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区自然状况调查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8056525 上传时间:2023-11-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0.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番禺区自然状况调查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番禺区自然状况调查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番禺区自然状况调查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番禺区自然状况调查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番禺区自然状况调查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番禺区自然状况调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番禺区自然状况调查(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理位置番禺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部河网地带,在北纬22。26,至23。05,、东经113。14,至113。42之间, 处于穗港澳“小三角”的中心位置。东临狮子洋,与东莞市隔洋相望;西及西南以陈村水道和洪奇沥为界, 与南海区、顺德区、中山市相邻;北隔沥(滘)水道,与广州市区相接;南滨珠江出海口,距香港38 海里, 距澳门 42 海里,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番禺四周江环水绕,境内河网纵横,水陆交通四通八达,已成为沟通珠江三角洲东西两岸和连接广州、 深圳、香港、珠海、澳门等大中城市的重要交通枢纽。莲花山港和南沙港每日来往香港的客轮九进九出, 航程一个多小时。南沙港是天然良港,已兴建 1 个万

2、吨级码头和两个 2.5 万吨级综合货运码头。十多年来 交通建设,使地处珠江三角洲中部的番禺,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逐步显现出来。番禺区南辖市桥、沙头、东环、桥南等 4 个街道,大石、南村、石基、沙湾、钟村、新造、化龙、石 楼、榄核、灵山、大岗、东涌、鱼窝头、黄阁、横沥、万顷沙、等16 个镇和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区人民 政府设在市桥,全区总人口94.44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5.1 万人。2001 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 332.5 亿元,全区农业总产值 44.45 亿元,工业总产值 596.65 亿元,全区完 成税收66 亿元(含海关税),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28.0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5

3、 亿元。全区经济运 行特点是:经济增长由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经济规模跃上一个新台阶,国内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 入的绝对值和人均数,分别达到全国县(区、县级市)的先进水平;经济增长势头强劲, GDP 增长创近几 年新高,财政收入更是创历史最好水平;审批立项的项目数、计划投资额、实际投资额都超历史记录。自然地理区内地势由北、西北向东南倾斜,北部主要是50 米以下的低丘,南部是连片的三角洲平原。现境域构成 的比例,低丘约占 10,河滩水域约占 35,冲积平原约占55。一、地貌发育简况珠江三角洲原是浅海湾,海水汪洋,岛丘错落。后来经过海洋平面的巨大变化,沙泥淤积,逐步发展形 成三角洲。番禺冲缺三角

4、洲的发育形成,主要是西、北江干流在通过顺德与市桥丘陵间缺口后,沿丘陵向 四面扩延,自西北向东南伸展。区内三角洲多有蚝壳层。灵山、东涌、鱼窝头一带淤泥中的蚝壳层,经C14测定为168090年,即约在 晋代该处仍是水深67米的浅海。同治版县志引水经郦注云:“海在郡城南,沙湾、茭塘两司,地多 边海。 ”唐元和郡县志载:“大海在府城正南七十里。 ”这些文字记载亦表明, 1000多年前,沙湾以南的 灵山至东涌一带仍是浅海。宋代以后,淤积伸延。明代以来,沙坦更不断浮生,相连成片,沙田已移至大岗、黄阁一线以南。至清 代,旧称鸟珠大洋的万顷沙,洲坦出露,开垦成田。据推算,从沙湾紫坭到万顷沙,唐代每年南延约30

5、米, 宋代每年南延约35米,明、清每年南延约38米。从1930年至1959年这30年间,向东南伸延2.5公里,年均约延85 米,增地约800 亩。80 年代中期以来,有组织地较大规模围垦,年均增地9000亩。二、地貌类型的特征区内地貌大体可分为市桥台地、南部三角洲、海涂、平原残丘四类。( 一 ) 、市桥台地即区内北部低丘地区,包括大石、钟村、化龙的大部分,还有石碁、石楼、沙湾的一部分。台地的地质 岩层,大都是下古生代变质岩及侏罗系砂岩、页岩构成。台地久经侵蚀、风化壳厚,以低丘岗地为主,方 圆数十里,蜿蜒起伏,乍断犹连。较高的有大乌岗(海拔226.6米)、青萝嶂(海拔 198.2 米)、浮莲岗(

