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服务先进单位典型材料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8037274 上传时间:2024-01-2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5.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技服务先进单位典型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农技服务先进单位典型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农技服务先进单位典型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农技服务先进单位典型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农技服务先进单位典型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技服务先进单位典型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技服务先进单位典型材料(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技服务先进单位典型材料十堰市应用科技学校十堰市应用科技学校是一所具有悠久办学历史的传统农业学校,其前 身是素有“郧阳黄埔军校”之称的传统名校郧阳地区农校,位于南水 北调中线工程取水源头丹江库区。从1966 年建校至今,通过几代人的困难 奋斗,已进展成集中等职业教育、成人学历教育、农村有用技术培训和校 办企业于一体,具有鲜亮农业特色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省级示范 学校。有着雄厚的师资力量,完善的实训设施,教学资源十分丰富。因此 发挥自身优势,服务“三农”,既是市委市政府给予我校的光荣使命,也是 学校推动新农村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的有力抓手。建校45 年来,为国家培 养各类人才 40000多人

2、,开展各类培训30000 多人次。2011年集团内在校 学生达 5289 人,近三年累计开展各类培训13883人。农业科教服务成效明 显,专门是“双带工程”和“农民创业培训”得到了省教育厅、十堰市人 大、政府的关注、支持、确信和宽敞农民朋友的普遍欢迎,社会反响烈火 省市媒体也作了大量的报道 。一、健全机构,组建行业集团,打造农业科教服务平台。1、设置专门机构,为农业科教服务提供保证。学校专设农村人才教育处和农科教研室具体实施“双带头人”培养工 程;成立继教处具体实施农民创业培训、阳光工程等短期专项技术培训。 分工明确,教学资源共享。2、组建“农教集团”,搭建服务合作平台。2010年 4月,经十

3、堰市农业局、教育局批准,学校牵头联合市、县两 级农口部门、科研院所、涉农职业学校、农业龙头企业、行业协会(专业 合作社)等组成公益性的农科教联合体,成立了十堰市农业职业教育集团 首批吸纳成员单位 46 家,其中职业学校2 所、农业龙头企业 13 家、农业 协会 7 家、农业科研院所、研发中心16家,农口部门 8家。农教集团体制机制的确立有效地搭建了进展农业职业教育、服务“三 农”的平台。一是搭建起农业职业教育改革与进展研究平台。利用集团成员各自优 势,共同探究农业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专门是加大 农村基层干部和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研究,促进我市农业职业教育更好更 直截了当地为当地

4、新农村建设服务。二是搭建起人才资源共享平台。让学 校教师更好地走向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生产实践的第一线,让农业专家、 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技术能手和能工巧匠走进课堂,实现成员间的人才优 势互补。三是搭建起集团成员交流平台。建立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网站,收 集、整理和交流农业职教信息和农业科技信息;举办十堰现代农业论坛, 公布农业科技简报;组织集团成员参加有关交流活动,进一步加大集团成 员间的联系,共谋事业进展。四是搭建起服务“三农”合作平台。进一步 加大校县、校乡、校所(站)、校企、校社(协会)、校校之间的合作,实 现农业职业教育、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和生产经营的有机结合,将普及推 广的农业有用新技术、

5、新产品及时纳入教育培训范畴,用教育培训的手段 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推广转化和应用。实现“农科教”一体化, 更好的服务“三农”、推动新农村建设,服务地点经济建设进展。3、发挥集团优势,创建“两库一基地”。为解决农科类“双师型”教师紧缺和农业实训基地不完备的咨询题, 学校依靠农教集团,重点建设了“两库一基地”。一是建立了由大学教授、涉农职校教师、科研院所研究员、农技推广 专家和专业协会能工巧匠组成的师资队伍,目前有200 余人入库,并签订 了长期聘用协议,解决了“双师型”教师紧缺的难题。二是建立了种植、养殖、农村经济治理、农产品保鲜与加工等四个专 业的“教学模块与资料库”(课件库、试题库、教

