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等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探析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8092337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2.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高等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探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论高等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探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论高等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探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论高等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探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论高等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探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论高等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探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高等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探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论高等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探析W关键词:高职教育;适应性;职教属性:高教属性摘要:高等职业教育应适应经济和个人两方面的需要。其 适应性体现在以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为本位的职教属性中,同 时,还体现在建立一套有高职特点的、完整的、的知识课程体 系的高教属性中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经济、具有面向未 来、全面能力,属于体系中造就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J 1 高等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包括与个体两个方面J 1. 1高等职业教 育应适应经济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 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 体系中与经济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部分。经济结构和结构调整 所需

2、要的应用型技能人才主要由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因此。高等 职业教育的必须要适应经济结构和结构的调整:J第一。人才培 养模式要与经济结构和结构的调整相适应。高等职业教育要围 绕经济结构、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对一线劳动者素质的要求。 根据结构优化升级对劳动者的知识、技能的新要求.不断调整 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以全面 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就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为 经济结构、结构的调整培养急需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第二.专业结构要与经济结构和结构的调整相适应。专 业是学校进行教学的基本单元和载体,是需求与学校教育的结 合点.是保证人才培养适销对路的首要环节专业的设置要

3、从、 企业的现状和需求出发,充分体现地区、企业的特点,要符合 本地经济的实际需要.有助于推动本地经济的专业结构要根据 经济结构和结构调整的情况不断调整.要以的、动态的观点来分 析本地结构变化的趋势,使专业设置趋向合理.更好地适应结构 调整的要求.不断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第三。课程内容要与经济结构和结构的调整相适应。人才 的培养依赖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经济结构和结构调整无疑会 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产生重要影响.职业教 育具有明确的职业定向、实用型和操作型人才培养的特征。其 课程内容除了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之外.必须从岗位 综合职业能力的实际需要出发.特别是性教学内容.要

4、根据不 同专业的要求加以具体化、定量化、规范化。强化性教学,培养 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大力推行“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要涵盖与本专业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认证所应掌握的理论知识和 专业技能.使课程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以综合职业能力 为核心的课程体系。1. 2高等职业教育应适应个人的需要爱因斯坦曾指出,只有先成为一个的人、一个全面的人、 一个具备可持续能力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最终成就 事业。要实现全面.具备可持续能力最为关键.也最为根本。 高职院校只有把学生培养可持续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才能 更好地促进就业.才可能有更广阔的空间.教科文组织第十八届 大会通过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

5、提出:为就业准备的职业 技术教育,应当为卓有成效的、愉快满意的工作打下基础.应当 使受教育者获取在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知识 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所受教育的限 制.甚至在一生中都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 域:同时为受教育者从事的第一个工作岗位提供充分的专业上 的准备.并提供有效的在职培训:使个人具备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各 阶段都可以继续学习所需要的能力、知识和态度。从高职学生 个人来看.由于职业结构的动态变化,从业人员面临的是从 业、失业、转业、从业的循环过程.职业教育内涵已从的外在 需要转化为个人的内在需求。因此,高职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学 习和奠定坚实基

6、础,使学生具有职业迁移能力.学生除能上岗工作 外,尚需有较强的对经济、知识更新和技术进步的适应性.学生 能够对岗位内涵变化的适应性和可就业范围的弹性选择.不会 因岗位内涵的变化而失去自身的工作活力。要对学生可持续学 习能力的培养,使其具备本专业可持续学习的基础:还要对学 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其具备可持续能力因此。高职教育必须 培养学生成为适应接受终身教育的可持续的一员。培养面向生 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上得去,留得住,用得 上”、“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可持续型人才。2职教属性和高教属性是高等职业教育适应性的体现 高职教育兼有职业教育和的双重属性所谓职业教育属性.通常是指职业教