6、海拔116.6 米)、莲花山(海拔105 米)。山包多呈平圆,坡地大都平缓。建国后,近村缓坡多开发耕作,梯田约占30。 80 年代,大石至市桥、市桥至莲花山、市桥至南村和新造沿公路线的低丘,不少经人工推平,兴建厂房。( 二 ) 、南部三角洲平原市桥至莲花山公路以南的大沙田区,包括榄核、灵山、大岗、横沥、万顷沙、南沙、黄阁、东涌、鱼窝 头全部及石碁、石楼、沙湾的大部分。本区地面平坦,由北、西北向东南降低。平原水网密布,连片的耕 地,或蔗或稻,一望无际,间有丘陵残山点缀,较高的有黄山鲁(海拔 295.3 米)、大山乸(海拔 224.6 米)、 十八罗汉山(海拔 127.3 米)。本区主要是沙田,还

7、有围田和少量岗地。围田是指耕作较早的老围田,沙田是 指近期开垦耕作的新围田。老围田田块小,一般有 50 亩。老围田处三角洲顶部,田面较高,靠河水灌溉, 潮灌天数每月少于8 天。新围田即沙田,分高、中、低沙田。高沙田(田面高程0.6至1 米),月潮灌天数少 于 10 天,以灌溉为主;中沙田 (田面高程 -0.2 至 0.5 米 ),每月可上水 20 天,排灌自如;低沙田 ( 田面高程 -1.9 至-1 米)地势低,易受渍。( 三 ) 、海 涂集中分布在县境东南的万顷沙、南沙、新垦的沿岸,其范围东起伶仃洋,西至洪奇沥,北接虎门口,南 抵淇澳岛。按5 米以上高程计,海涂面积近30 万亩,约占全省海涂

8、面积的12。海涂地形呈带状,北西 南东向,与海岸平行延伸,宽广平缓。( 四 ) 、平原残丘原为古海湾的岛屿,经过三角洲的沉积,留下平原残丘。主要有灵山龟岗、大岗客家村龙头石、黄阁乌 洲岗等,均有海蚀遗迹。70 年代前,区内被河流水道分隔为大小岛陆 30 多个, 80 年代至 90 年代初,筑建了公路桥梁 140 多座, 过去各洲岛间靠水路相通,而今多可桥路相连。历史沿革番禺为秦置古县。秦以前,对番禺及岭南一带,有多种称谓。元和郡县志“岭南道”下记:“广州,春秋百越之地。”春秋时泛称百越,战国时称“扬越”,史记南越列传载:“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扬越,置桂林、 南海、象郡。”张晏“扬越”下注云:“扬

9、州之南越也。”又“索隐”引战国策云:“吴起为楚收扬越”。战国 时的“扬越”,大致包括今两广及两湖、江西部分地方。而岭南交通不便,地广人稀,并未成为楚国的势力 范围。秦时又称岭南“陆梁”,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三年。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 证义”注:“岭南之人多处山陆,其性强梁,故称陆梁”。“扬越”为较古之名,地域较广;“陆梁”之名后起, 专指岭南。“番禺”之名,战国时已有。水经注氵艮水篇:“氵艮水东别经番禺,山海经谓之贲禺者也。”山海 经载“桂林八树在贲禺东”,郭璞注:“今番禺。”汉初的史料亦多处提到“番禺”,或亦书作“蕃禺(隅)”,即 指今广州番禺一带,是当时岭南最为重要的聚落

10、,已形成地区性的政治、经济中心,亦是广东境内最早见 于古史的地名。“番禺”之得名,历来说法不一。主要有三:一是“二山”说。后汉书地理志、唐元和郡县志及初 学记等,均认为县治有番山、禺山,因以为名。明朝黄佐广东通志载:“番禺县治东南一里曰番山, 其山多木棉,其下为泮宫;自南联属而北一里曰禺山,其上多松柏。”又黄佐番禺二山记云:“二山相 连如城,南汉时刘 凿平。”番禺因二山而得名之说,相沿已久。二是“ 一山”说,即番山之隅说。郦道元水经注载:“今入城东南偏,有水坑陵,城倚其上,闻此县人 名之为番山;县名番禺,谓番山之禺也。”禺,即隅,指附近的地方。三是“蛮夷之地”说。1953年在广州西村石头岗一号

11、西汉前期墓中出土有烙印“蕃禺”二字的漆盒,1983年 在广州象岗南越王墓出土有铸上“蕃禺”二字的汉式铜鼎。考古学家麦英豪在广州城始建年代考中据出 土文物认为,秦至汉初,番禺的“番”,写作“蕃”,与“藩”通。即番蛮、蛮夷之意。周礼秋官云:“九州 之外谓之蕃国”。禺,犹隅,指区域、边远之地。秦汉之前,番禺一带僻处一隅,中原汉人视之为边远的蛮 夷之地,因以为名。以上三说,未有定论。历代省志、府志、县志,多持,二山”说。我国不少地方有因山川而命地名的惯例, 多数人相承古说,认为番禺是因番山、禺山而得名。此外,还有认为“番禺”是黄帝曾孙之名,因以为名;亦有认为番禺源于南海神或番禺即盘古;还有“番禺” 乃