6、学资料库等),按照山区 产业特点制定“菜单式”模块打算,组织编写了种植有用技术、养殖有用 技术、农副产品保鲜与加工技术、农民创业指导、农村经济治理等7 种系 列培养教材和讲义,免费发放给农民学员学习。三是在加大校内种植基地和校办养殖场建设的同时,依靠农教集团在 农夫山泉、雨润集团、武当道茶产业协会、丹江口市阿里山农业高科技开 发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建立了一大批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实训基地。“两库一基地”的建设,为农业职业教育面提供了一流的师资,极大 地改善了实训条件,更为下一步开展更广泛的农业科技服务打下了坚实的 基础。开创了我校农业职业教育面向农村的崭新局面。4、广泛开展联合办学,构建农村有

7、用人才培养网络,健全新农村建设 有用人才培养体系;扩大学校服务面向。一是建立了“双带头人”培养体系。按照“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 业参与”的职教进展的总体思路,在市、县组织部门、教育局、农业局的 大力支持下,各县、市已将“双带头人”培养工程纳入农村有用人才培养 体系。2009 年起,学校已在各县市设置工作站或分校区,在乡镇、专业村、 农业龙头企业、农业行业协会等建立教学点,形成了校县、校乡、校企(社) 合作的培养体系。培养对象由初中毕业生扩大到具有初中以上学历、45岁 以下的村组干部、返乡农民工、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和 宽敞青年农民。扩大了中职学校服务“三农”的面向,使农村职业教

8、育真 正成为面向人人的教育。现差不多建立了 69 个教学点,覆盖全市 50 个乡 镇。农村有用人才培养网络已差不多形成。二是在市农业局领导下,与各市县农业部门合作,建立了“创业培训”、 “阳光工程”、“雨露工程”、“星火打算”、“退耕还林培训”、“农技人员知 识更新培训”等各类短期培训体系。与各县市劳动部门合作,建立了劳动 力转移培训网络。二、长短结合、创新新型农民培养模式,提升农民素养,着力服务“三 农”。1、实施“双带工程”,大力开展农民免费学历教育。实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带头人、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简称“双带头 人”)培养工程,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治理、知法规的新型农 民,是我校

9、探究农业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服务“三农”,服务地点经济建设 的一项创新举措。一是位点下移,把学校办在农民家门口。学校与各县市组织部联合开 展“双带头人培养工程”,在县市设分校、在乡镇、专业村、农业企业(协 会)设教学点,“送教上门”。二是突出“工学结合”的特点。采取学分制 治理,实际操作为主,分时期完成学业的培养模式。学制3-5 年,学员通过 2-4 年的业务学习、1 年的岗位实践训练,完成教学打算规定的全部内容, 经考试考核合格、达到相应的学分,可获得一般中专学历文凭。三是探究 “菜单式”教学。以中专学历层次为标准,结合当地产业进展和农民特点, 为“双带头人”中专班各专业量身定制了模块式教学打

10、算。四是开发校本 教材。组织专业教师编写了简明有用的种植有用技术、养殖有用技术、 农副产品贮藏加工、农民创业与就业、农村政策法规、农村经济 治理、应用文写作与电脑应用等新农村人才培养系列教材。五是制造 性的开展“双带班”教学。针对农村、农民实际,我们采纳农闲时集中授 课、农忙时巡回指导、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既有专家教授深入浅出 的课堂讲授,又有生动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更多的是重视田间地头手把手 的实践训练;这些灵活实际的教学形式,使学员一看就懂、一学就会,收 到了良好的教学成效。六是建立开放式的多元评判体系。重视学员往常的 学习经历,将专项技能培训、操作成果和工作实效纳入评判体系,不再单 纯

11、依靠考试成绩评判学员,符合农民学员实际。七是对“双带班”学员实 施全免费。学校免收农民学员全部学费、免费发放教材、同时,授课时每 天每人发放 10元的误餐生活补助,既减少了学员误工缺失、又免除学员路 途奔波,保证了学习时刻,真正使教学各个环节落到实处。现已有近 5000名适龄留乡农村劳动力正在我校同意较系统农业中职学 历教育。2、发挥集团优势,探究农民创业培训新模式。 学校利用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培训体会和充足的教学资源,以服 务“三农”和促进十堰社会经济进展为己任,开展了各类有用技术培训13 883 人次,包括阳光工程、雨露工程、农民创业、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等 十多类。学校以良好的教学、

