解省略句式、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理解全文大意。重 点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积累文言词汇。难 点了解并积累古今意义、省略句式等文言现象。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世外桃源”是我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出自于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如果同学们想知道这一切,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二、预习检测1.字词过关豁然开朗(hu)屋舍俨然(yn)阡陌交

2、通(qinm) 黄发垂髫(tio)便要还家(yo)刘子骥(j)诣太守(y)三、美文朗读1.教师范读,或者听录音朗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清断句、节奏,标记生词。2.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老师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朗读。要求:一、句读分明;二、节奏合理;三、语速适中;四、语句流畅;五、注意音韵铿锵。)3.小组合作展示朗读,小组间互相点评。4.个人展示朗读,同学点评。5.全班齐读。四、合作译读1结合注释自了解文章大意,标注疑难处。2.小组合作探究,借助古汉语词典等工具书讨论释疑,标注出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3小组提出本组不能解答的疑难处,互相解答,老师适当给以点拨:(1)形容词词尾“然”构成形容词后的作用。

3、(2)理解意动句“渔人甚异之”和省略句“林尽(于)水源”“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的特点。(3)理解“向”“穷”“去”“交”“通”“妻子”“绝境”“无论”等古今词义变化和文言文单音节词多的特点。4.以接龙的形式,每组派出两个代表,一个朗读一个逐句翻译。5. 根据图片提示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故事,鼓励加入自己的语言和想象。(课件展示图片)五、随堂检测(课件展示检测习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阡陌交通(互相通达),鸡犬相闻。2、率妻子(妻子和儿女)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3、不足(不值得)为外人道也。4、乃不知有汉,无论(更不用说)魏晋。5、芳草鲜美(鲜艳美丽),落英缤

4、纷。提示:学习文言文时要特别注意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词语。(2)翻译句子(提示:注意补出括号内省略的内容)。(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花源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3).一词多义 舍:舍弃。“便舍船” 房子。“屋舍俨然” 寻:寻找。“寻向所志” 不久。“寻病终” 志:做标记。“处处志之”标记。“寻向所志” 向:以前。“寻向所志” 对着。“眈眈相向”(4).通假字要:通“邀”,邀请五、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思考“研讨与练习”习题。集体备课建议:个性化修改:教学后记株洲市外国语学校七年级语文教案 执笔者:赖娇 执教者:科 目语 文年 级八年 级

5、班 级时 间2014年 月 日课 题桃花源记第 2 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质朴、精炼的语言特点。2. 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重 点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质朴、精炼的语言特点。难 点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正确地认识“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 1.背诵全文。 2.重点字词解释。二、寻“美”赏“美” “桃花源”是一个超脱凡尘的唯美世界,它美得让人神往,美得令人忘返,美得使人沉醉。让我们一起去文中寻找美,欣赏美。(提示学生可以从语言、结构、景色、人情、意境等方面去思考。) 1.小组合作探究:个

6、人独立阅读思考,然后小组间交流观点,互相讨论,质疑补充。形成小组的观点后派两个代表上台展示,一人讲解,一人做简要板书。 2.教师加以适当点拨归纳: 一语言美,如歌1、叙事简约,给读者留下更多回味的余地。例如: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渔人要回答的内容本来应该有很多,可是作者只用了一句话三个字“具答之。”作为回答,简约至极。类似的有:“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诣太守,说如此。”2、长短句相间。课文中长句、短句交替出现,错落有致,形成一种节奏美。例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3、桃花源记读来琅琅上口,富有音律美。二、景色美,如画

7、想象奇特,景色如画:“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仿佛一副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画面由山水画渐渐变成了风俗画。三、人文美,如酒桃花源作为一个理想世界充满了人文之美。在这个理想世界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过着自由、快乐、祥和、安宁的生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完全是一个中国的乌托邦。这儿的人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桃花源人富有同情心,对渔人所言世人之不幸给予了极大的同情“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四、结构美,如织1、层层设疑,引人入胜。(桃花源如梦似幻,飘渺若无,若幻似真,扑朔迷离,充满神秘色彩;2、结构自然,脉络清晰。按照渔人的

8、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重访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三、思考探究1.桃花源美得让人叹为观止,美得让人觉得不真实,那么作者陶渊明为什么要描绘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呢?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了解下作者和作者生活的时代。作者简介: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陶渊明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年代,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大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41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

9、寒、劳疾一起折磨着他,63岁去世。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与农民来往、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明确:这样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是陶渊明的理想社会,也反应了当时的百姓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向往,而这样一个理想的天地在当时是不存在的,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景。2.作为当代的中学生,你对“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又怎样的看法呢?小组讨论各抒己见,代表发言言之成理即可。四、拓展延伸1.读一读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以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而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起视,斧柯尽烂。既归,无复时人。 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译文: 信安郡的石室山(今浙江衢州烂柯山),晋代有个王质砍柴的时候到了这山中,看到有几位童子有的在下棋,有的在唱歌,王质就到近前去听。童子把一个形状像枣核一样的东西给王质 ,他吞下了那东西以后,竟然不觉得饥饿了。过了一会儿,童子对他说:你为什么还不走呢?王质这才起身,他看自己的斧子时,那木头的斧柄已经完全腐烂了。等他回到人间,与他同时代的人都已经没有了。五、布置作业: 如果你来到了世外桃源会有怎样的见闻、怎样的感受,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合理想象,以我与桃花源为题,续写桃花源的故事。集体备课建议:个性化修改:教学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