12、俚人(黎族人)语,即“盐村”等说法。番禺区有少量丘陵残山,较高的有黄山鲁(海拔295.3米)、大夫山(海拔222.6米)、十八罗汉山(海拔127.3大夫山大夫山森林公园位于番禺区市桥镇城区以西三公里处,跨市桥、钟村两镇,毗邻顺德碧桂园,北与祈福 新村相接,总面积约9000亩。公园内连绵不断的群山环抱着海拔222. 6米高的番禺第二高峰大夫山,还 有大小山塘和多个人工湖,独具匠心的亭台楼阁,使山青水秀的公园环境增添色彩。园内湖光山色,参天 树木,绿草如茵,繁花似锦,鸟语花香,多种棕榈科植物营造了热带风情景象。水文状况地下水地下水资源有低丘台地区的浅层地下淡水,沙围田区及低丘台地深层的地下咸 水。

13、市桥台地包括市桥、新造、化龙、石碁、钟村、石楼、南村、沙头等部分地区, 另蕉东联围的黄阁、南沙部分地区,均有浅层的地下淡水。历史上,居民多在沿山丘边缘 掘井,深1.53. 0米,即可汲水。在降雨量较多的平水年,井水可供生活饮用;在降雨量 较少的枯水年,特别是冬春旱季,部分井水涸竭。总的情况是浅层地下淡水贫乏,不能作 为农业、工业和生活供水的主要来源。沙围田和低丘台地外缘较深层的地下水为咸水。番禺地处西、北江三角洲咸地下 水区的中部,咸地下水范围东至东莞市,西至江门新会,北至广州长堤,南至万顷沙。在 11000年至37000年前,第四纪冲积层厚度40多米,经历海水进退,形成咸地下水。据钻 孔测定

14、,最咸地下水(含氯1000毫克/升)分布在潭洲镇新联、横沥镇义沙和珠江农场东北 部。中等咸地下水(含氯在1001000毫克/升)分布在石楼莲花围东部、海鸥东部、清流、 石碁镇低涌、沿市桥河一带,以及大岗西南沿洪奇沥、潭洲沥、灵山镇庙贝沙尾、横沥沿 界河 1000 多米长条地带和万顷沙、新垦大部分地区。轻咸地下水分布在其他围田地区。咸 地下水上层深2342米,下层深6269米。蕴藏量很大的咸地下水,既不能直接用于工业和农业,也不能供人畜饮用。地表水一、河 流区内有珠江干、支流21条,总长351.4公里,多自西北流向东南。支流宽约100 至250米,河深在2至6米之间;干流宽多在300至500米,

15、河深在4至9米左右。 干支流均属平原河流,水流平缓,潮汐明显,潮差平均为2.4米,各河流年均径流总量1377 亿立方米,占珠江年径流总量的 42.2。二、口门泄洪和进退潮量西、北江洪水经区内和边界4个口门泄量占珠江八个口门总量的59.4。其比例 西江占64,北江占36 。建国以来最大洪水是1968年6月27日,区内3个口门泄洪流 量为25952立方米每秒。其中蕉门占9220立方米每秒,洪奇门占8610立方米每秒,虎门 占 8112 立方米每秒。由于洪奇沥水道萎缩衰退,增大蕉门凫洲水道水沙宣泄量,使黄埔港 出海航道受泥沙淤积影响。建国以来较高的台风暴潮水位是1964年、1974年、1983年三次

16、。其中以1983年 最高,南沙站2.61米,虎门口舢板洲站为2.65米。涨潮最大潮差是灵山站为3.35米(1979 年8月2日),落潮最大潮差2.91米(1979年8月9日)。涨潮历时最长的是三善站为13 小时。最大涨潮量虎门为4.7亿立方米,蕉门为1.26亿立方米,洪奇门为0.33亿立方 米(1978年7月21日)。最大落潮量:虎门为7.4亿立方米,蕉门为2.6亿立方米,洪奇 门为0.96亿立方米(1976年6月23 日至25日)。含沙量:虎门涨退潮相同,为0.160.13公斤/立方米,蕉门涨潮小于落潮,分 别为0.098公斤/立方米和0.13公斤/立方米,洪奇沥为0.099公斤/立方米和0.15公斤/ 立方米。实测资料表明,洪奇沥和蕉门淤积较大。3个口门年均排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