12、精深的技术、优质的服务、扎实的作风,主 动吸引农民参训。现在已成为一个诚信度高、培训能力强、服务质量优、 值得社会信任的农村有用技术培训基地,年培训能力达5000 人次以上。通 过企业、行业和农民的反馈,中意度达高 99%。多次受到省市政府和农业 部门的高度确信。为培养一批农村创业带头人,推动新农村建设进展,学校具体结合区 域农业产业进展现状,创新培训模式,设置创业方向,开办柑橘、茶叶、 养殖、蔬菜、乡村旅行、食用菌等6 个专业。明确培训环节,将15天培训 分为集中培训、创业设计、市场考察、基地实践、创业进展等5 个环节, 逐项落实。聘请省、市有关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生产治理部门领导和专 家进

13、行集中授课,邀请农村创业典型介绍体会。建立回访制度,指定创业 培训师对每一个学员跟踪指导,切实产生成效。近三年来,我校创业培训 累计已达 600余人,其中近500人成功创业,200多人获得了明显的成效, 在区域内反响强烈,得到省市政府的高度评判,成长为湖北省农民创业培 训的一个响当当的品牌。3、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服务地点农业龙头企业。对校内现代农艺和畜牧兽医等农类专业,依靠十堰市农教集团,充分 发挥集团成员作用,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开展教学改革。以培养学 生综合素养为目标,以加大实践性教学为核心,与集团内 13 家企业充分合 作,重点开发生产性实训项目,设计综合实训课程,提升顶岗实习

14、成效; 创新教学治理模式、方法,构建服务三农的课程体系,实行新的教学方法; 引入企业文化和治理理念,营造真实生产环境,实现实习实训过程与专业 岗位对接,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对接。创新人才培养评判体系,形成“重 过程、重能力、重实践”的多元化学生考核评判体系。采取项目设计、调 研报告、产品展现、情境模拟、开卷考试等灵活多样的考核评判方式;让 企业参与到教学培养过程中来,负责学生在轮岗实践、兼职实习和顶岗实 习期间的考核评定,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例如,我校烟草专业实行“20. 50.5”的培养模式,即在校学习理论二年,实训半年,赴生产单位顶岗实 训半年,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这种培养模式突出了“在学中

15、做,做中 学”的职业教育特色,不仅增加了学生的收入,减轻了家庭负担,而且锤 炼了专业师资,大大提升了师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学校连续多年为十堰市 烟草公司、雨润集团福润公司、农夫山泉、丹江口阿里山农业高科技有限 公司、武当道茶协会成员等培养有用人才,毕业生十分抢手,深受用人单 位欢迎。三、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科技服务。学校始终将服务社会、服务“三农”作为己任,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 科技服务。1、精选骨干教师 10 人到企业和基层挂职服务。例如,选派陈平、刘 奇老师到丹江口市农业局、水产局担任科技副局长,选派刘长城同志在十 堰市鸳鸯乡任村支书等。选派谢良平到丹江口阿里山有限公司任科技顾

16、咨 询、吴学宝到丹江口市土台乡任科技特派员等。2、针对十堰市特色农业搞好新技术推广服务。如在石鼓李成功核桃基 地建设中,学校先后派出高超、李和平、马成战、陈平等多位专家,从品 种、建园、修剪、治理、采收以及商品化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不间断的技术 指导,使李成功核桃基地成为十堰市核桃产业进展的一面旗帜。在郧西香口蔬菜基地、马头羊基地、郧县洪门舖蔬菜基地、丹江口市 土台生猪养殖基地、竹山轻土坪生态茶园、丹江口市博奥水产养殖基地等 建设现场都有我们学校教师、专家的身影,谢良平等一批农业专家活跃在 农业生产经营的第一线。他们为十堰市特色农业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奉 献,得到了社会高度的评判,他们的电话成为了农民朋友的热线。3、结合生产实际,针对实际咨询题在十堰电视台、丹江电视台开办“垄 上讲堂”,使更多的农民接收到及时、有效的直观教学,取得良好的社会效 应。陈平老师在土关垭主讲的“油茶采摘技巧”、马成战老师在石鼓、蒿坪 主讲的“核桃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