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调研报告3篇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8042389 上传时间:2023-12-2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调研报告3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调研报告3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调研报告3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调研报告3篇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调研报告3篇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调研报告3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调研报告3篇(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调研报告3篇 【篇一】 一、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决策部署,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重要抓手,制定出台202X年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点和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工作方案,精心部署、创新推进全市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抓得紧、部署严。全市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起步早行动快,制定出台系列文件迅速安排部署,有效发挥联席会议机制作用统筹推进,采取颗粒化分工夯实任务,召开工作推进会持续发力,有序有力优化全市营商环境。 二是应变快、有创新。面对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严峻形势,快速应变、

2、精准施策,实行市级领导“双包一解”,一企一策精准扶持,推动项目和企业复工复产、达产达效。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把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同“创文固卫”同部署同推进,推行容缺受理、并联审批、联审联办等审批服务方式,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试点,在危机中育新机,在创新中开新局。 三是落得实、见成效。制定责任分工颗粒清单,明确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及时研究解决问题优化营商环境。截止6月底,全市新增市场主体1271户,新增贷款投放274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省第一方阵。 二、存在问题 (一)全市行政许可事项划转不到位,审批权限下放不平衡。按照x市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实施方案,全市交由市审批局实施的行政许可

3、事项涉及32个部门、共31项,目前划转了个部门22项,除去全省要求已经取消的船舶进入或穿越禁航区审批、企业名称预先核准、船员服务薄签发等13项事项外,还有79项未划转。此外,一些审批权限下放不平衡,如建筑施工许可等审批权限,耀州区、X县区和X县区已经下放到位,而王益区、印台区的审批权还保留在市级部门。 (二)基层对下放的审批权“接不住、管不好”。一些审批权下放后,基层没有相关检测设备和专业人员,承接审批权限的能力和水平不足,出现“接不住”的现象。如部分区县承接的林业苗木检疫证核发、公共场所卫生经营许可等专业性强的事项,由于没有相关检测设备和专业人员,还需要到市上或省上进行检测。区县审批部门工作

4、力量弱,如王益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只有人,平均每人要负责近00项审批业务,工作量很大。加之基层审批工作人员缺少专业和系统培训,业务能力不强,造成对下放的一些审批事项“管不好”。 (三)网上可办率低。我市行政审批依托的政务服务网目前尚未实现所有部门数据的互联互通,部门有自己的业务系统,出现一些纳入政务服务网的可办事项不能在政务服务网上办理,如市场监管局的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审批,交通局的道路旅客运输经营许可、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经营许可等事项已经纳入全省一网通办总事项,但实际办理中需要使用市场监管局、交通局专网,且专网没有与政务服务网接通,办理信息无法在政务服务网上呈现。还有一部分人在办理企业注销、工程建

5、设项目审批等事项时仍习惯于传统审批模式。目前我市审批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为8647%,在全省13个地市区排名倒数第三位。 (四)便民服务中心窗口少、服务水平不高。我市便民服务中心建筑面积为20平方米,目前进驻部门和单位7家,设置办事窗口64个,还有财税、公安、公积金和不动产登记等部门单位没有进入。与XX市XX县区市民中心2.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7家进驻单位、141个服务窗口、520多名工作人员相比,我市便民服务中心面积小、服务窗口少,各部门单位没有对窗口服务人员进行常态化业务培训。同时,我市建立的“自然人和法人生命树”服务模式,只针对高频办理事项开展了15项“打包”服务,“打包”服务品类不多、

6、数量少。 (五)没有建立政务服务大数据分析服务平台。与XX市的“互联网大走访”平台相比,我市虽然建立了智慧城市信息平台、工程项目建设信息管理平台、重点项目建设综合管理平台等信息平台,但分属不同部门管理,没有专门的大数据管理机构,也没有建立综合性的政务服务大数据分析服务平台,信息共享不够,信息不畅通。同时,我市也开展了领导干部“双包一解”和“双百双千”等联系包抓企业的活动,但没有通过互联网+”这个信息化手段来推动和实现。 (六)中小微企业获得贷款难。一是中小微企业可抵押品少,贷款抵押担保时抵押能力受限。二是我市信用贷款开展不充分,信用类贷款额度小。三是金融机构创新能力不强,国有商业银行针对中小微

7、企业特点设计的融资产品相对匮乏,地方法人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结合我市经济特点和企业发展现状自主研发的产品相对缺乏。四是部分中小微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运用金融工具的能力有限,难以达到银行放贷条件。 三、对策建议 (一)加快推动审批事项划转,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一是严格落实x市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实施方案,按照“成熟一批、划转一批”的原则和“一次划转、分步实施”的要求,就未划转的事项与省市相关部门加强对接,加快推进剩余79项许可事项的划转工作。二是按照“应放尽放”要求,尽快向王益区、印台区下放建筑许可证等审批权限,推动各区县下放平衡。三是统筹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推行并联审批,探索“一

8、件事一次办”审批。 (二)加强区县审批机构能力建设,确保“接得住、管得好”。一是进一步加大对基层审批部门的经费支持,为基层配备相关检测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提高基层检验检测能力,推进实现“就近办”,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路。二是严格落实“编随事走、人随编走”的工作要求,配优配强基层审批队伍。三是加强对基层审批工作人员常态化、系统性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 (三)推进信息共享,提高网上可办率。一是优化升级我市政务服务平台,打通数据共享通道,推进重点项目综合管理平台、工程项目建设信息管理平台、智慧城市平台等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应用,打造行政审批服务全市“一张网”。二是大力推进“一网通办”、“不见面

