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文言文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8119513 上传时间:2023-10-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文言文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初一文言文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初一文言文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初一文言文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初一文言文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一文言文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文言文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一文言文知识点讲解及专项练习一 导语:课标定位1.新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评价学生对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的掌握情况,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词大意。”2.能正确理解诗词的内容,理解与作品关联的背景资料,概括诗词曲的大意,感知诗词的艺术形象,理解诗词的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品析千古佳句。二考点分析文言文的命题主要依据课标要求,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积累与理解、鉴赏与评价。中考文言文阅读题多选自浅显易懂的的课外文言文。考点通常有:1.文言朗读与节奏。2.文言实词。3.文言虚词。4.文言句式。5

2、.文言翻译。6.内容理解。7.思想情感。8.迁移理解。诗歌鉴赏常见考点有:1.理解内涵。2.感知形象。3.探究情感。4.品味语言。5.分析技巧。三备考方法从近几年中考情况来看,古诗文阅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没有形成迁移能力,不能学以致用。2.没有正确理解材料内容,不能准确概括文意。3.没有理解诗词一般规律,缺失品读诗词的方法。4.没有理解人物内涵,不能准确进行评价。针对上面所存在的问题,同学们平时在学习文言文时要做到以下几点:1.要夯实基础,厚积薄发。2.梳理归纳,注重迁移。3.掌握规律,准确评价。4.发散思维,联系实际。四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1.文言实词:通假字 一词多义

3、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通假字:古汉语中的通假字是一种较特殊的语言现象。通假又叫“通借”或“假借”,是古人书写时本有其字而未用,却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代替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被”同“披”,意思是穿着。.一词多义:在文言文的不同语境中,同一个词会产生不同的意义,这种现象被称作一词多义。如“寻向所志”的“寻”是“寻找”;“寻病终”的“寻”是“不久”。.古今异义:文言文中有些词的古义与今义存在很大的差异,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作古今意义有别古今异义。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和“绝境”都是古今意义有别的词。“妻子”古义是“妻子儿女”,

4、今义是“男人的配偶”;“绝境”古义是“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是“走投无路的境地”。.词类的活用:古汉语中,有些词语在某种特殊的语境中,在它本来意义的基础上,产生了一个新的意义,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如“无案牍之劳形”中的“劳”意思是“使感到劳累”。意动用法。如“固以怪之矣”中的“怪”意思是“对感到奇怪”。名词活用作动词。如“鞭数十,驱之别院”中的“鞭”是“鞭打”。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如“一食或尽粟一石”中的“尽”意思是“吃完”。名词活用做状语。如“其一犬坐于前”中的“犬”意思是“像狗一样”,在动词“坐”的前面做状语。2.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是指那些词汇意义比较抽象,绝大多数没有明确含义,只能

5、和实词连用的词。初中阶段,应重点掌握“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盖、则、焉”等13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其中常见的是以下几个虚词“之、其、而、以、为、于、乎、焉 ”等。常见意义及作用见下:(1)以 :可译为“凭借、因为、用来、来、用、把、以致、相当于而、认为、如”。(2)之:主要作用是助词、代词、介词。(3)其:主要作用是代词,指代的内容要视具体语境而定。(4)而:主要作用是表示顺承、并列、转折、修饰。(5)为:用作动词的基本词意是“做”,其它意思视具体语境改变;用作介词时译为“为了”。(6)于:可译为“对、对于、从、在、到、向、比、给”。(7)乎:可译为“呼、吗、于、对” 。(8)

6、焉:主要作用有语气词,代词、兼词。初中阶段常考的文言虚词,主要有如下几种作用: 起指代作用。如“之”“其”; 起组合作用。如“以”“为”;起连接作用。如“而”“则”; 起语气助词作用。如“也”“焉”“乎”“矣”。3.文言句式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 倒装句 省略句 被动句判断句常见的几种形式者,也。例“陈胜者,阳城人也。”也。例“环滁皆山也。”者也。例“莲,花之君子者也。”者倒装句主谓倒装。例句:如鸣佩环。宾语前置。例句:会宾客大宴。 宋何罪之有。定语后置。例句:马之千里者。状语后置。例句:又七年,还自扬州。省略句省略主语。例句: 便要还家。 属予作文以记之。省略谓语。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

