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的备课要心中有“人”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8080385 上传时间:2023-12-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师的备课要心中有“人”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语文教师的备课要心中有“人”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语文教师的备课要心中有“人”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语文教师的备课要心中有“人”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语文教师的备课要心中有“人”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教师的备课要心中有“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师的备课要心中有“人”(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获2013广西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语文教师的备课要心中有“人” 南宁外国语学校 尹凤媛【内容摘要】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内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但很多时候我们的备课,只重视钻研教材、教法,甚至教学手段,却往往忽略了“学生”这一重要环节,不去作深入研究。其实,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备学生,应该是备课的关键因素,是备课的第一步。因为不管是教材,教法怎样,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最终要落实在学生身上才有效。否则就会事倍而功半,影响教学效率。因此,在整个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心中有学生,关注学生的实际现状和可接受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备课更充分,教学更有效。【关键词】 有效备课 备学生 语文教师备课是一

2、切教学活动的起点。备课的根本目的只有两个:一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二是为了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教学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它与人机之间的对话具有强烈的差异性。这是一个双向的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单向的灌输过程。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有个性的;教师的努力,最终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内化而实现。如何充分考虑学生因素备好课、上好课呢?我认为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一、关注学生已有的基础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知识和技能,都是在已经习得的经验上建构起来的,因此,教师备课必须对学生原有的基础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才能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制订出切合学生发展实际的教学目标。例如,高一语文第一单元

3、都是现代诗,有过度篇目沁园春长沙,有经典篇目致橡树再别康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高中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接触了一些诗歌,主要是古代诗歌,而对现代诗歌接触不多,平时阅读中,现代诗歌的阅读对大部分学生来讲也成为盲区。学生对现代诗歌的赏析和阅读不知从何入手,甚至误读。而也有部分学生虽然对诗歌的解读、赏析还不到位,但是由于处于花季雨季的年龄,青春的萌动和青涩让他们喜欢诗歌,喜欢诗歌的那份浪漫和诗意。针对学生和教材的情况。对于这个单元,我们主要把握两点:诗歌的赏析方法的引导和诗歌情感的把握。而诗歌赏析方法的引导又侧重于意象和意境的介绍和指导。教会学生用意象和意境来赏析诗歌,把握诗歌。教学也循序渐进,从

4、教师介绍引导到学生独立赏析、交流。诗歌来自于心灵,也需要用心灵来阅读。在诗歌内容的把握上,侧重对其情感的探究。在备课中,设计和情感理解相关的研讨题。如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这么设计:先读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前程、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个温暖的名字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再思考:在“愿你愿你我只愿”等文字背后,传达出了什么信息?作者为什么在给所有的人送出祝福之后,却给自己留下这样不幸的结局?在学生充分表达之后,我再次发问作者把尘世的忧伤化作优美的诗句,将个人的感伤上升到人类的关怀,愿每个人都有一个灿烂的前程,却把自己拒绝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天

5、堂之外。他的内心是何等的寂寞啊!在这个物质空前欢愉,精神却遭遇尴尬的年代里,再次翻开海子的诗文,我们除了怀念,是否也会悟出点什么呢?二、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在高中阶段,特别是后期,在不少学生的心目中语文变成了老五,排在数理化英语之后,针对学生对语文的忽视,对母语的冷漠现象,在学生告别初中阶段,进入高中的转折时刻,作文语文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给学生一粒人文精神的种子,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在开学的前几节课,我打算先倾听学生们谈谈自己九年来对语文的“爱恨情仇”,然后以“语文是什么?如何学习高中语文?”为中心组织教学。课堂上,我告诉他们:“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

6、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魏王的老骥之志,是诸葛的锦囊妙计;是君子好逑的诗经,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执过羊鞭的兵法,是受过宫刑的史记;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我和他们一起分享先秦诸子和历史散文。讲述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读唐诗,背宋词,感受唐诗的凝练含蓄,宋词温婉细腻。也聊庄子的逍遥云游;更谈是孔子的颠沛流离。谈屈原的爱国,谈曹操的雄才伟业,也谈红楼梦的儿女情长,让他们知道:在所有的学科中,有谁比得上我语文风华绝代,妖娆多姿!努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7、让他们明白语文不但是一种交际的工具,更应该是人精神的诗意的栖息地。作为人精神的诗意的栖息地,语文应解释为:语是情感的倾诉,文是心灵的感悟,学语文使人底蕴丰富。而作为高考科目语文则是:语文=阅读+表达(口语、书面)+识记+书写。更让他们明白了“凡语言破碎处,思维不存。”关闭了语文,或许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后花园的那盏灯,还有对内心快乐和幸福的感知与把握。三、关注学生间的客观差异 学生是有个性的,学生学习语文的状态及结果也有很大差别。所以语文教师备课也不能千篇一律,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真正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我从初中走到高中,在课堂上我觉得落差很大。在初中我一声指令同学们会书声琅琅,读得人声鼎