9、审批”模式,积极推行企业注销“一网”服务,实行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网上申请、限时审批、网上发证、申请人全程网上办理等等,进一步提高网上可办率。 (四)进一步提升便民服务中心服务能力。一是进一步扩大市便民中心办公面积,推动更多职能部门单位入驻,增设服务窗口,增加服务事项,为群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二是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窗口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推动工作人员更加熟悉相关政策和办事流程,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持续提升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三是积极推广西安XX县区“自然人和法人生命树”服务模式,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更多的“一件事套餐”服务,将与一件事相关联的业务进行“打包”,增加“打包”数量,提高“打包”

10、质量,确保企业和群众办事“只跑一次路”。 (五)建立我市政务服务大数据分析服务平台,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学习借鉴X市“互联网+大走访”平台经验,树立互联网思维,大力推进政务服务信息化建设。一是以我市智慧城市信息平台为基础,有效整合智慧城市平台、工程项目建设信息管理平台、重点项目建设综合管理平台等信息平台,研发建立我市政务服务大数据分析服务平台。二是继续深化“双包一解”和“双百双千”活动,设立企业联络员,开展深入企业的大走访,将企业联络员在走访中发现的问题和企业诉求,及时在政务服务大数据分析服务平台上进行反映,利用平台对反映问题进行全程督查督办,形成我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新模式,打造我市“互

11、联网+政务服务”品牌。 (六)降低企业获得信贷难度。一是金融机构要牢固树立“金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理念,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xx经济高质量发展力度。二是创新贷款抵押方式,推动放开不动产二次抵押登记,积极推行仓单质押、知识产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贷款业务。三是推广落实“诚信纳税贷”“小微快贷”“经营快贷”“个人商务贷款”“周转限额贷款”“固定资产项目投资贷款”“产业链贷款”等多种信贷产品。四是加强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信用信息运用,加大信用贷款投放力度,增加信用贷款额度。五是提升企业获得信贷能力,加强政银企对接,定期对企业开展财务管理、金融工具应用等业务培训,指导支持中小微企业

12、引进高素质人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融资获得率。 【篇二】 一、x县营商环境现状 近年来,x县严格按照上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要求,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营商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 一是行政审批环境得到了改善。先后编制公布了全县各有关部门单位的行政审批目录清单、行政权力清单、政府责任清单、中介服务收费目录清单以及行政审批事项业务手册和服务指南;分期分批取消县级行政审批事项129项,所有非行政许可事项全部取消或调整;政务服务大厅功能日益完善,绝大部分行政审批事项实现了大厅集中办理、一站式服务,建立了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等制度;建立了政务服务网上办理

13、平台,全县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全部纳入了网上平台;公共资源交易进行公开集中招标办理,实现了阳光操作。 二是投资审批环境得到了改善。根据省、市投资审批项目精简情况,对县级对应投资审批事项该取消的一律进行了取消,对省、市下放的事项做好了衔接落实工作;完成了企业投资中介服务事项的清理确认工作,对清理规范后保留为行政审批受理条件的中介服务事项,明确了项目名称、设置依据、服务时限、收费依据及标准,实行了清单管理;优化投资项目报建手续,彻底取消了银行贷款承诺、融资意向书、资金信用证明、电网接入意见、铁路专用线接轨意见等18项前置手续,对环境污染及风险较小、生态影响较小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试行承诺备案制,只保

14、留规划选址、用地预审、环评审批、节能评估等重点前置审批事项,其他审批事项与核准并联办理;建设了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实现了项目审批平台受理、在线办理、限时办结、全程监察,投资审批更加高效便捷,部门监管更加严格有力。 三是企业注册环境得到了改善。实施工商注册便利化,注册资本实缴改认缴,“一照一址”改为“一照多址”,“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工商、质监、税务、统计和社会保险实行了“五证合一”、“一证一码”。据统计,xx年实行“三证合一”以来共注册企业1341家,市场主体大大增加。 四是行政收费环境得到了改善。编制公布了县级部门(单位)收费目录清单,对清理规范后保留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

15、金和实行政府定价的经营服务性收费,实行了清单管理。年以来,取消或暂停征收中央级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2项,对小微企业免征了42项中央级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规范涉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收费项目,凡是没有法定依据的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收费项目一律进行了取消,编制公布了收费目录清单;开展了全县行业协会商会收费情况整顿工作,严禁强制企业交纳各种培训费、评比费、表彰费、赞助费,为企业松了绑、减了负。 二、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部门单位思想认识不到位,在新形势下仍旧按原有的传统思维模式开展工作,过于看重部门利益,重管理轻服务,重审批轻监管,部分审批权没有真正进入服务大厅,大厅窗口“只挂号不看病”,搞体外循环,严重影响行政效能;二是执法检查有待进一步规范,检查随意性太大,存在“任性检查”现象,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造成了不同程序的影响;三是服务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个别单位服务作风“庸懒散”,存在“门难进、人难找、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现象。四是市场监管职能发挥不够好,不同程度存在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等问题,企业自律意识不强,诚信度较差。 三、优化营商环境的建议 经济发展环境,硬环境是基础,软环境是核心。现在各地招商引资拼优惠政策的空间已经不大,更要在改善软环境,特别是服务环境方面下大功夫。要通过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创新服务机制,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办事效率。 一是全县上下要进一步提高对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