7、三 而竭。省略宾语。例句:常蹲其身,使与台齐。省略介词“于”。例句:北饮大泽被动句被动句就是受动者作主语,施动者作谓语的句子。例。山峦为晴雪所洗。帝感其诚。文言文译句的基本要求一、 文言文字词的复习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要结合语境理解词义,通过比较归纳,找出记忆的相关规律。课内的字词意思掌握是为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作最基本的准备。 一般的句子要求直译,且不能有漏译、误译,只有互文的句子意译。 译句要考虑到句式特点,判断句翻译时要加判断词“是”,省略句翻译时,要将省略的成分补上,且加上 ,被动句翻译时要加“被”字,倒装句翻译时要让译句符合现代汉语语言表达习惯二、文言直译的方法“九字法”(一)针对

8、实词(1) 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例如:(2) 译。译出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活用现象和通假字等文言现象。(3) 意。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例(二)针对虚词(4) 删。删去不译的词,例如:(三)针对实词和虚词(5) 换。在翻译时应把文言词换成现代词,把单音词换成双音词,例如:(6) 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成文言文翻译的难点,例如: )(四)针对文言句式(7) 补。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主要是省略句式、内容缺省、例如:(8) 调。在翻译时,有些

9、句子的词序需要调整。(主要针对倒装句式: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例如:(9) 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文言文断句的复习 答题方法(断句的规律) 文言文的朗诵节奏一般按意义划分,以不破句为原则,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按词语断例:浮光/跃金,静影/沉壁2、主谓之间断句。例:潭中鱼/可百许头。3、发语词后停顿。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4、句首表连接的词后停顿。例: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5、介词前停顿。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方法总结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10、。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学生应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

11、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遇到个别疑难词句像“绊脚石”一样横在途中,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认真推敲,可用猜想的方法来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第四步 “对症下药”解答问题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2)句子翻译题。翻译

12、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四是所翻

13、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3)内容理解题。一般来说,作者通过短小的文言语段,记叙一件事,表达一个中心或一种哲理。所以我们了解了全文的内容后,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蕴藏在文章里的写作意图。有时作者将主旨蕴藏在叙事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就要思考事件的含意;有时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时发表议论,直抒胸臆,以此来揭示文章的中心,我们也要倍加注意。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作者将自己的写作意图蕴藏在叙事和写景中,直到文尾,才卒章显旨,赞颂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旷达胸襟,勉励自己和朋友以天下

14、为己任,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 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课外文言文训练 (一) 害群之马 黄帝将见大(ta)隗(wi)乎具茨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辞。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q)首,称天师而退。 (选自庄子徐无鬼)

15、【注释】见:拜访。大隗:传说中的神名。具茨:山名,在荥阳密县(今河南省密县)。涂:同 “途”。即路。若:你。然:是的。表应答。所存:所在的地方。异哉:了不起啊。异:不寻常。非徒:不但,不只。为天下:治理天下。辞:谢绝。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这与牧马还有什么两样吗?奚,何。以,因。异,不同。乎,于,相当于“与”、“跟”。 稽首:叩头。【译文】黄帝到具茨山去拜见大隗,正巧遇上一位牧马的少年,便向牧马少年问路,说:“你知道具茨山吗?”少年回答:“是的。”又问:“你知道大隗居住在什么地方吗?”少年回答:“是的。”黄帝说:“真是奇怪啊,这位少年!不只是知道具茨山,而且知道大隗居住的地方。请问怎样治理天下。”少年谢绝。黄帝再问少年。那少年回答说:“治理天下,和我放马又有何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