7、育的培养目标和对象一般是针对职业岗位 (群)的,以技术应用和技艺型为主的,充分体现岗位或岗位群的 现实针对性的:所谓属性.是指在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的基础上 进行的。就是高职教育的学术属性和知识属性。2。1职教属性是高职教育适应性的一个体现j在高职教育中应该以职 业需求为导向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结构的调整和技术不断更 新.企业非常注重减员增效,一般坚持“速效、高效、低成本 的原则。高职教育成为企业的需求热点.是因为高职生在动手 能力上明显强于传统高教模式培养的专科生.在综合职业能力和 综合素质上又明显高于中专、职高生。在企业的长远战略 中.建立一支受过高职教育,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人文素养的 高

8、效精干、相对稳定的管理、技术骨干队伍.是企业搞好生产经 营的关键。因此,高职教育在职业培训、专业设置、就业选择 等方面都必须与市场保持密切联系.必须以市场职业需求为导 向。在高职教育中应该以岗位适应性为基本内涵随着经济的和 科学技术的进步.分工日趋专业化,岗位分工也日益精细化。 因此.适应不同岗位群的职业需求,根据专业和学科特点。进 行有针对性的专业配套设置和学科调整.建立以岗位能力为导 向的课程体系.便成为高职教育的客观需求。这种以岗定课、按 岗育人的岗位适应性就成为高职教育职教属性的基本内涵。J 在高职教育中应该以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为本位高等职业教育 有别于本科教育或中职教育:教学计划和课

9、程设置强调以职业 核心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突出教学的地位.并向学生提供 工学结合的真实工作情境;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倡导“项目教 学”、“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专业以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为 支撑,建立校企广泛深入合作工作机制。等等。2贝2高教属 性是高职教育适应性的另一个体现高职教育的高教属性.就是高职教育的学术属性和知识属 性.高职教育应建立一套有高职特点的、完整的、的知识课程体 系,而不是只重、轻理论。重视职业性课程、忽视知识性课 程.重视应知应会、轻视普遍联系的现象。这是培养高职学生 未来适应性的前提,也是高职学生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在高职教育中更关键、更基本的是以高度的知识适应性和

10、能力适应性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迁移能 力、人际交往能力、分析创新能力、人文素质修养、心理素质 等方面的培养。现代科技迅速,学生不可能在学校学到他终身 所用的知识知识更新的。要求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具体的知识 技能.而是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将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其他方面 去.以适应岗位的变动频率和技术等级提升的速率现在对学生 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及与他人相处的能力要求颇高。这需要高职 学生在学习期间有意识地训练其人际交往能力.21世纪国际 竞争将主要体现为创新人才的竞争.善于思考、能不断创新的 人才更会受到的青睐.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高职学生今后的就业 有很大的帮助。另外.高职学生不仅仅是学习

11、一技之长.还应涉猎 语言学、历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的涉猎, 能提高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人从不同角 度和层次上认识世界、了解。具备这些素质的人.能很快地融入 企业的文化中。受到企业的欢迎。高职生往往从事的是第一线 岗位的生产、服务工作,有可能遇到工作环境差、待遇不令人满 意的情况,这就要求从业者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也是高职 学生平时需要的.同时21世纪的工作和学习也将会交替进行。终 身教育将成为人们自我的必然选择在此意义上.坚持高职教育 的高教属性。是培养高职学生未来适应性的前提。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发挥前所未有的作用.推动人 类文明向纵深。并对人们的知识

12、层次提出更高的要求文化知识 和专业理论知识是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使用价值和 交换价值.掌握知识的高职毕业生。将是企业重要的传播知识 经济时代的知识在一定意义上是以信息的形式传播于的.如何 有效地学习和利用有益的信息.这不仅是一个学习能力的问 题,也是一个是否具有扎实的、能广泛学习的知识基础的问题. 而知识源于积累,没有基本的高教文化基础。何谈知识进步和 学习能力的开发?同时。在知识经济时代。作为知识传播机构 的高职院校,也将面临更现实的选择:是单项传播知识.使学生 成为固定岗位的机械操,还是授他们以适应、适应时代的文化 知识和能力.使他们掌握并能运用文化知识.以便在竞争中占据 更有利的地位?答案显然是后者知识经济的对高职教育及其培养 对象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职教育也只有在重视职业性 的基础上。始终不移地坚持其高教属性。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 需求。也才能无愧于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使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