8、沸,读得我心花怒放,一个问题同学们会七嘴八舌的争论不休,在学生们的听课眼神里,我是一个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阴阳八卦的能人。可是在高中,读书时我说得最多的是大声点大声点,怎么有气无力的?我提问时常说:这个问题你怎么看呢?这个问题你怎么看呢?目光在全班搜寻,偶尔有个别同学回应,多数同学是抬头瞥了我一眼,便低下头去看书,我能感到了自己脸上笑容凝固的尴尬。我知道高中生与初中生的区别,但我不知道在这一片课堂的静默中他们是否有头脑的风暴?我知道我和同学们要走上一段艰难的路了。我得想办法了。就在前两周我有了一个小小的收获:一个多学期的的相处,我知道所教的高一(1)班在在课堂上活泼开朗,(4)班却沉默不语。为此

9、,在教学我有一个梦想时,我采用了“同课异构”的方式,一班采用朗读教学法,全班读,个人读,模仿演讲,同学们读出了情感,读出了马丁路德金的痛苦、急切和愤怒,也读出了他的理智与坚韧;更读出黑人们对民主,对自由的渴望。四班采用对话交流的方式,先让同学们与文本对话,用心倾听白纸黑字中传来的声响。再在小组里展示自己的发现,在生生对话中,他们读出了文中的许多言外之意,也读出了突围的渴望。在师生的对话里,我欣喜地看到他们读出了爱与宽容;读出了尊重自己的尊严,读出了的忍辱负重的坚毅;以灵魂的力量抵制物质的暴力。尽管不方式同,却都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我想我有信心和他们一起构建一个快乐高效的课堂。四、关注学生可能的生

10、成点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教学的主体。课堂是活的,永远呈动态,生成许多新问题。我们在备课过程中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地去想,尽量多研究学生在课堂动态中会产生的“意料之外”,从而让教师觉得这些“意料之外”,其实也在“情理之中”。 教学庄子的秋水,在知人论世这一环节我说: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的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你们大都在黑夜里沉沉睡去时,月亮为什么没有失去,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棵在清风夜里看守月亮的树。没有想到竟然有同学说一句“神经病”,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我也只好笑着的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听说他妻子死了,他不哭反而敲脸盆唱歌,初中课文里他又和惠子争论水里的鱼快不快乐?现在又去看

11、守月亮,不是有病是什么?”他的话也有道理啊!怎么办?我让学生们谈谈自己的看法,庄子真有病吗?后来我告诉同学们:翻开历史的书页,从孔子、孟子到屈原,从李白、杜甫到苏轼,文化人大都有难解的“权势情结”,在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一种独立的文化精神之所以没有失落,人类之所以还没有迷失方向不知所归,就是因为有庄子这种具有超凡绝俗的“清洁精神”的哲学大师,坚守了独立的文化品格,看守着人类的“精神家园”, 一轮孤月之下的一棵孤独的树,这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妩媚。庄子的孤独是伟大的孤独,他因孤独而悲悯,因悲悯而博大,因博大而襟怀天下和宇宙,他的思想、智慧和人格的光芒一直穿透时空,在我们的心中闪耀。令我们肃然起敬呀!

12、话音刚落,不知道哪里又传来一句“会不会又拿来写作文呀!”(同学们都知道我的要求,有感触的课文一定要写作文)啊!一句话,点醒了我,当时刚好是学生学习些材料作文的时候,很多同学苦于不会从材料中提取观点,这不就是一个很好的题材吗?于是我又让同学们提炼观点,在同学们的合作讨论中他们得出:“人贵有自知之明;学海无涯;宽容,谦虚;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尊重客观事实”等很好的题材,也掌握了如何从材料中提取观点的方法。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原本想点点而过的内容,却有那么多意外的收获,让人快乐啊!如果备课时,我能多预设一些学生的可能,那将生成多少预想不到的精彩啊!总之,语文教师的备课要心中有“人”。不要总是从自己的经验和教材出发,而要根据学生的经验与知识来展开,不能以展现自己的精彩一笔而沾沾自喜,而要以能展示学生的智慧和风采而暗感欣慰。参考文献:1、黎奇.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2、易东平.有效教学方法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年3月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